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
作者: 李宇娟摘要:遵循教育规律、弱化不同学科间的边界,打破传统的单学科教学模式,以学科整合式教育,促进全面育人、综合育人,实现中小学教育的综合化发展,打造跨学科、融学科及超学科等多类学科融合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立足于学科融合背景,围绕中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式教育,讨论了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式教学策略,旨在持续推进跨学科融合式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语文;美术;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01-06
教育以各学科为单位,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分科教学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间存在一定矛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各学科教育逐渐呈综合化发展趋势。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下,语文和美术这两个学科,一个是主科,是学生在成长发育及日常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科,另一个则是副科,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特征,在应试教育中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二者同属于艺术领域,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但都具备极强的艺术审美性质和育人功能。因此,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育人与实用的角度,美术与语文学科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在教学目标、内容原则及素养生成方面存在一定的融合性、互补性和相似性。因此,学科教育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分析语文与美术两个学科教学间的联系,深度思考二者间的关系,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式教学策略是可行的。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美术学科的意义
(一)顺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现代化教育,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讨语文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间深度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跨学科整合式学习活动。因此,积极探讨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策略,是顺应新课标要求,推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诉求。语文学科可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学素养,还具备一定的育人功能,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生成健全的人格与世界观,而美术学科可以发展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二者的深度结合,可实现课程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实现学科资源互通
整合式教育要考虑到学科资源的互通。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入美术学科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构建出更具吸引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优质课堂。语文作为文学艺术学科,其思想内涵及其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化特征,而小学生多以具象化思维为主。这一阶段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他们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的不断提升,抽象思维会获得相应发展。直至步入初中和高中后,学生的抽象思维才会逐渐成形,开始慢慢领会文学世界的抽象概念、抽象意境等。那么在学生仍然处于具象思维时,如何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的文学概念与意境,便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难题。这时,融入美术学科的教育资源。让文字中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以具象化的美术作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想象与联想能力,可以使学生理解过于抽象的文学意境。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景物描写教学中,这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另外,分析我国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中,还是会使用到图形,现代人们对汉字演变过程的研究也常要依靠象形字,而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中,更是需要通过看图识字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含义,并掌握汉字的外形和书写方法。可以说,尽管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演变,语言文字艺术与美术间依然还存在一条无法被分隔开来的纽带。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指教师授课的有效性,是学生能否在课堂中获取有效信息、学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直接反馈。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下,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语文学科较为无趣、枯燥,也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仿佛是每个人天生就会的学科,没有必要认真学。这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认知,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正确、课堂不精彩、没有吸引力便会导致这种结果。例如,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中心主旨,归纳每个段落的具体含义,解析文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写作风格等。随后,巩固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开展一些造句练习、仿写练习,时常开展阅读理解练习及写作练习等。这类刻板、程序化的教学形式,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度重复的课堂中,学生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慢慢地,便会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不上心。而构建学科整合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插入美术学科的教育资源,利用色彩丰富、颜色艳丽的美术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给语文课堂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借助直观生动的美术作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文字中的复杂意境或抽象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整合式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在学生的自愿、自发的学习行为下,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语文和美术学科间的关系
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均包含想象类、探索类以及诗意化的元素,将两者进行融合互动可提高教学水平,在理实互动、虚实结合以及迁移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深入高效探究。
(一)二者的融合性
语文和美术学科间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二者都是基于美的教育。无论是文学审美还是艺术审美,最终都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让学生正确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学习创造美的过程。虽然文学的美感只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但审美情趣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息息相关,而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也离不开审美,所以二者的共同点还是很强的。语文教学中不仅涉及大量极具美感的文字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基于个人的文学储备,对这类极具美感的文字进行赏析、理解并学习、模仿,最终学会创造具有美感的文学作品。而这类极具美感的文字,在字里行间又会体现出丰盈的画面感与文学意境,这正是语文与美术间的融合、共通,是语言和艺术交融共生的最高境界。
