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合作的主题式科学实验开发探究
作者: 左春秀摘 要:家园合作的初衷是为了统一思想,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主题式科学实验有助于幼儿培养科学素养,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家园合作背景下的主题式科学实验的内涵,提出了家园合作背景下主题式科学实验开发中存在的困境,包括:沟通及资源限制、家庭实验任务难以开展、实验记录效果不理想、难以建立有效的评价及反馈机制等切实问题。为此,文章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几点可行之策,建议通过共同制订实验主题、制订家庭实验任务、优化实验记录过程、家园合作评价与反馈能解决当下困境,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能力,从而帮助小朋友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主题式;科学实验;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9-0013-04
家园合作的本质是幼儿家长与教师携起手来,在教育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一致,保持尊重并建立信任,从而共同提升家园之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主题式科学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汇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材料搜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幼儿懵懂,蹒跚学步,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可基于此引导幼儿自主科学探究。但是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多时候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为此,要全面开展家园合作,教师和幼儿家长携手合作,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一、 基于家园合作的主题式科学实验的价值
(一)增强亲子互动,促进全面发展
基于家园合作的主题式科学实验,要求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这大大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机会。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和幼儿需要共同思考、探索、实践。这种亲密的合作不仅可以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基于家园合作的主题式科学实验是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也符合“活教育”理论的育人原则。
(二)拓展科学教育,激发探索兴趣
主题式科学实验通常围绕某个具体的科学主题展开,如“水的循环”“植物的生长”等。这种实验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家长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日后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实验往往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下,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种探索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合教育资源,深化家园共育
家园合作的主题式科学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生活技能等,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视角;幼儿园则可以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实验器材等,为家庭的科学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这种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共同参与实验活动,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这种合作与沟通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家园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 家园合作背景下主题式科学实验开发的困境
(一)沟通及资源限制
家园在沟通中存在着缺乏统一的目标和价值导向,双方达不成共识,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难以确保双方对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导致实验设计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沟通渠道单一也限制了家园合作的有效互动,家长很难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无法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从而影响了家园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育人的实施。由于家庭资源的差异,不同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一些家庭可能无法提供足够或适当的材料来支持实验活动,限制了实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选定既能吸引幼儿参与又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验主题对家长和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来衡量科学实验活动的教育成效,使家长和教师难以对实验活动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二)家庭实验任务难以开展
首先,在家园合作的框架下,制订合适的家庭科学实验任务,应确保实验任务既吸引孩子又适应家庭环境的挑战。虽然家长和教师努力挑选能激发幼儿兴趣的主题,但家庭条件的多样性使得一些实验难以普遍适用。比如,开展水的浮力实验,家长试图与幼儿一起探索水的浮力,实验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然而,家长没有提前准备好足够种类和数量的物体供幼儿观察,导致实验过程中幼儿很快失去了探究兴趣。其次,家长对科学知识的欠缺也影响了实验的开展。比如,在解释浮力原理时,家长无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导致幼儿无法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有高效且清晰的沟通,然而现实中这种理想的互动,往往受到忙碌生活节奏和技术限制的影响。虽然提供给家长的实验指导材料旨在简化实验流程,但家长的教育背景和科学经验的差异,可能导致实验指导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实验执行过程中,理想情况下,家长应积极参与并引导孩子探究,但由于个别家长可能对科学实验缺乏信心或经验,这一环节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实验记录效果不理想
结合幼儿表征进行实验活动,孩子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记录,且记录方法通常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才能记下他们的观察和发现。这一现象凸显了幼儿在实验记录方面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幼儿在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记录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或是缺乏有效记录信息的技巧和方法,传统的书面记录方式,可能不完全适合所有幼儿,尤其是对那些还未掌握书写技能的孩子。
(四)难以建立有效的评价及反馈机制
家长的参与度不足,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家庭责任,可能无法定期参加家长会或评估会,从而错失了解孩子在实验教育中表现和进展的机会。家长对科学实验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可能有限,可能影响他们提出的反馈和建议的质量,虽然家庭作业和学习日志是有效的反馈形式,但要求家长在家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需要家长不仅有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对一些家庭来说是个难题。定期组织家长参观实验教室和观摩实验课程,虽然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即使家长能够亲身体验孩子的实验教育过程,可能也缺乏评价和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三、 家园合作背景下主题式科学实验的开发途径
(一)共同制订实验主题
幼儿家长和教师应密切沟通,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共同探讨确定适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实验主题,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等方式,确保实验主题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期望。家长和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共同策划设计主题式科学实验活动,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和奥秘。同时,家长可以提供家庭中的一些自然材料或生活用品作为实验材料,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秋季到来之际,老师与家长共同策划一次科学活动——“秋日探秘”,旨在通过亲子合作完成的方式,深入探讨自然界的奥秘。活动的核心在于让孩子们在家庭的协助下,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秋叶,进而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界的多样性。活动的准备阶段相对简单,家长只需陪同孩子到户外,收集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树叶。后期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配合下,孩子对这些树叶进行一系列的分类和比较实验,比如根据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或是讨论为何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在秋天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化。通过这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孩子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自然美背后的科学原理,还能在实验中学习水循环、物质溶解等科学知识。
