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 王佩芬
摘 要:文章探讨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提出了基于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融合、创新教学策略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改革等具体措施。通过营造富有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英语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模态教学手段,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意识;小学英语课堂;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114-06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3年泉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QZDJKT232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佩芬(1987~),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还塑造了民族的品格特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体验和传播并不仅限于中文的学习。实际上,任何语言都可以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跨越国界、沟通人心的作用,使得文化得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借助英语这一传播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通过英语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艺术表现和科技成就,进而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尊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不少小学英语课堂中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活动存在形式化、零碎化、片面化等问题,甚至牵强附会,将文化意识“塞”到学生脑中,而不是让文化意识自然融入语言情境,情景交融。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英语课堂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文章将以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3 Hobbies》整体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初步探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 基于教材内容,主题引领(Theme)
英语课程的主题分为三大范畴,分别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我国传统文化富含多样主题,例如节日、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故事等。教师可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课标对学生认知特点及语言水平的一级主题设定要求,我们可以对三至六年级教材内容进行重整,提炼出与主题相匹配的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梳理,构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主题资源库。(见表1)
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1. 时间管理;2. 生活自理与卫生习惯;3. 家庭与家庭生活;4. 学校课程,学校生活与个人感受;5. 饮食与健康。古人云:守时守信守己。《史记》中记载的张良守时的典故。优秀礼仪之正衣冠、盥洗礼等。阖家欢乐之礼,圆的象征等。古今学堂、学制和课程的对比,领略古代学之礼。饮食礼仪,“接风”“洗尘”“饯行”等。
人与社会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1. 班级与学校规则,规则意识;2. 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好互助;3. 尊长爱幼,懂得感恩;4. 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与健康;5. 常见职业与人们的生活;6. 常见节假日,文化体验。《弟子规》尊师重友,尊长爱幼,长幼有序之礼。知恩图报,乌鸦反哺。古今运动项目的对比,领略古代运动精神。体验传统体育运动,太极拳、五祖拳等,发现古代运动与健康息息相关。古今常见职业的对比和演变历史。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入挖掘(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二十四节气等)。
人与自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1. 天气与日常生活;2. 季节的特征与变化,季节与生活;3. 身边的自然现象与生态环境;4. 常见的动物,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古人观天象等科学记载。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的关系。东汉张衡地震仪的发明。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古代神兽的象征意义;不同动物代表不同精神人格。
基于本单元“谈论爱好”的内容及人与自我的活动主题,笔者原计划对爱好背后的子主题“邮票(stamps)”进行文化主题的勘查,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邮票已经是非常陌生的事物,几乎没有孩子的兴趣爱好是集邮。为了让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将本单元的大单元主题Hobbies拆分为Period 1 Hobbies I Know/Period 2 Hobbies I Share/Period 3 Hobbies I Enjoy三个子主题。(见图1)
图1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3大单元主题
以Period 1为例,在主题Hobbies I Know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在主人公Simon和Daming的交流中,认识到集邮是多种多样爱好中的一种。而邮票也有不同类别和出处,以文本为载体,拓展延伸一张邮票背后丰富的发展信息,补白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凸显邮票的艺术价值,丰富学生对邮票的认知。
二、 借助文化体系,学科融合(Cultur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套千锤百炼、经得起考验的文化体系,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将文化知识与英语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如“五礼”:冠、婚、丧、祭、射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必定绕不开和成熟的文化学科进行协同育人。
邮票这一概念,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若追寻其根源,我们会发现中华邮驿史的实际起点可追溯至秦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的“邮”文化内涵逐渐丰富,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探索性问题,旨在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邮票的意义。通过借助视听文本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厘清文本大意,深入了解邮票的内涵。笔者在介绍邮票构成时,将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第10课《中国龙》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从美术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邮票的基本构成。同时,运用艺术的视角,引导学生鉴赏第一枚运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龙邮票。通过深挖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枚邮票具有如此特殊的意义。在后续的创新迁移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的邮票。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逐步提升美术学科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辅助功能,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邮票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设计邮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培养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见图2)
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在逐步提升。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承载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小学英语课堂,我们更需要将语文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文本以一位身在美国却热衷于收集中国邮票的外国友人Simon为例,探讨了从古至今,游子们如何借助书信、邮驿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我国中华文化史上,这样的诗歌佳作比比皆是,它们寄托了游子们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书信文化的魅力。
从古至今,书信一直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书信成为游子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张籍的《秋思》等,都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通过书信表达自己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代表作。
邮驿在我国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的邮驿系统非常发达,为人们传递书信提供了便利。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书信逐渐被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通信手段所取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着游子思念之情的诗歌佳作。将这样的文化底蕴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见图3)
图3 本课例中引用的古诗《秋思 唐-张籍》
借用这首思乡情切、家书抵万金的古诗对本课文本的学习进行小结收尾,让学生自始至终没有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却又一直浸润其中。
合理运用学科融合来挖掘文化资源,是对教材的重组和深度解读,其协同育人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快速聚焦文化主题,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从英语教材中挖掘出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不仅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明白邮票和书信的演变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对意义的探究,教师要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和碎片化的教学方式,把主题意义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笔者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了主线:学生谈爱好——学生阅读文本——学生讨论获取邮票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Simon喜欢集邮的原因——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设计一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邮票并进行介绍,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维活动中,突破难点,发展能力。
结合本课的板书设计(见图4),将核心句型的呈现和逐步探究主题意义紧紧扣在一起,利用问题导向where-what-how-why,形成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随机板书的关键词均以学生的回答和思考为依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思维,构架语言支架,训练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得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
图4 本课例板书设计
四、 采用多模态教学(Multi-model teaching and learning),直观呈现文化知识
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的演进与融合:感知中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赏析与汲取;加深文化理解——认同与内化;形成文明素养——行为与表征”(教育部,2020)。教师应将教材中浅显的、背后的文化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对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判断、感受和内化的机会。
我们可依托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采取多模态教学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一)视听结合,沉浸体验文本
笔者在引出Whats Simons hobby?这一问题时,采用呈现文本插图,让学生进行view and say的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合理猜测后,又通过看图听音频的方式来核对答案。让学生通过看来初步感知语篇主旨,又以听的方式再次感知语篇,调动学生视听双通道,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沉浸式的文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