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作者: 周玲丽

基于“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0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方向正在由“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智育、德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对“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教学实践,明确“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旨在能够推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成效。

关键词:四步导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29-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找到方向与目标。“四步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置“自学”“互学”“助学”“练学”环节,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如何将“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应用,需要初中教师积极探索。

一、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特点

(一)“四步导学”之“备”

备课是“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备课成果对后续课堂活动开展以及教学育人成效有着直接影响。基于“四步导学”的备课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第一,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功能作用。第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需要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整理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的特点,预设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订好预案。通过此方法,教师能够形成两套教学方案,一是给教师自己看的教学设计,二是给学生看的教学导案。在教学导案设计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路,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更为深入的思考。第三,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活动可能发生的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突发情况进行简单的预测,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二)“四步导学”之“学”

该环节为“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其中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且该环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层次等有清晰的了解。在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小组组长,同时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够涵盖各个层级的学生。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中,“学”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学生的自学、小组互学,还是教师的助学,均是为“学”保驾护航。

(三)“四步导学”之“教”

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对课堂成效与学科育人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该模式中,“教”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负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在自学与互学环节中,教师并不直接讲解教材内容,而是指导学生学习。在助学环节,教师需要针对上述环节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知识。

(四)“四步导学”之“评”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中的“评”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中,准备好评价内容。评价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分层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环节的设置,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测。因此,合理设计评价内容与开展评价活动对“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二、 基于“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一)课前准备活动

1. 备课

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同时备课活动也是实现教师自身教学技能与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可以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采用“一课三备”的备课方式,即由主备教师完成大方向上的教学导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完成能够通用的教学导案,由授课教师针对学生基本学情,完成个性化教学导案。在备课环节,教研组需要遵循“三步法”备课。第一步,对《义务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中初中阶段的新课标要求进行深入研讨,明确育人方向;第二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基本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知识点,构建教学思路,完成导学案初编,在初案的基础上随后集体备课,形成共案;最后,授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等实际情况,在共案的基础上,详细完成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形成个案。

2. 制订导学案

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制订,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根据课堂教学预设,生成动态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完成情景学习;第二,转变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将教师的指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结合;第三,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第四,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合理设置分层,促使各层级学生都能够实现知识增长,完成自主学习;第五,导学案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当前发展区,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主学习活动。

3.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是基于成长共同体概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划分学习小组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评价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时,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成绩等因素,确保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人数为6~8人,由组内自行选出一名组长。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完成组内学习任务的分配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组员学生学习状态的监督。在完成自学、互学、练学等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加分,以此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推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二)“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为深入探究基于“四步导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以《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为例,开展“四步导学”应用实践。

1. 教材内容分析

该课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中的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学生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共同确定愿景: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对集体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共同确定愿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②共同商定集体规则与制度:为了维护集体的正常秩序和促进集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规则与制度。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集体规则的制订,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集体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③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良好的集体氛围是集体成员共同成长的重要保障。教材通过提供积极的案例和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④在担当中成长:这一部分内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自我定位和角色扮演产生浓厚的兴趣,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为进一步深化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初中生的三观已经初步形成,开始深入思考自己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试图找到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为此,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中,可以利用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其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思考;利用已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集体与个人这一主题;同时,借助初步形成的三观,促进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正确认知。

3. 学习流程

(1)课前导入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小组这个共同体下,完成新课学习。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实验:

情景实验:拿起一杯水,将一滴水倒在地上,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而如果将一杯水倒在地上,水是不是也会很快消失?

在情景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一滴水会马上消失,而一杯水不会?②如果小水滴不想马上消失,它应该怎么办?

通过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对“个人离不开集体”进行思考,为后续“四步导学”做铺垫。

(2)自学梳理

在自学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梳理。问题设置如下:①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与集体共成长;知道在共建中尽责有哪些要求;明确承担责任的意义。②懂得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③增强责任感,主动为班级建设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集体主人翁精神,学会基本的为集体做事的方法。

(3)互学探究

活动一:完成下列表格(表1)的填写

活动二:为学生播放《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唐僧师徒是集体吗?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在师徒四人中,谁的贡献最大,为什么?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对集体的概念以及集体的作用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活动三:班干部选拔,假设班级需要重新选择班干部,请同学阐述每个班干部的责任,以及自身会如何为大家服务。同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中,如何看待比赛成败。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上述活动进行探究,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相关内容。

(4)助学环节

在助学环节内,教师需要对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梳理思维体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雷锋故事”等视频,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与概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实现新知巩固。

(5)练学达标

在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后,学生根据以往学到的知识,已基本实现对《我与集体共成长》知识的建构与重建。为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能够实现知识迁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检测题引导学生进行练学。检测题的设置,不必拘泥于形式,可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在自学与互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设定针对性的检测题。同时,在设计检测题时,教师也要注重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习题,确保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实践反馈出的问题

基于“四步导学”教学模式衍生出的“自学、互学、助学、练学”四个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到,当前“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着学生主体意识尚浅、师生配合度较弱、小组协作能力不足以及教学评价有待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浅。尽管该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仍然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在自学环节,学生通常倾向于快速掌握相对简单的知识;互学环节,对相对困难的题目,并没有发挥学习小组功能,常常“不求甚解”;练学过程中,对错题经常只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对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并不进行深入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