(二)制订家庭科学实验任务
幼儿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订家庭科学实验的具体实验内容及目标,通过了解幼儿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结合幼儿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确定适合幼儿家庭科学实验的主题和内容,选择简单易行、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实验任务。在确定科学实验内容后,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流程,明确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观察方法和数据记录方式等,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书或视频教程,指导家长和幼儿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应与幼儿一起参与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和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完成实验后,家长和教师应共同评估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小朋友对春天的植物生长现象充满好奇,老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开展一次以“植物生长”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老师首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解释实验的目的和计划,并请家长协助完成家庭实验任务,每个家庭各选择一种植物开始观察之旅。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用卡片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用彩笔画下植物的美丽形态。家长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享受着亲子共学的乐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增进了亲子关系。实验结束后,老师通过组织分享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展示实验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家园之间的和谐共育。
(三)优化实验记录过程
实施多元化记录方法,引入图画、简易摄影、语音记录等非传统的记录方式,可有效地降低幼儿记录实验的难度,同时增加记录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绘制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或结果,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观察,或者使用儿童友好的相机拍摄实验过程,并可通过录音设备记录他们对实验的描述和感受。通过使用幼儿园教学软件或应用程序,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监督幼儿的记录活动,同时减少对成人直接干预的需求,可以设计成简单、直观的界面,让幼儿容易上手,拖拽式的图像排序、简单的点击录音等功能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无须家长持续提示的情况下完成记录任务。以一项名为“小小探索者”的科学实验活动为例,活动旨在通过探索颜色的混合来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科学概念,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记录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家长和幼儿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实验需要的材料,如不同颜色的水彩颜料、透明塑料杯、滴管和白色滤纸等。首先,让幼儿使用滴管将不同颜色的水彩滴入透明塑料杯中,观察颜色如何混合形成新的颜色;然后,将白色滤纸片浸入颜色混合物中,观察滤纸上颜色的变化和扩散。为了记录实验过程,鼓励幼儿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不同颜色混合前后的变化,在家长的帮助下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者录制简短的视频描述他们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记录活动,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和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展示过程中,每个幼儿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实验记录结果,如绘画作品、照片、视频等都将可以组织孩子讨论,教师将提供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四)家园合作评价与反馈
家园合作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评估会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实验教育评价与反馈。在会议上,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参与科学实验的情况,展示实验成果和效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实验教育中的表现和收获。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对实验教育的看法和建议,提出对实验教育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家长对实验教育的态度和需求,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实验教育的开展和改进提供有益参考。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开展家庭作业、学习日志等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和体会。家长则可以在家庭作业或学习日志上进行批注和评价,反馈学生在实验教育中的表现和收获。在评价和反馈过程中,家长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实验能力。幼儿园还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观实验教室、观摩实验课程,让家长感受孩子参与实验教育的情况,促进家长对实验教育的认知和支持。例如,为了深化家园合作并评价科学实验教育的效果,幼儿园精心组织了“小小科学家节”活动,活动以“开放日”形式展开,邀请家长参观孩子布置的科学实验角;孩子穿戴科学家装扮,展示并解说他们的科学项目。在互动评价会上,老师、家长和孩子围坐一圈,分享实验故事、探讨科学知识,增进相互理解。接着,通过科学成果展示会,以视频和图画形式展现孩子的实验过程和成果,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历程;最后发放“家庭科学任务包”,鼓励家庭一起完成科学实验,进一步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让家长实地感受了孩子的科学探索过程。
四、 结论
家园合作背景下,开发主题式科学实验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模式,以特定的主题为线索,通过安排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内容,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索科学知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主题式科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且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的引入,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加强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媛.家园合作延伸实验教学探讨[J].小学科学,2023(19):49-51.
[2]焦娟娟,相谦.家园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3(23):46-48.
[3]周洁.促进家园协同突破常规实验教学模式[J].小学科学,2023(11):55-57.
[4]孟湘莲.基于STEM教育开展项目化家庭实验——以“玩转电动机”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3):9-11.
[5]王宁宁.家园合作理念下的科学小实验实施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1(11):82-83.
基金项目:文章系2021年南京市栖霞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校合作背景下主题式幼儿科学实验活动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QXGH/21/109号)的部分研究成果。〖ZK)〗
作者简介:左春秀(1984~),女,汉族,江苏铜山人,西岗幼儿园仙林湖园,研究方向:幼儿科学小实验及家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