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作者: 于爱宾摘要: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极度匮乏。文章指出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农村科普教育现状,提出丰富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路径,以期为推进乡村振兴、科教兴国战略助力。
关键词:科教兴国;青少年;科普教育;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34-04
2022年9月,《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科学素质,积极组织并支持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同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落实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有效推动现代中小学科普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国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营造中小学的科普教育氛围势在必行。目前,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不过,乡村中小学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家长观念守旧等明显问题和不足。一个地区的创新力和发展力往往取决于当地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全力发展农村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科普素养,为培养新生科技人才储能蓄力的同时推动当地农村地区的创新发展。
一、 开展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探索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科学兴趣、引导创新热情,是实现国家人才战略部署的基础。
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打通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促进农村智慧教育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农村教育由于历史、经济、观念等原因,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差距显著。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求知精神、提升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乡村中小学校肩负培养乡村学生科学素质、点亮乡村学生梦想之光的重要使命。因此,开展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要探索。
(二)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必要探索
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科普在乡村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作用,通过教育实践,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与魅力,培养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和科学视野,进而可激发全方位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过科普教育过程,不仅能够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还能为乡村儿童点亮逐梦的希望,解决厌学逃学等现实问题。另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根源在于创新,而科普教育是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农村发展的未来。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能有效激发其科学探索精神,为农村发展储备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探索。
二、 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科普教育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地区,科普教育工作严重落后。目前,农村科普教育存在硬件设施不足、软件资源匮乏、科普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充分等问题。针对科普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将各类资源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倾斜尤为重要。
(一)科普教育活动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地区中小学对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未形成体系化和长效机制。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投入不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够多样,开展的手段单调。针对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发展不足,长效机制欠缺,无法满足当代青少年对高水平科普教育的发展需求。整体而言,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结构性改革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有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2021年12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科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对科普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组织机制,和各地高校、科协、科技和科普部门建立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二)科普教育活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从组织策划、方向确定、资源整合到评价研判,都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支撑。但从农村中小学的科普教育方面来看,师资力量严重不够,包括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学习背景不够以及科普教学技能欠缺。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教师基本由学校任课教师兼任,专业性、专职性和专注度不足,不能满足现代高质量科普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科普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科普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乏维度和分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指标单一、定量化和功利化的问题。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不能有效体现出农村中小学生在科普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科普教育活动评价标准还不能针对青少年兴趣爱好进行精准匹配,不能全方位满足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评价的需求。此外,科普教育活动评价对从事科普教育活动的教师工作认可度不够,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没有形成。
(四)农村家长观念守旧,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地区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灌输,轻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对科学的探索长期存在。大部分家长仍然以“书本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为目的,科普教育活动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中小学生每天被作业、试卷所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科普教育方面的活动,很难培养学生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部分学校虽然安排了科普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学生也只是听一听,根本不会静下心去想去做,根本没有重视科普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丰富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体系
1. 多维发展,探索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
“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目标。农村中小学需要在科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将相关课程、活动纳入科普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以及共同合作能力。
课堂学习是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与学最基础的交流方式,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普教育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课堂教育不仅能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利用相关的知识进行指向性明确的科普教育,使学生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实现了科普教育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任何教育过程如果脱离实际,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将甚微。在生产生活中,教师提炼科普教育知识,可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指导中小学生参与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并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把科普教育融入生产生活实际中。
此外,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国家一些重要的活动节点,开展主题式的科普。如全国科普活动周、食品安全周、科普活动日等重大活动,开展目的性明确的科普工作,打造学校自身的科普品牌,推动学生对科普活动的认知,并能够有效地融入实践活动中。
2. 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推动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发展
目前,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减”政策,《2021至2026年中国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全景调研和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针对青少年建设的科普基地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高校、企业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
中小学生走进高校或科研机构是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人才、技术、软硬件等丰富的科普资源。随着国家对科普教育的日益重视,现有高校逐渐形成了科普教育的体系化和机制化,科普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开放程度和传播方式日趋完善。中小学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高校联盟”的形式,参与到辖区高校“线下”科学传播体系,有效地利用高校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基地、标本馆、各专业实验平台等。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化的发展,如在“线下”传播遇到限制,学校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科普教育共享平台,组建“线上”科普教育体系。此外,建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结合所在单位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研究以及师资培养培训等工作,主动推动先进科普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普教育与中小学科学课程能有效衔接。
此外,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园以及依托乡村资源创建的专特或精小的科普基地等平台。这些科普基地的建立可为青少年提供全新的科普模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科普感受。同时,这些科普基地具有明确的科普方向,可以定向地培养、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
3. 借助“互联网+”,构建覆盖全国的中小学科普教育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优质科普教育资源成为现实。科普教育的信息化、虚拟化成为中小学生融入高水平科普教育的有力支撑,可实现科普教育的场景式和体验式学习。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尤为重要。如有可能,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或从事科普教育的建设。
(二)加大科普人才的引培,增强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师资力量
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普及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力量。只有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丰富的情报信息、广博的科技知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目前,中小学科普教师主要为学科教师,缺少专业化科普老师。从教育体系着手,建议在师范类高校设立科普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以便系统储备科普教育师资力量。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由教育部门主持制订科普课程、教师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鼓励科技工作者对在职教师开展专业化培训,推动科普教育活动与各学科教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他们日常接触的都是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可以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科普讲座,从科普教育的某一方面进行指导和宣传。鼓励相关企业利用自身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展示平台,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背景和研究内容,将自身从事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提升中小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更直接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小学要关注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专业性强、工作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广泛,是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鼓励老专家们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讲座和科技实践指导,对科普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有效长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