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写作困境与突破探究

作者: 郜慧星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是发展审美能力的载体,也是加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难度也不可小觑。纵观初中生语文写作实际表现,深陷困局的不在少数,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及素养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初中生语文写作面临的困境展开探讨,分析外在表征及内在机理,以此为依据确定写作指导方向,以期促使学生突破困境,提升写作能力,享受写作过程,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赋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困境;写作指导;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9-0023-04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议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传递知识信息、实现沟通交流的载体,是反映语言运用素养的窗口,提升写作水平是发展语言运用素养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初中生在写作兴趣、思维以及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写作学习陷入“高费低效”的困境。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提升写作能力。

一、 初中生语文写作存在的困境

(一)受制于兴趣薄弱

写作如同说话,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工具和能力,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写作态度与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语文写作“高消耗低回报”的认知发展特征,致使初中生写作兴趣不高的问题并非个例,甚至展现出一定的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任务心态,即为以“要我写”为主导,而不是以“我要写”为驱动。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但是缺乏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的动机支持,写作态度敷衍。此外,“他律”式的写作态度,使学生对写作训练价值存在偏差,极易走入为了教师而写的认知误区;习惯将教师的意志偏向作为写作的标杆,盲目“投其所好”,写作重心偏离了主体感受,写作内容缺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二)受阻于素材匮乏

写作遵循立意、取材、思考、架构、表达、修改的一般流程。其中,取材是塑造作文骨血的重要环节,是决定作文可读性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初中生写作学习表现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素材匮乏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其一,无话可说。从初中语文教材写作主题的编排来看,紧密关联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体现了“不求鸿篇巨制,只求笔到意深”的认知定位,如何将所见、所知、所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核心要求。但是初中生暴露出观察、积累意识不足的局限性,未能搭建“属我”的素材系统,致使写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陷入无话可说的困境。其二,落入俗套。古语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也”。可见,真情实感是写作之本,是将素材转化为文章的媒介。但是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初中生盲目追求华丽的辞藻、崇高的价值范例,素材结构单一。谈及奉献就是革命伟人、阐述励志就是海伦·凯勒、史铁生……作文难免落入俗套。

(三)受限于思维贫弱

思维是辅助存储、分析、提炼、加工素材的工具,是支持想象、创造、迁移行为的因素,初中生思维能力不够是制约写作能力发展的问题所在。具体而言,其外在表现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立意不够清晰深刻。立意是作文的主心骨,决定作文深度。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命题更加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表达空间。学生在凝练写作立意时会暴露出思维的局限性,一些学生的写作思维停留于文题表面,未能根据语义中心展开联想引申,作文立意较为肤浅。而一些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贪多求全,一篇文章涉及多个主题,造成立意不够明确,作文内容给人以东拼西凑之感,削弱了作文的可读性。第二,内容构思缺乏创新。优秀的作文一定是逻辑严谨且有创意的,但是初中学生未能完全摆脱思维定式,作文内容呈现套路化的问题,如一成不变的开头、平铺直叙的过程、千篇一律的结尾,让作文失去色彩。

(四)受困于不得其法

《论语》有云:“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写作是一项既需要功底,也需要技巧的语言创意活动,掌握高效的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初中生的语文写作受困于不得其法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写作逻辑、结构、语言各方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一方面,缺乏谋篇布局的方法。学生未能根据材料搭建起写作序列,写前缺乏整体的规划,对主题与内容之间的勾连、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语言之间的递进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作文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用词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初中生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作文内容犹如“流水账”般空泛、无味,语言表达味同嚼蜡,缺乏文采。

二、 造成初中生语文写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客观因素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教学方式是否得当是决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层次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暴露出应试倾向,是造成学生陷入写作困境的客观因素。第一,写作过程指导的缺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作文不可教”的观点,通常采取介绍写作要点知识、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写作、作文评阅组织流程,展现出重要求轻过程指导的问题。虽然针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是存在滞后性,并未发挥启发、指引的作用,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缺乏外在驱动。第二,教学主体存在偏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写作指导应紧扣学生需求,支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但是一些教师却着眼于文章的制作,反映出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写作课堂技巧与套路过多、情感激发较少,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低迷,写作思维受限的问题。

(二)学生主观因素方面

写作是一项带有主观色彩的认知活动,学生学习意识的局限性是难以摆脱写作困境的又一症结所在。第一,学习视角狭窄。虽然素质教育改革推行已久,但是学生面临的中考竞争压力有增无减。作文在中考语文中占比较大,致使一些学生单纯追求作文高分数,形成了“以考为纲”的狭窄学习视角,从而出现知识储备单薄、生活体验不足的局限性,削弱了写作内容质量。第二,学习方式单一。学生通常采取模仿范文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够从优秀作文中获得一些方法或方向启发,但是单纯地将范文作为标杆让学生难以摆脱思维定式。此外,范文模仿让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忽视了身边的美好,错失了丰富而且生动的作文资源,阻断了个性化写作之源。

