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陈艺贤作者简介:陈艺贤(1978~),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能力,包括数感、几何直观、空间感、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内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关系小学生数学学习观念的培养,关系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着重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生活化链接数学与生活、通过逻辑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通过知识应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54-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帮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一、 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观念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想和认识,直接影响小学生未来数学发展。如果学生有较高学习兴趣,那么对数学学习态度普遍比较好,畏难情绪较弱。反之,如果小学生兴趣培养没有建立,学生面对数学逻辑性强、问题复杂的实际情况会逐步出现畏难心理,表现为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表现不积极、数学作业质量不高、错误率较高等,甚至会影响初中、高中数学学习。
(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数学知识内容逻辑性强、可以锻炼学生推理能力、空间感等,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视角看待问题,提升小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小学生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规律,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反之,如果学生兴趣不高,小学生缺乏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索数学背后逻辑,对数学与生活、数学与逻辑方面认知会受限。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思路
(一)生活化设计,链接数学与生活
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而生活化设计思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实现数学与生活有效链接。一方面,生活化设计注重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内容,将生活与数学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数感。如培养学生空间感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帮助学生合理构建内容,使学生通过实物观察、演化、操作方式完成数学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生活化设计注重知识应用探索,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后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探索规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乐趣。
(二)逻辑思维培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培养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逻辑思维需要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推理中感受到数学背后规律,在推理过程中体会“举一反三”的成就感。小学生推理是严谨的一项工作、每一项推理过程都需要思维的转换,需要有依据,而每一步推理进步都是学生发展结果,可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兴趣培养。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特征,了解数学学科特点,加强学科认知,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良好学科学习态度的形成提供有效支持。
(三)注重知识应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与数学有关,如购买东西需要计算、上学时间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如生活中的购买问题等都可以转换为加减计算,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小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等将复杂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将复杂的内容转换为简洁数学语言,如用表格、统计图等方式统计数据,实现复杂数据简单化,在数据分析中感受数学带来的便捷性,在知识应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实施策略
(一)基于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为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供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观看到数学知识演化过程,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因而,教师应将数学生活以情境方式与学生数学有效连接,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效降低学生解题难度系数,提升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周长》课程学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供如下支持:学生学习“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后,习惯性用尺子量图形边长数据然后得出周长结论,认为只要有直尺就不需要用其他方式。学生这种想法反映出学生数学思维局限性(只会测量小的规则图形而没有思考其他图形和真实生活中的策略)。因此,教师可以用电子白板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如学校花坛、学校操场、汽车车门等实物,让学生发现很多生活中周长问题不是简单用直尺就可以完成并得出周长结果的,突破学生思维局限性,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整理提供依据。此外,教师要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计算学习场景,优化教与学方式。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用生活化信息场景将单一化内容形象展示出来: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花坛周长是多少米?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以文字分析方式让学生套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而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快速展示长方形花坛具体生活化形象,并在白板画出简易图并标注长和宽,将静态内容动态化,这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一目了然看到自己需要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链接,也能让教师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效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感。
(二)注重思维培养,完善课堂问题链
思维培养是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兴趣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小学生数学思维没有很好地形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小学生思维培养进行有效引导,通过问题链条方式使学生实现由浅入深地学习,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深度学习中发展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成就感、获得感,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为例,多边形面积推导是学习重难点,教师需要设计合理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教师问题链条可以设计为:问题一:观察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否发生变化?问题看似很简单,但一些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而是直接得出结论:“长和宽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显然说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也没有思考。因此,教师围绕问题进行二次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得出正确结论“长没有变化,宽发生了变化”;问题二:观察长方形变为正方形过程,分析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对应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一观察中,学生需要牢记结论“长对应低,宽对应高”,这一结论得出应是学生观察并分析后形成,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可确保学生在思想逻辑方面形成固定认知;问题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理。推理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从长方形面积是长乘以宽转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乘以高,实现公式推理和转化。以上三个问题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推理为核心,根据动态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生思维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从简单观察到得出结论,从分析过程到推理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逐步深化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发展数学学习兴趣过程。
(三)尊重学习规律,强化实践应用
小学生实践意愿比较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主动知识应用、实践欲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小学生学习规律,做好学生数学知识实践和应用指导工作,并为小学生数学实践提供必要机会和条件。
首先,要从学生发现问题入手,通过数学实践验证问题。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学生虽然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植树两端种树和不种树的问题,了解其中的差距,但学生希望通过自己实际种树的方式验证,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种树”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下验证两端种树和不要求两端种树情况下,是否会得出与课堂理论计算相同的结果,通过活动解决学生问题,验证猜想。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应用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比”的知识后,用“比”的知识计算树的高度、墙的高度、旗杆高度是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工作,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最后,学会用数学分析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掌握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上数学思想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如:“1个8寸的蛋糕和2个4寸的蛋糕,面积一样吗?”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面积对比,从中发现相关的结论,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总之,数学实践与应用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评价设计,突出评价引导
小学生兴趣培养与教师教学评价密不可分。良好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可以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主动尝试解决复杂问题并实现兴趣培养,反之,教学评价单一或评价偏向消极会影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评价设计,突出评价引导作用。
具体评价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注重形成性评价设计,关注学习过程成长而非简单以终结性评价学生情况。小学数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尝试主动解决数学问题、是否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体现为学生数学学习意愿、数学解题主动等。针对学生日常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较高的评价,肯定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鼓励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关心。在最终学期评价时,教师除了以成绩为终结性评价外,还要及时说明学生日常所付出的努力,并肯定学生数学进步和成长,从而坚定学生数学信心,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持续学习、发展的意愿,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其次,教师应做好多主体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庭评价方案。多主体评价可以从多角度看待学生数学成长问题,避免评价片面。学生自评、互评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有主动学习意愿,是否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围绕学习态度、学习质量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从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是教师综合学生数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课堂提问主动性等多方面进行的评价,可以有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而家长评价则是学生在家庭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数学作业完成是否认真,数学遇到问题是否主动寻求帮助等。学生、教师、家长综合评价可以反馈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供基础材料,为教师加强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提供依据。最后,教师应做好分层评价,制订多种评价策略。对学习好、意愿强的学生评价应以发展型评价为主,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学习较好但意愿一般的学生以指导问题式评价为主,主要是找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持续开展数学学习和研究工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对学习一般、意愿不强的学生应侧重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持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持续掌握数学方法并寻找数学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指导,助力学生成长和进步,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总之,评价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做好多种评价设计,将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实现小学生兴趣培养。
四、 结论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价值,使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观察世界,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兴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汉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3(19):25-26.
[2]占宋玉.低年级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1):190-192.
[3]甘梅.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4):58.
[4]陈元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88-91.
[5]李健,彭倩梅.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以“我的1分”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4(10):42-44.
[6]孙谦,吴玉国.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观转变——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4(3):63-68.
[7]王纯鸿.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作业改编策略——以“小数加减法”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