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江娟玉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系统化地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围绕学生的基础给他们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将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逻辑性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又能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便于学生在思维导图中更快地总结和整合信息,为学生在课堂各个环节中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导图;知识框架;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34-04

思维导图在英语中被称作“Mind map”,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梳理历史课本上的信息,从而让学生具备更加清晰的学习思维。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传授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真正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充分基于历史教材的本质和规律,总结不同的历史事件,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因此,文章将分别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实践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究,提出供参考的应用策略。

一、 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知识繁多杂乱,缺乏完整教学体系

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尤其是刚刚开始历史教学的初一阶段,学生因为此前对历史这门学科的接触并不多,所以不能系统化地学习。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比较繁多和杂乱,因此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根据其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效率,这是因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顺应杂乱的知识给学生展开碎片化教学,导致整个历史课堂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没有充分构建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学生对历史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不足,没有在课堂上展现出自身的学科思维。

(二)自主学习意识不足,难以消化历史知识

在当前初一历史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需要在教师传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吸收。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意识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在课堂上还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课本中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全消化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更加难以独立构建每一堂课或一整个单元的历史思维导图。

二、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整合学科知识,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各个环节运用思维导图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有助于教师在课前有效整合历史学科知识,给教师开启全新的备课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备课效率。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为教师的备课环节提供帮助,使每一节历史课都能以一幅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能够体现教师对本节课的体系的建构、知识的整合、思路的梳理,从而强化教师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其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板书以思维导图的面貌呈现出来,便于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并了解其他的知识点是怎样围绕核心知识展开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着怎样的联系等。在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时候,思维导图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基于分类和归纳整理让教材中的内容重点和逻辑结构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并且方便复习。

(二)有利于创新笔记形式,把握知识逻辑关系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优势。首先,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记课堂笔记,较以往机械式摘抄的笔记形式,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突出主题,凸显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思维体系,唤醒学生思维积极性、创造性。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从不愿意学习变为喜欢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从不会学习变为会学习。再次,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升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自觉地使用思维导图预习课程并画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和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看一看自己的思维导图还有哪些缺陷,这样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协作解决学科问题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基于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实践,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看作一个目标一致的整体,由此可以组建一个学习团队。然后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思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多人共同创作,将信息与知识进行可视化表达,让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更高效,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每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通过思维导图将师生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协作解决学科探究中的问题。同时,使用思维导图还可以方便记录和整理每一次课堂交流过程中师生的想法和决策,为后续的讨论和推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三、 思维导图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课前预习任务,利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

在初中七年级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自己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帮助教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提升知识传授的效率。首先在课前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备课,而学生应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本知识的预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前绘制好有关于课堂知识的思维导图,可在其中专门留下一些空缺的地方,将这个“不完整”的思维导图交给学生,在此基础上为他们设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根据思维导图中所给出的一些已知信息,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然后在空缺的地方填上恰当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对历史知识的预习,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教师备课阶段,也需要重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思维导图,充分总结课本上的知识点,可有效提高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并且能够替代传统的课堂板书形式,以更加全面和清晰的思维导图开启新一课的教学。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8课“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的主题下设置三个分支,分别为“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以及“百家争鸣”。其中“老子”中主要给学生介绍老子的观点和学说经典《道德经》;在“孔子和儒家学说”中主要给学生介绍孔子的核心思想,学说经典《论语》以及政治主张,此外还包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在“百家争鸣”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学说,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课文补充孟子和庄子的相关信息。

(二)有效整合重点知识,积极建立知识框架

在当前初一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较多,其中主要包含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又往往是比较分散的,并没有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归纳,通过思维导图整合课本上的重点知识,积极地建立起历史知识框架,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便利。这样的历史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也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步骤去掌握课本知识,深入理解各知识点的关联,从而转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在更短的时间内达成学习目标。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为例,学生以“明朝的统治”作为核心主题,以第一级关键词“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经济”作为主干线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在自我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自行把握重难点。一些学生对“明朝的建立”这一分支只标注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时间、人物、地点;对“强化皇权”这一分支做了详细的知识整理,分了二级关键词“中央”“地方”“特务机构”;在“经济”板块也是做了详细的整理,分了二级关键词“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而另一些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则又有不同的想法,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便于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整理、归纳及课后复习。

(三)深度拓展课外知识,补充导图空缺内容

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仅仅围绕着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还需要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以整合课外历史资源的方式丰富当前的课堂内容,深度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将其与课堂的思维导图进行融合,这样能够有效补充和延伸知识内容。笔者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意识到思维导图实际上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其中的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包容性。当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在拓展下一级分支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课本、参考书、辅导书、网上资料等延伸分支内容,或展示更多的细节性知识,从而跳出课本历史知识的限制,让他们在其中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基于课本给学生介绍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历史知识,但是教材中对这部分的介绍内容并不多,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获取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先围绕着教材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这个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延伸出两个分支——“杰出人物”与“经典战役”,在这两个分支的后面继续拓展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对人物和战役的盘点,不仅可以丰富思维导图中的知识体系,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其中收获颇多。此外,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学生可以创作一张主题为“唐朝文化”的思维导图,考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唐诗、绘画、舞蹈等相关内容。因此学生为了进一步丰富唐朝文化的思维导图,需要在课后自行翻阅相关的资料,从中整理出唐朝其他的文化、科技、医学、宗教、音乐等知识,并备注对应的发展关系。通过这样的拓展性学习和整理,学生会对唐朝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只有通过思维导图,才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吸收知识,这也恰恰是传统历史教学法所缺失的。

(四)鼓励学习个性创作,提升历史学习动力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所创作的历史思维导图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因此教师需要在新时期的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由此可以让每个学生展现出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创意。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将历史思维导图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还应将其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甚至是艺术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内心里重视它,而不是敷衍地完成。让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上价值最大化,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珍惜自己的作品,从而很好地保存并且时常翻阅。当学生享受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也会逐渐发现历史学科的趣味和意义,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好感,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将兴趣转化为学好历史的动力。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学生可以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要求学生在梳理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还可以基于自己的审美对思维导图的外形进行装点,其中可以绘制一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艺术元素,让自己的思维导图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将其当作是一幅艺术品来完成。

(五)压缩知识提炼要点,整体复习温故知新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其实现复习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去压缩课本上的知识,提炼教材中的要点。比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整本书有20课,平均每节课多达5000多字。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把书本从厚变薄,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归纳将课本的知识吸收并进行内容的简化,在阅读课文创作思维导图时提取精华,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整理好相关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复习而言将事半功倍。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为例,课文的内容繁多,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精心整理后,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可以压缩到两三百字以内。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住课文的知识点,呈现出清晰的知识脉络,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进行整体性的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一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引入思维导图这种教学工具,使其认识到思维导图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到思维的发展过程,使思维通过主干蔓延到其他的支干上面,真正形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地图。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当前历史教材中的不同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刻的分析,基于思维导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若开,包洱庚.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智力,2023(14):44-47.

[2]成英.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美眉,2022(8):226-228.

[3]王秀竹.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美眉(教研与美育),2022(5):94-96.

[4]张荣.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3(34):64-66.

[5]宋会敏.略谈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2(14):120-122.

[6]俞辉.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99-101.

[7]王莉.巧借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2022(5):60-62.

[8]李瑞.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传奇故事,2023(30):33-34.

[9]杨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2):136-138.

作者简介:江娟玉(1995~),女,汉族,福建宁德人,宁德市民族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