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庄绍玲

摘要:“双减”政策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可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物理;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25-04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教师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学习质量。优化后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能够更精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减少无效和重复的作业,从而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有趣的作业设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物理学习中。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反馈信息不足

由于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较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授课以及处理其他教学事务,因此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作业批改的延迟,学生无法及时获得对自己作业的反馈。即使作业得到了批改,由于时间紧迫或批改量大,教师只能简单地标注错误,而无法提供详尽的解释和指导。有限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他们无法准确理解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无法及时纠正和提高。缺乏及时的反馈,学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也无法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阻碍他们在物理学习上的进步。

(二)作业量过大

一些教师秉持着“熟能生巧”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教学理念,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然而,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都备受争议。首先,题海战术并不总是奏效。单纯追求做题数量,而忽视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往往会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和模仿,而无法真正掌握物理学的核心原理和思维方式。其次,过多的作业量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课业负担。学生在完成繁重的作业后,往往疲惫不堪,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我反思和深入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会对学习物理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三)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物理作业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的多样性,而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全班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满足统一的要求,明显忽视学生之间在理解能力、学习速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其结果是,部分学生因作业难度过高而感到挫败,他们努力挣扎却仍难以完成,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能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会觉得这些作业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从而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实际上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动力的减弱。

二、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优化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到吃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缺乏挑战。优化后的物理作业设计则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点和发展空间。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作业内容和难度,不仅保证了多数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还能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个性化作业设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面对适合自己的作业时,会更愿意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和新课标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因此,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必须与新课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连。优化后的物理作业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和要求进行的。它不仅涵盖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种联系实际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优化后的作业设计还应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物理实验,或者使用在线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这都使得物理作业更加生动有趣。优化后的物理作业设计在内容、形式上更具针对性,不仅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紧密贴合新课标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优化后的物理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实践探究物理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和能力。具体来说,优化后的物理作业设计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此外,优化后的物理作业还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物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巩固课堂所学、引导课外拓展、鼓励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三、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

(一)精简题目数量,提升作业质量

教师需要减少重复、低效的题目,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疲惫中。相反,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通过解答这些题目,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核心要点。以质取胜的作业设计思路,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通过解答精选的题目,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升华与凝华》这一内容作业优化设计时,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性练习,教师可以选择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解答,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升华与凝华的核心概念。比如选择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 放在冰箱的饮料瓶外壁上出现的水珠C. 积雪在太阳照射下消失D.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升华现象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物态变化的特点,可引导学生准确识别升华现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简答题:为什么雪人在阳光下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请解释这一现象中的物态变化过程。这道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升华现象,还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帮助学生将升华与凝华的知识与其他物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综合题: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来制造舞台上的烟雾效果。请结合升华与凝华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原理,并讨论干冰在这一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这道题目将升华与凝华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融合生活实例,增强实践应用

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题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通过设计,学生可以在解答作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实践应用的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物理学习中。此外,融合生活实例的作业设计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和实验等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单一、刻板,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实验报告、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以此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验报告,学生可以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理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践探索,这种主动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小组合作作业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分层设计作业,满足个性需求

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次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获得成长。通过分层设计,可以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作业,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而为能力稍弱的学生则提供基础性的作业,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逐步建立自信。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分层作业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电是什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静电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电荷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出“电”的概念。然后向学生详细介绍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并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静电感应、电荷守恒等基本原理。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简单的静电实验,用梳子梳头后吸引纸屑,感受电荷的存在和力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挑战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测试学生对电荷分类、电荷间相互作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解释静电现象及其原因。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稍微复杂的计算题,涉及电荷量的计算、电场强度的简单推导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挑战层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关于电荷或静电的小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研究不同材料之间的电荷转移情况。通过这种分层作业设计,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内容,是当下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课堂带来了无限可能。在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中,教师可以积极借助这些技术手段,通过在线互动平台为作业增添更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同时,在线互动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答彼此的疑惑,从而在互动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例如,针对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模拟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可以模拟各种能量转化的实验,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通过模拟操作,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能量转化的过程,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例如,设计一个“水力发电模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水流的速度、流量等参数,观察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利用在线视频技术,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关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互动式学习视频。在这些视频中,穿插提问、小测验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实效性。在介绍“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内容时,视频中可以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在关键时刻暂停视频,提问学生“蒸汽机是如何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借助在线互动平台,如论坛或实时聊天工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和疑问,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问题、深化认识。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讨论主题:“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能量转化的例子,并在小组内分享、讨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还能提升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通过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将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初中物理教育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分层作业优化设计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4(10):108-110.

[2]许映桐.“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8):88-90.

[3]张贤妙.“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优化设计[J].教育界,2024(5):32-34.

[4]霍强强.“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J].甘肃教育,2024(1):121-124.

[5]周文辉,蔡玉燕.“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优化策略研究[J].广西物理,2023,44(4):188-190.

[6]杨文静,赵汝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J].湖南中学物理,2023,38(12):26-30.

课题项目:文章为晋江市级课题“‘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物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JJ2022-ZX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庄绍玲(198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晋江市内坑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