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曾建鹏

摘  要: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传输语文知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文章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具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且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课后也能够拓展知识面,累积阅读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发展个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36-06

作者简介:曾建鹏(1982~),男,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以学生为本展开教育工作,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个人的行为品质,强化个人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在传统授课模式当中,教育工作者经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对阅读学习存在兴趣缺失、效率低下等问题。新时期教师更需根据新课标教育要求来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学科当中的教育内容相对广泛,学生需要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生词,学习修辞手法,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语文知识探究板块中的古文言文题材距今久远,疏通晦涩难懂的词汇知识、掌握诗词含义的难度更高,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难度大。当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是使学生逐渐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新课标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应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也是迎合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让学生发展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罗列出不同类型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完成自主探究阅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同时学生也能在该过程中累积基础知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阅读也是学生累积写作素材的重要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反复品味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利用语言的转换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所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广阔的书籍海洋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语文学科知识内容中还包含很多和人生哲理相关的内容,学生在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为目的,有效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二、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教育原则

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当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遵循必要的教育原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发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入更多的趣味性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借助信息工具来帮助学生整合资源,进行无障碍化和碎片化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一)生本原则

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应以学生为本展开教育工作。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展开有效的教学引导工作,也需以学生为本,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文本时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兴趣,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本,从中收获满足感和愉悦感。学生在不断吸收知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能对相关价值观进行内化吸收,发展个人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在学习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也能够真正了解文本的内涵,从中学习到有利于个人人生发展的道理和知识内容,强化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功底。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方式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活动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更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在帮助学生发展阅读兴趣、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选择一些更加具备吸引力的阅读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遵循趣味性原则开展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时引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让学生可以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在兴趣的影响之下提高学习效果,真正达到享受语文学科知识探究过程的目的。从而,在学习相关阅读素材时,学生能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更好地吸收知识,发展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应当符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情况。倘若施加过多压力,组织学生阅读难度过高的素材和文本,很容易起到揠苗助长的效果。遵循科学性原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预期。教师在开设相关课题内容时,应当强调对教育引导形式的调整和对教学方案的完善。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让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内容,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

(四)综合性原则

教师在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综合性原则。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应成为教学目标。遵循综合性原则,也可让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素材、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当中挖掘更多的资源内容。教师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这些也可以作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契机,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学会组织语言,尝试完成口语表达过程。教师可以在多样化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习阅读文本,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在遵循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也能使学生的知识探究水平得到改善,学习素养得以提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信息化原则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界中的融入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信息化原则。信息化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工具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比如在授课时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提前阅读知识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也可借助一些线上教育工具,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展开阅读过程,从而方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化教学原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当中能够有意识地整合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从多方面提高阅读水平。信息化教育原则需教育工作者能够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资源的丰富性、教学的深度、个人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就必须遵循新课标的教育原则,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自主探究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快乐地阅读,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借助多学科知识探究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和阅读知识的代入感。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自主探究阅读的能力,才能够于自主学习知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一)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觉地阅读、自发地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形式,为学生选择最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文本。教师不能一开始就选择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或者一些译文读本,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阅读信心。尤其是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绘本素材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逐渐领悟其中一些简单的道理。在趣味性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自发地去阅读更多的素材,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借助一些和美好生活愿景以及和祖国美景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浓烈的民族情怀,从而使其向往幸福生活。借助这些阅读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强化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基础,也可真正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提供助力。快乐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很难由他人强加。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从而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从学生的口中得知自身教育引导工作是否不足,从而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强化个人的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桂林山水》(四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借助幻灯片、录像等资源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景观,让学生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能够在学习阅读素材的过程中真正发展思维,能够品味山川景色相关文字的内涵。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和自然景观相关的影视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一课中,主要讲述黄河变化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与教材内容结合,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黄河变化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只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和积极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是学生今后能够持续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帮助学生累积知识素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进行沉浸式阅读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传授阅读技能时一定要真正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能力、喜好都会存在差距,所以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一部分学生而言非常合适的阅读技巧可能另一部分学生运用时反而会产生阅读阻碍。所以教师可以多传输阅读技能,让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效果,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自主阅读方法,高效地完成阅读学习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不断产生个人心得体会,可以让他们记录一些优秀的作品,在思维转化和学习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思维能力、增长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只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就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正向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读、多写、多思考,不断练习一些精妙的读书方法,比如跳跃式阅读、整合式阅读、精读、集体式阅读、朗读等,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阅读素材的阅读方法也会存在差异,不同阅读方法所得出的阅读心得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应用这些阅读技巧,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精妙结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略读文本的过程中对同类型阅读素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朗读的过程中调动个人的情感,培养个人的阅读兴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靠单一的几篇文章可能很难真正强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知识素材进行内化吸收,在大量的阅读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巩固个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个人的阅读经验,从而于自我成长道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也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和时间赛跑》(四年级上册)这篇阅读文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我”的视角出发,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文中,爸爸对“我”讲的一句话中传递了时间珍贵的哲理,懂得珍惜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收获更多。教师可以以“时间”为主题,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感受时间的珍贵,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学会抓住阅读的关键词,品味阅读文本的内涵。想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交流个人的想法,练习阅读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该篇课文,或者选择某一个片段仔细精读,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