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 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作者: 张黎清

摘  要:新课标提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劳动是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注重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文章将以挖掘地方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为载体,就乡村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一番较为详细的论述与说明。

关键词:地方资源;劳动教育;乡村学校;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32-04

作者简介:张黎清(1974~),男,汉族,江苏太仓人,太仓市荣文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劳动教育。

根据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校结合地方资源,成功地开发并实施了五大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分别是“桃李芳菲”课程、“七巧菜园”课程、“文化竹意”课程、“红情绿意”课程和“生态实践圈”课程。从而实现了“劳以立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有效落实了“五育并举”政策,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践行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中,有效发挥了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在因地制宜条件下充分提升了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

一、 挖掘地方资源,开辟劳育基地

新课标提出,劳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此,挖掘地方资源,是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当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身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理解和开发劳动实践项目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寻求当地政府、村委会和企业的支持,招募志愿者参与项目实施,弥补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开辟劳育基地,推动劳动实践项目顺利实施的目标。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内容的劳动,不断提升劳动能力。

比如,在“桃李芳菲”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学校中的桃树和李树,帮助学生了解到“桃李芳菲”的寓意是桃李满天下。然后,教师力求得到政府、村委会的支持,寻找一片空地,种植桃树和李树,带领学生亲自栽下树苗。在政府、村委会许可并指示适合桃树、李树生长的空地后,教师以果树培植为媒介,引导学生挖坑、种树、浇水,让学生参与种树的每一个环节。最后,教师对学生说道:“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劳育基地之一,希望大家在种植、照料果树的过程中,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尊重生命、学会付出、学会感恩。”像这样挖掘地方资源,开辟劳育基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美化环境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爱护生命的责任感,大大发挥了乡村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 结合劳动课程,统一知情意行

(一)开展校内劳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一般情况下,开展校内劳动,更加贴切劳动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实践需要。因此,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因地制宜,结合现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充分尊重,开展校内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从而充分提高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

比如,在“七巧菜园”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中,首先,教师问学生:“相信大家都跟着爸爸妈妈逛过菜市场,菜市场里的蔬菜怎么样?他们是怎样来的?”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果菜地里一共有500棵白菜,商家派来的车只能装下250棵,需要几次才能装完?”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劳动教育与数学融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之后,教师再结合科学学科,引导学生了解白菜的种植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学习种菜。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观赏本地所种植的菜品,鼓励学生课下寻找种植方法。这样,结合劳动课程,开展校内劳动,又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了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组织校外劳动,促进学生多面发展

素质教育在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不断推进,新课标也强调实施劳动课程应当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促进学生的多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合理组织校外劳动,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为学生提供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比如,在“文化竹意”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竹的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明确告知学生,此课程不仅要掌握种植竹子的劳动技能,还要讲中国故事,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宗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去校外种植竹子,在种植竹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交流与“竹”相关的古诗词,并阐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而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种植竹子、讲中国故事、品传统古诗词的过程,与其进行互动,在点拨中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此次校外劳动的体会。这样,通过挖掘本土资源,以组织校外劳动的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因地制宜引导学生种植竹子,既使学生充分参与了劳动实践过程,也在这一劳动主题之下,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大大优化了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质量。

三、 举行劳动竞赛,激发劳育情趣

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因此,教师身为劳动教育主导者,应当注重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举行劳动竞赛,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变得多元化,激发劳育情趣,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对劳动理论的高度认识,充分体会和感悟劳动价值,提升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格,从而充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确保劳动课程安全、有序地实施,充分提高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质量。

比如,在教学《自制收纳盒》这一节时,首先,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展示不同形状的收纳盒,问学生:“收纳盒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收纳盒可以整理和储存物品,让空间更加整洁。然后,教师因地制宜,要求学生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丢弃的草稿纸和粘贴物品用的胶带、胶水,引导学生学习手工制作收纳盒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再以组织者的身份,举行自制收纳盒的劳动竞赛,激发学生劳育情趣,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竞赛作品提出建议,再次强调收纳盒的本质作用,并教育学生要养成整理、爱护物品的良好习惯。这样,通过举行劳动竞赛,学生以浓烈的激情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教师有效实施了劳动课程,通过因地制宜丰富了劳动教育形式,大大提高了乡村劳动教育质量。

四、 鼓励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

新课标指出,劳动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而劳动对个人生活、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在学校,更应在家庭、生活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劳动工具的实践能力以强健体魄,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家校共育使学生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

比如,在教学《我家的厨房》这一节时,首先,教师挖掘每个学生家庭中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各种厨房设备,抽查学生回答它们各自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补充。然后,教师因地制宜,应用信息技术打开厨房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灶具、锅具的种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灶具、锅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课下与家长建立联系,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并为学生提供一份《厨房工作守则》,希望学生认真阅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厨房操作中安全与卫生方面的事项,帮助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确保卫生的条件下,进入自己家的厨房,为父母做一顿简单的饭菜。通过挖掘本地资源,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在因地制宜的前提条件下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使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勤,激发了学生孝顺父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实施多元评价,培养劳动观念

(一)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劳动评价制度

新课标提出,完整的劳动课程,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也需要实施综合评价。在挖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建立劳动评价制度,注重评价内容的多维性,从而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判定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否形成,加强对学生的督导评价,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地考察探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劳动任务。

比如,在“红情绿意”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的评价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植物生长过程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科学知识,以及对科学的热爱程度。接着,回顾学生的表现,对学生提要求:“希望大家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心付诸每一个环节。”然后,教师再根据植物的生长态势,让学生思考植物长大后的样子,从而判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坚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劳动课程。这样,通过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劳动评价制度,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在丰富的劳动教育形式之下,大大提高了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质量。

(二)组织同伴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品格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劳动课程教学提倡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在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对学生劳动表现的评价,也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评价之中。应组织学生展开同伴评价,在深化学生对劳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接受他人建议,礼貌进行表达的良好品格,发展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比如,在“生态实践圈”劳动实践课程中,应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态循环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劳动教师,应当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劳动小组中展开同伴评价,遇到评价冲突时,再寻找教师当面解决。通过组织学生实施同伴评价,使学生完整地参与到劳动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做到了因地制宜,也做到了因材施教,既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关键劳动技能,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顺利实施了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活动。

(三)安排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反思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明显。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劳动教育活动,教师也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良好习惯,再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加以指导,以求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出力流汗磨炼意志。

比如,在《泥笔筒》这一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教学评价时,首先,教师对学生说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泥片制作笔筒的方法和技巧,难点是将泥笔筒制作得牢固、美观。”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观看自己制作的泥笔筒,评价自己的劳动成果,反思自己劳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予以学生重新制作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最终作品作整体评价,丰富学生对陶艺的知识储备。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在教学评价环节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陶艺方法制作简单泥制品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参与技术活动的兴趣,在因地制宜的条件下,有效开展了乡村劳动教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增添了助力。

六、 结论

总而言之,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劳动课程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有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学校、家庭、社会的本地资源,基于对学生劳动能力的了解,通过挖掘地方资源、结合劳动课程、举行劳动竞赛、鼓励家务劳动、实施多元评价等有效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木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28):17-19,34.

[2]张俊娟.“智慧农场”:基于“五育融合”的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6):107-109.

[3]勾家顺.“双减”背景下乡村小学体验式劳动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15):92-94.

[4]韩媛媛.劳动教育视角下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3(9):86-89.

[5]罗春娜.“五育并举”的乡村小学优秀全科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1,42(6):92-98.

[6]刘治富.在劳力上劳心: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突围之路[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2):15-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