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娅娇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与课本中的短篇阅读相比,它的逻辑和完整度更高,而且包含了更多的感情。文章在阐明整本书的阅读内涵和在语文阅读中的价值之后,对整本书的阅读方式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48-06
作者简介:李娅娇(1986~),女,回族,贵州威宁人,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高频率发生的一个活动。有良好阅读能力的人,能在这样的时代快速地、良好地把握信息,并将信息用于自己的生活。而良好的阅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于人生早期开始培养。教育专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较明确地表述了对阅读的重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为了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新课标也作了这样的要求。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处于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这个时期开展好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意义非凡。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基于新课标视野较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是当前急需深度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 整本书阅读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认知程度的书目,以独立的、深度阅读的方式展开整本书阅读。整本阅读与从整本中挑选出的片段相比,是一种相对完整的阅读方法。以整本书为中心,使阅读有了连贯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整本阅读进行推广,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将整本书阅读模式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又能让他们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同时也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阅读体验,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的内容
作为教学活动之一的整本书阅读,要读什么内容呢?一般而言,要引导学生选择经典的文学著作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初中三年中,语文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不会太多,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有意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选择性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人教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有名著导读栏目,其中的书目就是适合整本书阅读的对象。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的《朝花夕拾》,第六单元“名著导读”中的《西游记》;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骆驼祥子》,第六单元中的《海底两万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单元中的《昆虫记》;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经典常谈》,第六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艾青诗选》,第六单元《水浒传》;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儒林外史》,第六单元《简·爱》。可见,每册教科书均设置了两处“名著导读”,每处“名著导读”推荐一本经典著作。教师紧扣教材,按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好对这些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在实施整本书阅读课程过程中,学生是执行主体,而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开始前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后要安排集中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要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领会著作中的有关思想内容。这样一来,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才算尽职,而学生执行者的角色也能发挥得更好。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学生对一篇文章展开深度的思考与研究的过程是对其深层内涵的探究,应鼓励学生对其提出自己独有的看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力
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归纳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进行阅读时,学生需要学会积极归纳文章主旨。归纳的技巧在于对文本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使用精确而简洁的词语,来归纳出文本的大致内容。归纳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能,它是一种运用语言思考的直接反映。在中考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当中就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在完成了文章的阅读之后,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所以,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机会,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二)发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阅读的目标是了解文本并从中寻找自己所要的东西。对初中生而言,对于文本的理解是提高他们阅读水平的关键。在阅读文本时,要正确地掌握文本的含义,就必须有较强的理解力,并在这一点上深入地进行学习。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水平,需要平时积极训练并接受老师的指导。所以,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自主学习。
(三)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应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应用能力。比如讲述故事时构建故事情节的能力、对话语表达规范的自检思维能力、对作品语句的赏析思维能力、对表达内容进行快速语言组织的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在初中阶段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其中必然涉及语句的解读,内容的理解,美句美段的赏析等,因此整本书阅读能较好地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思维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好处。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革和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教育。创新语言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历来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即解读上有个性特色。教师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地理解作品并进行创造性表达,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创造性重构。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栏目推荐的著作,都是多年以来经学术界认可的经典的著作。这类著作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思想性,更在于内容上的经典性,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许多信息,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些表达技巧。比如《骆驼祥子》《简·爱》等,都有较好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故事展开的方法等,教师只要适当引领,学生就能领会。这些技巧、方法对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自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要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需要坚守一定的实践原则,具体如下。
(一)厘清师生关系
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执行主体,而教师应当承担监督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学生作为执行主体,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作品的阅读。阅读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指标包括:把握作品整体内容,理解细节过程,赏析经典表达,领会思想情感等。
教师作为监督者,要给学生安排合理的任务,并在适当的时候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自觉性并不高,适当的监督管理有助于他们完成整本书阅读。这个过程对一些学生来说,或许显得很被动,但读过总比没有读或假读要好。所以教师作为监督者,有必要采取一些监督检查措施,促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这种监督机制是学生有效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基本保障。
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在学生完成阅读进行总结时给予思想指导。教师应以适当的指导引领学生快速地、有效地进行阅读,并且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作为引领者,应当主动“下水”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品味作品,一起在作品中“游泳”。只有和学生一起在“水”中,方能给学生讲好“水”的属性特点等。
(二)不搞形式化的讲授
相对其他科目而言,语文的“工具化”特征更加明显,打好语言的基本功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初中语文的阅读课,其首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比较精确地掌握课文内容,并提高其对汉语文本的解读水平。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职业素养有限,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经常会有一些老师忽视了对孩子的阅读效果的关注。比如,一些老师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鲜,所以就不加区分地把它运用起来,这样就会忽略了它的本质,影响到了教学品质。为防止出现僵硬的教学方式,老师们必须注重语文阅读的课前准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的目的来备课,确保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热情。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整本书阅读教学虽然也含“教学”二字,但和一般课堂阅读教学不同。整本书阅读教学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大多要持续数周,这是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大之处。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自然不同于课堂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和引领,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在内容理解上注重“下水”式引领。在微观字词句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仍然安排特定课堂时间适当串讲。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的集中讲解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中以碎片的方式偶尔出现。教师要充分领会这样的特点,并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指导和引领更有效。
(四)注重阅读技巧的讲解
阅读是有技巧可言的,整本书阅读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更有必要进行技巧指导。比如,如何抓中心句,如何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快速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等,都有一定的技巧可借鉴。教师有必要适时地、集中地向学生介绍有关技巧的运用。讲解技巧时,应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比如提取中心句,一定要结合作品原文内容来进行。
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之后,就能在阅读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五)注意内容线索的梳理
为了让阅读更有效,教师有必要在学生阅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整本书内容进行梳理。为此,在阅读进行前需要向学生布置适当的内容梳理任务,比如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勾勒整本书的内容架构、人物关系等。比如在学生阅读了《西游记》之后,让他们展示整本书中的人物以及关系等。坚持这个操作原则,学生就能实现整本书深度阅读。
四、 初中语文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
根据笔者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良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择与语文教科书相联系的阅读题材
整本书的读物包括教科书中与之有关的全套书籍,也包括教科书之外的全套书籍。在拥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初中老师要先将与课本有关的一系列的整本书阅读读好,并与课本中的教育内容相联系,将其扩展到一系列的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在与阅读教学规律相符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挑选出一份与之相适应的整本书的阅读资料。所以,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老师要以课本为基本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等,对整本书的阅读书目进行选取,从而健全初中的整本书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螺旋状地提高阅读水平,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对于初中课本节选的《朝花夕拾》,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同学们怀着疑问和好奇去进行一次完整的阅读,从而理解作品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并学会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手法,从而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文化修养。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一整部书籍的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阅读水平,通过精读、泛读等方式,使学生去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体会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将课本中的名著节选内容作为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一次整本书的阅读,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让他们的课余时间变得丰富而又有价值,并逐渐提高他们整体的阅读水平,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整体的阅读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