(二)二者的互补性
图文并茂这个成语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互补性特征。这种互补性特征实际上是一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从字面意义上解答图文并茂,可以看作是代表美术的图片与代表语文的文字间共同说明某项事物,将其放置于教育领域中加以引申,便可以概括为:美术和语文这两个学科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综合成长,为学生说明美学的根本和艺术的本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以外,往往还有许多带有形色的图画。这类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而我国传统美术的山水画法又能对照语文学科的诗词歌赋及文言文,传统美术创作中,也常见诗文配画的形式,诗情画意这类高超的艺术境界自古便流传在我国文人墨客之中,而书法这一典型的语文内容,也是我国传统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种种历史都为现代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式教育奠定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语文可以作为美术学科的基础,而美术又可作为夯实语文教学成果的基石。从这一角度看,二者间存在极强的互补性特征,可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综合成长。
(三)二者的相似性
既然语文和美术同属艺术学科,那么便可以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上看待这两个学科。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出,不论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艺术间永远存在着极强的共通性,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互相配合,启发对方的创作灵感,而美术与语文也是如此。具体来说,二者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语文与美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教育目的相同。美术是通过形象的真实存在的、各类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开展的文化与思想上的交流,而语文则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的。虽然二者的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但其核心内涵都是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表达,落实到中小学教育中,便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上。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行。
第二,语文和艺术这两大学科都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人文精神领域的重点学科。无论是文字创作还是美术创作,都是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对实际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它们的本质都是对生活的反映与升华。
三、 新课标背景下美术与语文的学科整合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背景下,将美术与语文学科结合在一起须通过文学鉴赏,利用美术作品,还原文字的画面,带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将语言基础知识与场景进行融合探究。同时,教师需要强化情感教育,通过美术作品展现情感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使用美术作品来完成自我表达。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融合教育过程中从文艺审美的角度,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思维,还原艺术与语言学科中的诗意化场景,带动学生进行梦幻化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文学鉴赏,利用美术作品体现文字画面
画面能够给人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绘画作品在语文学科中最广泛的应用,便是利用绘画艺术表现文字画面,构成图文并茂的语文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面对语文学习,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学鉴赏类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种应用方式在写景类说明文的鉴赏中极其常见,大多数写景类说明文是没有叙事类描写的,也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通篇以直白的文字刻画景物,以说明文的形式对景物做出细化描写。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便可在文字描述中“看”到一幅幅绝美的景物画卷。虽然文字可以勾勒出近景远景、动景静景,能够体现出景物的细节,但这种写作形式会显得通篇文章相对枯燥,学生很难真正看进去,便无法领略文字的艺术美感。这时,教师便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美术作品,展示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画面,利用图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画面中走入文章,对照画面中的内容品读文章,或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以美术绘画的方式再现文中描写的事物。
以《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是极其典型的以由远及近的手法描绘景物特征的一篇优秀写景类说明文,是值得学生细细品鉴作者写作手法、行文结构的优秀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再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文中刻画的细节,使用美术素描的方式,将文中的景象画在草稿纸上。一开始,学生会跟着作者的视角从远景品味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了解园林的特征。随着作者视角的拉近,学生笔下的苏州园林也会呈现出种种细节。在阅读、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跟着作者的节奏,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景,也能在艺术创作之中认真揣摩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征。
(二)情感教育,通过美术作品展现思想情感
文学作品中大多富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这是文字艺术的重要构成。学生务必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深入体会到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本质。但文人在文学作品中的情绪表达是多样性的。有的作品情绪极其奔放,让人一读便知、一看便明,这类文学作品能够直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快速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与情绪中,开展深度赏读。但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的情绪是内敛的,是极其含蓄的,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征。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学生需要理解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了解作品的主要描述对象,随后将自己设身处地地置于文中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作者在当下情境和文学架构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感,才能真正与作者、作品建立起情感共鸣,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古典诗词、民国时期的文豪作品、写景抒情散文中常见这种情绪表达。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反映当时社会人民的底层生活,是一种苦难的直观反馈,却暗含着对时代的批判与讽刺。这类文学作品的赏析较难,却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想要真正理解此类文学作品,并感受到这类思想情感,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感性思维。而此时,将美术作品带入语文课堂,便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场景画面,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与情境之中,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相应的视觉冲击感,加强学生的情绪体验,还可以弥补部分学生想象能力较差,不能在脑海中生成对应画面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