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教、学、研、评、思”课堂实践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陈国荣 闫振 代翔燕 唐枫

摘  要:随着教育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加受到重视。基于教育改革背景及学校教学现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开展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课例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文章系统总结概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方法、过程,呈现了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教学范式、策略、工具等成果。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思维能力培养;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12-04

课题项目:文章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课例研究》(课题批准号:CDDB2020193)的成果。

作者简介:陈国荣(1972~),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研究方向:学校发展;

闫振(1976~),女,汉族,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代翔燕(1976~),女,汉族,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唐枫(197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下时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人才竞争愈发激烈,教育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担当。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问题解决、创新及决策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其中,作为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无法避开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通过对常态化课堂教学观察及系统调研发现,我校在落实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问题体现在学生学科高阶思维能力不足。我校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表现不是很理想,尤其是新课改以后,学生基于情境解决问题时,很难有效联系学科知识建构系统,无法基于科学论证去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缺乏在课堂上科学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2)从课堂学习方面来看,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思维与动机的分层现象。课堂中,学生行为表现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及思维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一部分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还有部分学生思维停滞,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

(3)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指向学科思维的教学意识及能力不足。在听评课、调研中发现,新课改之前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中高考改革及课程教学改革整体以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科思维的培养,但现今仍然存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充分、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教学理念及策略缺乏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以思维型教学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分学科、分课型实践研究和评价研究,旨在形成体现理念与行动、统一与差异、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的学校思维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提升。

二、 研究概述

(一)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概述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试图解决问题。

思维课堂:思维课堂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为目的,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的课堂,其中课标是培养学生思维结构的依据,教材是养成学生思维过程的载体,教师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向导,学生是发展自身思维品质的主体。

思维型教学理论: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维度的基本原理;提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持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基于内在动机的自主学习,要求课堂教学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链,组织以思维互动为核心的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迁移等。

大单元教学:以“大单元”为名,是与教科书中内容单元相区别,指的是以一个“大任务”驱动,组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学习故事。本课题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主要以大单元教学形式开展。

(二)课堂教学研究概述

1. 研究的目标

旨在通过探索不同学科、课型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教学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思维课堂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通过教学课例研究和评价研究,完善学校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体现理念与行动、统一与差异、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的学校教学范式;通过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访谈法、课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调查访谈法:一方面用于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开展思维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映等;另一方面,会对学生思维品质情况进行测试、对教师思维型教学理论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课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课例实践、专家听评课、引进COP课堂观察等进行课例分析和研究。

行动研究法:实践研究从现有问题入手,边计划,边实践,边调整。

3. 研究经历的主要过程

第一,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2019.01—2021.01)

首先,组建思维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核心组。以学校高级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中层干部及教研组长以及各教研组推荐和主动报名的不同年龄的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组成员,搭建两个核心组,各组积极学习交叉分享,尊重差异,共同发展。

其次,核心组成员教师聚焦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元认知、应用迁移五大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研究思维型教学的五大原理。每学期针对1~2个原理开展系统研究,并在学科教学中深度实践,借助月度教研进行实践心得分享,专家进行总结提升,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思维型教学设计优秀范例及实践策略。

最后,核心组教师系统学习、理解学科思维的概念内涵及学科融合方法,基于学科特色认领相关思维方法开展研究与实践。以“理论学习——教师实践策略及效果分享——研讨改进——成果转化”的月度教研方式,深度开展聚焦学科思维的教学实践。

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有效深化了各科教师的理论基础,在思维教学方面探索出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交流—成果输出—理论学习优化”教研机制,“教、学、研、评、思”的雏形呼之欲出。

第二,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阶段(2021.02—至今)

这一阶段中,核心组教师运用“系统”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经验,形成“教、学、研、评、思”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教学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师、教研的全面发展。

教:各学科组深度研读新课标,对标中高考命题考查的素养点,基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制订进阶型单元及课时素养目标体系,重点聚焦学科思维,提炼各学科素养点,以此定位教学的起点。

研:基于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及学科素养点,教研组和教研共同从单元学习规划、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评价、单元学情分析教学、单元学习进阶设计、单元教学反思六大环节出发,实施大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单元及课时教学。

学:借助思维课堂观察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深度观察,持续优化课堂形态。基于学科特色形成各学科各课型的思维课堂教学范式,在各学科中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主动思考积极性,整体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评:基于逆向设计路径,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深度思维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方法与观念深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学科经验、形成学科思维、理解学科本质,保证“学—教—评—思”的一致性。形成聚焦学科思维“教、学、评、思”四位一体的校本作业,整体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力求达到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

最终,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终于形成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教、学、研、评、思”一体化课堂实践体系,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

三、 研究成果

(一)建构了“教、学、研、评、思”思维课堂模型及范式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构建了“551(五有五思一核心)”思维课堂。其中,“1”代表“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五有”指教学设计理念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五思”指教学设计环节包括创境启思、自探静思、合作辨思、训练反思、回归拓思。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核心概念—大概念”为主导的单元教学范式,明确核心概念及其进阶路径,确立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与评价,重视学生的思维进阶发展。

(二)开发了聚焦学科思维的教师教学及评价工具

1. 思维型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立足新课改,实施大概念统领下的思维型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引领所有教师用整体、系统和跨学科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基于六个部分形成各学科不同样态的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2. 思维课堂评价表

思维课堂评价量表包括目标内容(10分)、教学过程(70分)、教学效果(10分)和教师素质(10分)四个维度。教学目标维度依据各学科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提炼出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关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学习活动与板书课件四个维度,强调思维深度参与的情境创设与问题链设计,重视思维的互动、迁移应用与监控。教学效果对标教学目标,教师素质重点考查语言、书写、思维与情感。

在思维课堂评价总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学科的思维课堂评价表。

3. 教学评一致的学生学习工具

学校注重“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将作业纳入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使其与教学、评价形成协同作用。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作业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课堂笔记、学习诊断、学后反思等六个模块,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及思维型教学理论,按照识记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和创新性练习五个维度来设计、实现作业的思维进阶。

(三)提炼了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思维型课堂五原理教学策略

本课题以中学语文、数学、地理、美术4门学科为重点,通过分学科大单元教学实践,进行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原理的教学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思维型课堂五大原理相关实践策略。以认知冲突为例:

第一,设定明确清晰化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确保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第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所了解的科学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或矛盾,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第三,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通过挑战性学习任务,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

(四)形成了不同课型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及优质范例

本课题以中学数学、物理、语文3门学科为重点,总结提出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形成了不同课型的优质教学范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