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时政新闻 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

作者: 姚盛敏

摘  要:时政新闻的运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将时政新闻与教学诸环节相联系,形成时政新闻串联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中,要重视学生学用一体,通过边学边用边思考,运用时政新闻培养其理性思维;在教学评价中,要重视学生“学做”共济,立足时政新闻形成学习与运用并存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发展其理性思维;在教学或综合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对时政新闻的分析、解读中消化并内化教学内容,培养其理性思维,发展并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时政新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07-05

作者简介:姚盛敏(1980~),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市巫溪县思源实验学校,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学习新课标成为一股热潮,新的学科核心素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建议、新的教学评价……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但实际上,部编教材的推出与运用,早就折射出新课标的变化,其表现为与社会、生活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课标下,科学有效地运用时政新闻,不仅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五大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在学生的育人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所谓理性思维,是以论据和逻辑推理为基础,从而客观认识世界、理性分析现象的思维形式。理性思维是学生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初三学生来说,培养其理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初三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升学同样重要。而时政新闻是指发生在当下、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时事信息,一般都体现在社会各类新闻消息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时政新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最佳素材,其有利于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时政新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的高效手段。

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心得,从有效融入、学用一体、学做共济、学以致用等四方面,以时政新闻融入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及课后作业、教学实践等环节为研究对象,论述学生理性思维的发芽、成长、结果甚至壮大的过程,旨在更好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一、 有效融入:将时政新闻融入教学设计,促进理性思维的落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教学导入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其都应该重视时政新闻的融入,并在分析时政新闻的过程中,有效促进行学生理性思维的落地。在教学设计时融入时政新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时政新闻的选择要注重理性思维培养之需要,体现教学设计的“指挥棒”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中,很多初中政治教师选择时政新闻只考虑到是否体现出内容需要,而忽视了时政新闻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设计悬念、嵌入难点、有效反馈等方面的作用,使时政新闻显得简单而生硬,无法有效起到培养理性思维的作用。如在《创新驱动发展》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经常发现有很多教师,基本上都是着眼于教学内容之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闻——像今年非常热门的ChatGPT案例——放在教学设计导入中。这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ChatGPT如何赋能发展,如何形成产业及产业群效应等问题,在当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在这一新闻事例下,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永无止境联系性不太明显,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理性思维。因此,从教学设计的延续性、指导性等层面来看,初中政治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时政新闻,使时政新闻既符合教学内容之需要,更符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启发学生后续思考的动能,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时政新闻的选择要注重切入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理性分析,培养理性思维

时政新闻的融入时机非常重要,其关系到教学内容、时政新闻、理性思维、学科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联动。如在《追求民主价值》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运用了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热门人选作为时政新闻,并以此为导入,设计了三大问题:其一,该候选人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争议而出名,其参选是民主价值的表现吗?其二,为什么在该候选人参选的问题上,美国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的态度?其三,该候选人参选对我们国家的民主发展有什么启示?虽然美国总统大选有其局限性,且这一时政新闻似乎不合乎课本内容的论述,但如从其启示入手,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民主价值,那么这个时政新闻的选择,在切入时政、联系内容、突出理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确实是比较成功的范例。由此可见,时政新闻不要局限于国内,还可以拓展到国际新闻中,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思考,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三)时政新闻的选择要具有灵活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多样性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从总体上来说,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因此并不会影响不同班级或者不同的学生。但受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政治教师应当设计多样性的方案,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多层次引导学生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例,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发展与挑战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多个时政新闻案例,如人口发展问题的新闻、环境生态发展问题的新闻、自然资源发展问题的新闻等,并把相应的时政案例编辑为小视频,在教学导入中设计了学生对话交流的环节,通过对话交流引出相关问题,在互动中调出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切入教学导入中来开展教学,使教学设计呈现出可选择性、多样性等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总之,教学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时政新闻的有效融入与运用,着眼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才能有效使时政新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 学用一体:将时政新闻融入教学组织,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生根

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师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共同合作、相互交流,才能使学生理性思维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前提下,时政新闻也不再是新闻界专有的事情。如何有效分析、解读时政新闻,这既是一个考验教师教学的问题,更是一个考验如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问题。从教学的层面来看,通过学用一体的方式,运用时政新闻进行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使时政新闻成为融合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应不仅仅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而且还应将相应课程内容融入时政新闻中。政治教师在选相应的时政新闻时,要注重学生在学的同时,还要一边思考一边运用,这样才能在学用一体的前提下,培养其理性思维。如在《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一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国家队跳水教练陈若琳的最近新闻作为素材,将其关心青少年跳水运动发展的时政新闻选入其中。之所以选陈若琳的新闻作为素材,主要是因为其本人曾是跳水运动员,且其在本行业中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在退役后能较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通过将她的时政新闻运用到课本内容中,不仅有助于解决“什么是民主、如何体现民主”这一核心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新型民主”的形式与本质,使之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念,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还引用美国、英国议员的履责情况,与陈若琳形成对比,从而更好地体现“新型民主”的价值与意义,进而串联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在这一时政新闻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案例学习课本相应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更理性地去分析、判断甚至是辨别中外民主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民主所具有的差异性。

(二)教师要使时政新闻成为发展教学的纽带

时政新闻的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教师一讲时政新闻,就忘记了教学内容是什么,天南地北一顿时政大餐下来,结果学生听得倒是津津有味,但老师上课到底想讲什么,反而是一头雾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且还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时政新闻的认识误区,认为时政新闻就是学习内容。因此,政治教师要把时政新闻融入教学内容,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其应充当教学发展的纽带,成为学生学用一体的载体。如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贵州偏远山区脱贫攻坚的时政新闻。通过“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认识共同富裕”“怎样走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政新闻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深刻认识共同富裕与脱贫攻坚的联系,从而使时政新闻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学生不太明白教学内容时,就积极引入相应时政新闻进行分析,使教学形象生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边学边用边思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渗透时政新闻,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有效与之相联系,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涉及某些抽象概念或敏感话题的部分进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解读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

三、 “学做”共济:将时政新闻融入教学评价,促进理性思维成苗

评价学生是否培养起了理性思维,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这是因为,一方面,理性思维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环节才能体现出来,由此教师才能掌握学生认识世界、分析现象的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发展情况。另一方面,理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转化之后才能表现出来。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其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全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之后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互动与课后作业。当然本质上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互动中的生生互动,但为了更好地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笔者将其单列出来。

(一)重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理性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分析讨论的问题不要单纯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抓取时政新闻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培养起理性思维。如关于陈若琳的时政新闻,对她世界跳水冠军的身份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更多是一种背景,但其对青少年跳水运动的指导、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才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内容,才能体现出新型民主的价值与意义。换言之,要通过陈若琳人大履职情况的时政新闻,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怎么认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型民主融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在认识问题本质之后,进行理性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民主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与做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认识,进而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远不止如此,从对时政新闻的分析来看,既要在时政新闻之内分析,又要跳出时政新闻的范围看到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才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情况,并引导学生在“学做”共济、“学做”互促中不断成长与发展。

(二)重视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教学互动是时政新闻运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学生层面来看,每一个时政新闻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层面,学生不可能停留于某一层面而不去思考其他方面,这就是形成学习困惑的重要原因。如有学生就提出来,美国大选不是更好地体现了美国民主的价值吗?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美国“赢者通吃”的民主形式,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度学习,并由此促进学生对民主本质的学习,深化对新型民主的认识,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反过来看中国新型民主的形式,就可以看到民主的本质在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不是为了一己或一党、一团伙之私,而不顾国家大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