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提质增效的措施
作者: 马秀娟摘 要:自从“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对小学数学课堂落实提质增效提出了要求,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具有高质量的课堂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成效;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引入生活元素,提高教学实效;采用单元教学,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课堂互动交流,发散学生学科思维;创新作业形式,发挥作业价值。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提质增效措施,逐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发展。经过教师的实际教学实践证实提质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8-0068-06
“双减”政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提质增效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经过教学实践落实提质增效措施,进而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一、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需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质增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构建高质、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构建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学习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从而保障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若想实现课堂提质增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促使创新的教学方法得以落实,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后要实现减负
“双减”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课后减负,在课下为学生保留自主空间,让学生摆脱作业负担,使得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作业量以及合理分配作业时间,避免过多且重复性的作业挤压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课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使得学生培养其他的技能和兴趣,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调动起学生全方面发展兴趣,促进学生焕发个人活力,促使“双减”政策的减负目的得以落实。
二、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转移来解决问题。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秉持三大教学原则:
(一)教学内容“量少质高”
在“双减”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减少“题海战术”,让学生从反复地做题中抽离出来,进而主动去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锻炼出优质的数学思维,并且将数学思维转化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打磨,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加快进行知识消化,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以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减轻压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控制教学内容的数量,追求教学内容的精练程度,以高质量的教学来缩短教学的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高度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专注能力,使得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课堂内容多元化、趣味化
小学生年龄小且活泼好动,又叠加数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仅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双减”政策要求数学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课堂呈现趣味化,促进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使得小学生更容易进入课堂学习之中,以积极的态度展开有效的学习,并且使得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教师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游戏的场地,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消化数学知识,在劳逸结合中给予学生良好的思维锻炼,促使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积极开展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直面学生的差异,主动去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分层,从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凸显个性化。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单单以成绩作为分层标准,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这为分层教学打牢基础。教师根据分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收获知识,并且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更有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分层教学的引导下,使得整个课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三、 提质增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质增效的数学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追求培养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下,教师通过教学改革能够清除学生的学习阻碍,进而主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逐渐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从而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推动学生的未来发展。另外,高效课堂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让学生掌握根本的学习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本质。提质增效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全新的体验,逐步摆脱数学学习的束缚感,让学生基于数学学习而有更多的创新发展。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质增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率。教师努力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给予学生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积极提升自己数学水平,由此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提质增效使得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根据提质增效需求可以灵活地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规划,促使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质增效使得教师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有趣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中提高成绩。另外,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之下,教师也随着改革潮流而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使得教学改革与教师个人成长进行相互促进,促使数学教学更加先进和科学。
四、 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数学教学,进而通过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导入环节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瞬间进入学习状态,促使学生积极听讲,这样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趣味数学游戏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使得导入环节更加具有吸引力。当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被吸引住,那么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时间就容易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保持专注的状态,从而大幅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趁着学生在导入环节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采取更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保持在导入环节中的兴趣,促使学生持续激发学习热情。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具有学习的欲望,并且在合作中能够发挥个人的潜能,教师在导入环节之后紧接着使用小组合作方式维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相关知识时,教师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数的含义,将一盒比萨带到课堂上,这样的举动使得学生感受到无比的新奇。教师在导入环节就提出问题:“我把这块比萨平均分给四个人,你们说每一份儿是多少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激烈地讨论,有人说是四分之一,有人说是0.25,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来揭露正确的答案:四分之一就是14。教师的答案让学生了解了分数的表示方法。通过这样趣味性的导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使得课堂的听课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之后,为了使学生巩固分数的知识,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来划分小组,学生在组内开展趣味数学游戏:每个小组会得到一张圆形的纸,教师给出几个分数,如12、14、18等,学生的任务就是用工具来划分出这些分数的大小,通过剪刀将纸片进行剪切,让学生得到12圆、14圆、18圆等,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深刻了解分数的概念,更加体会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有效融合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概念,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整节课学习中提高效率。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成效
提质增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拓展教学资源,使得数学教学吸收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内容,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且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数学教师将网络资源引进来符合教育需求。当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该选择精简且有深度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同一位置,使得学生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更能获取到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扩展性的知识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进行数学知识探究,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开展计算几何图形面积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在导入阶段,让学生回顾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网络引入其他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就像是一个不完整的地图,教师根据这个图形来提出问题:“如果这是一个村子的地图,那么想要知道这个村子的面积应该怎么做?”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学生通过所学的面积公式来进行尝试,发现不能运用简单的公式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教师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来分配一个实际的不规则图形,教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使得学生通过小组的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小组的学生将一个不规则图形的端点进行相连,发现这个不规则图形是由几个规则图形组成的,因此计算出几个规则图形的面积之后相加就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相当有趣,使得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思维碰撞发现新的解决方法,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几何知识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十分普遍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课堂之上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力互动,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师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让数学知识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展示,让数学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和具体化,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求,让小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学概念的内在含义,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形式,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让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小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数学学习,因而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空间,从而在课下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学中,这样的计算包含许多的步骤和逻辑推理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更加形象和丰富的讲解。教师引入在线学习平台,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分数基础知识,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掌握最基础的计算能力。教师借助虚拟计算器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当学生的答案是错误时,在线教学平台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并且演示整个解题过程,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再一次的计算,直到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并且线上互动让学生更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上教学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欢快,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计算的过程中提升专注力,以此来使得学生在快速的计算中提高计算法则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