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与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的融合研究

作者: 李琼珍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学科,要想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文章主要以小学数学“平均数”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趣味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法和趣味教学法在“平均数”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增加生活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将趣味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数学;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8-0062-06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趣味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文章以小学数学“平均数”一课为例,探讨将趣味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路。

一、 “平均数”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还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概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生活性

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然后布置相关的计算练习题,最后总结知识要点。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5%的小学生反映学习“平均数”知识点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互动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很少设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调查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在“平均数”教学中,他们鲜有发言和提问的机会。

(三)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平均数”的内涵和应用价值。有研究表明,有54%的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 趣味教学在“平均数”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加生活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引导他们发现并探索问题。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

例如,在教授“平均数”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案例:班级里有20个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分别是:90、85、78、92、88、80、86、89、92、85、82、90、75、88、90、86、82、89、75、92。如何计算这些成绩的平均数?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即将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而且还能感受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

(1)这次考试总共有多少个成绩?

(2)这些成绩的总和是多少?

(3)要计算平均数,应该怎么做?

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动手实践,不仅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能增强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相比于教师单方面讲解,此类“生活化”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并发现问题。

2. 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计算平均数

除了利用考试成绩等数据,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设计“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例如,让学生测量并记录班级同学的身高,然后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又或者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教室内同学的手掌面积,然后计算平均手掌面积。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测量动手经验,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以测量手掌面积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引导性问题:

(1)你测量到的手掌面积有多大?

(2)你认为全班同学的手掌面积平均值是多少?为什么?

(3)如何计算出全班同学手掌面积的平均值?

(4)计算平均值后,你有什么发现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能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结合热点新闻事件分析平均数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和事物,教师还可以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事件,设计“平均数”的教学案例。比如,在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中,C罗在小组赛中的进球数为3球,梅西为2球,内马尔为1球。那么,这三位球星在小组赛中的平均进球数是多少?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平均数,还能了解体育赛事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C罗、梅西、内马尔三位球星在小组赛中的进球数分别是多少?

(2)如何计算出三人的平均进球数?

(3)这个平均值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启示吗?

通过分析这一热点新闻事件,学生不仅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生活中的消费数据计算平均数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数据也是计算平均数的好素材。例如,某班级20名同学一个月的日常开支数据如下:

100元、150元、120元、180元、160元、130元、140元、190元、135元、155元、145元、165元、125元、170元、115元、175元、130元、140元、165元、150元

借助这组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出这20名同学的平均月消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

(1)这20名同学一个月的总消费是多少?

(2)如何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月消费?

(3)平均月消费的数值给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4)这个平均值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数据案例,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能感受到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将学生熟悉的消费数据融入教学,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除了增加生活化的实例,在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1. “猜一猜,我的身高是多少?”游戏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猜一猜,我的身高是多少?”的游戏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先测量并记录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教师挨个请同学上台,不透露自己的身高数据,让其他同学猜测。

(3)其他同学根据既有的身高数据,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猜测。

(4)教师公布实际身高,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平均数,还能培养观察能力、数学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猜测身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在公布实际身高后,学生还可以讨论:

(1)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猜测结果?

(2)最终的平均身高与你的猜测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3)如何通过平均身高这个数值,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特点?

通过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能培养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手掌面积大比拼”游戏

还可以设计的游戏活动是“手掌面积大比拼”。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准备好测量工具,如尺子、钢卷尺等,并组织学生分组。

(2)每个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自己的手掌面积数据。

(3)小组内讨论,预测小组内成员手掌面积的平均值。

(4)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公布预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预测情况,总结手掌面积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能动手测量手掌面积,还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预测平均值,并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交流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预测平均值时,学生需要运用之前学习的“平均数”概念,讨论如何通过已有的数据来预测平均值。在公布结果时,各小组还可以交流自己的预测思路和计算过程,互相点评分析。

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1)为什么你们小组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差异?

(2)如何通过平均值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的手掌面积特点?

(3)将手掌面积数据与身高数据进行对比,有什么发现吗?

通过这种互动游戏,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能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游戏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促进师生交流

除了增加生活化实例和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在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师生之间广泛开展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1.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设置以下讨论话题:

(1)什么是“平均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吗?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平均数”的具体场景有哪些?

(3)如何计算“平均数”?请说出计算步骤。

(4)在计算“平均数”时,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相互启发和学习。教师可以适时巡视各小组,对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

在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这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不同小组的讨论情况,也能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学生报告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1)从其他小组的分享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吗?

(2)在计算“平均数”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