三、 引领初中生突破写作困境的指导策略

(一)以激趣为先

杨振宁教授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初中生正值由儿童向少年转型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学习有了自我认知与个性化追求。兴趣是最为稳定、持久、强劲的学习驱动,是引发主动思考与深入研学的关键要素,是突破写作困境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教学的首位,采取趣味化、启发性的方式,打破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唤醒学习自觉。

以“学会记事”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认知要点为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知难点为处理好叙事的详略,抓住细节,流露真情实感。学生常见的写作问题不外乎写作目标不清楚、叙事不具体、内容不真挚,究其原因是不知为何写,不知如何写。针对此情况,教师借助情境将写作主题与学生主体情感联结起来,减缓写作难度,进而激活表达欲望。例如,由讲故事作为切入,教师展示龟兔赛跑、亡羊补牢、乌鸦喝水等学生熟悉的故事图片,组织学生结合图片以及固有经验讲故事,借此激发学生说事的意愿,并引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关于记事的六要素,为学生的写作做好铺垫。

通过以激趣为先组织写作活动,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其中,做到用脑思考、用心感悟,快速捕捉写作切入点,攻克写作难点。

(二)以积累为本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素材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前提。对初中生而言,阅读和生活是积累素材的两大重要渠道。因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以及认真观察、感受美好的生活态度,开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是突破写作困境的有力举措。

以“抓住细节”写作教学为例,细节描写作为展现作文精髓的关键要素,是作文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初中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和经验,但是如何将细节写得生动传神仍然处于懵懂层次,需要在素材选择和写法运用方面进行深度的语言锤炼。〖JP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熟读精思”,写作专题与阅读存在紧密的联系。《阿长与<山海经>》〖JP〗中关于阿长睡相的描写;《老王》一文中关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身体姿态的刻画;《台阶》中父亲踏黄泥时头发的状态等,无不是细节描写的典例,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带来启发。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编排特点,组织随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批注式阅读提炼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将其作为典例摘抄下来,并从切入角度、动词推敲、修饰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从中抽象出如何抓住细节的写作模型,拓展写作视角。除此之外,教师围绕细节描写专题布置写作日记任务,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以精简、生动的文字记录精彩瞬间。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锻炼细节刻画能力。

坚持以积累为本引导学生构建写作素材资源库,改变无话可说、语言贫瘠、内容空泛等一系列写作问题,促使学生从容面对各种类型的写作,并做到落笔成文。

(三)以方法为基

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写作是情感与技巧、感性与理性的集合体,掌握科学的方法对提升写作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持授人以渔的育人观,加强方法指导,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供支点。

以“学写读后感”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能够结合实际表达自我观点。教师将方法技巧融入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寻找感点,搭建写作结构。首先,以确定作文立意为开端。教师设置读书自由分享环节,引导学生重塑阅读过程。以此激活内心感触最深的切入点,确定写作立意。其次,以把握作文结构为核心。读后感的结构布局一般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其中“引”为概括原文观点;“议”为发表议论;“联”为联系现实生活;“结”为做出总结。教师采取序列式、分步骤练习的指导模式,促使学生掌握作文结构布局的方法。例如,围绕如何开头组织微写作训练,结合范例讲解引经据典、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等方式,并组织实践运用练习,通过理实结合促使学生真正内化表现手法。最后,以丰富作文语言为落脚点。教师围绕语言组织对比鉴赏活动,展示正反两篇例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比分析,从中抽象出让语言增色的技巧以及常见的语言表达误区,以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

通过强化写作方法技巧的基础地位,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写作规律,打破机械的模仿与套用,建立“属我”的写作风格。

(四)以思维为要

思维贯穿写作活动的始终,是支持个性化写作的支柱。写作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其中逻辑思维能够让作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形象思维则是丰富作文情感与美感的重要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写作创造。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想主导向逻辑思维中心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想象力丰富但是逻辑性不强的问题。教师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需求,设计启发性、思辨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扬长避短,让写作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以“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教学为例,王安石曾说“丹青难写是精神”,写作与绘画同理,如何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基于此,教师借助话题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写作的着眼点。例如,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在分享写作感悟时说:“你只要把老人写成老人,把大海写成大海,他们就是无处不洋溢着象征。你只要把老人写成老人,写出一个活生生的老人,你就已经很成功了。”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延展写作思维,发现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针对余华这段论述发表自我看法,说一说其中反映了怎样的写作观。让学生理解写作文不是往高山上写,而是向泥土里写,优秀的作文不是舞文弄墨,而是展现真实的感受。其次,教师关联写作主题展开追问,“我们应该怎样将老人写成老人?”启发学生围绕人物精神的内外表征寻找写作切入点。例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精神;借助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手法突显人物精神;借助抒情或议论升华人物精神等,由此形成多样化的写作角度,赋予写作更多可能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