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分析

作者: 刘银娣

摘 要: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语文能力体系,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目标。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原则,总结了基于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以期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9-0027-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倡导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通过整合任务驱动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实现能力提升。任务群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并形成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在实践中进行深度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一、 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价值

(一)促进知识整合,构建语文能力体系

〖JP+1〗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有效促进知识整合,帮助构建语文能力体系。任务群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应用与迁移,使不同知识模块在实际操作中相互支持与补充,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语文素养体系。应用学习任务群,能够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化和孤立性,使学生在有机的知识网络中形成自我表达与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进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动力

任务群合理应用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具体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投入更多精力。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任务群能够以其灵活性与综合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从而激发内在求知欲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成功体验,还能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逐步增强自信心,提升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任务群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进而内化语文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三)强化实践应用,培养综合语文素养

应用学习任务群,语文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任务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使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思维运作与问题解决,进而强化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任务群所带来的多样化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中,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原则

(一)以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发展

教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发展。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依据这一原则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任务中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注重个体差异发展,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与同质化,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与适应性。学生在任务群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与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任务群能够在保持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需求,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情境创设,融合听说读写训练

教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应遵循情境创设与融合听、说、读、写训练的原则。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使其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理解与运用语言,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将听、说、读、写能力有机结合,逐步提升综合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情境能够作为桥梁,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象的语言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完成语言技能的内化。听、说、读、写作为语文能力的基本构成,在情境创设下可以实现有序训练与融合发展。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语言任务中,强化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任务驱动,引导深度探究学习

任务驱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使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并深度探究知识内涵。任务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起点,还能够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在任务推进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超越对表面知识的记忆,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培养其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 基于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

(一)明确任务目标,引领教学方向

教师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应明确任务目标,从而积极引领教学方向,使教学过程具有清晰性与目标导向性。明确的任务目标能够使学生清楚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有效推动其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素养的深化,强化学习动机,引领学生不断探究与思考,实现深度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如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该单元包含《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等文章,重点在于通过阅读与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教师在此单元中首先明确任务群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与表达能力,并通过编童话等实践活动发展其想象力。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明确任务目标是通过故事分析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叙事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那一定会很好》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学习,教师可以明确目标为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讨论与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明确任务目标不仅可以确保每个学习环节围绕核心任务展开,还能够引领学生有序进行阅读、讨论与写作。而在习作环节“我来编童话”中,教师可以明确任务目标为帮助学生将前期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想象力融入写作,逐步培养其独立创作的能力,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与任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并在创作中进行情感表达与思维延展。

这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目标明确性能够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有清晰的任务与目标,避免盲目学习或任务不明带来的困惑。任务群的设计与应用中,教师可以将单元中的各篇课文和习作任务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进行知识迁移与实践操作,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够提升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这些有明确目标的任务群后,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具备更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单元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任务群教学的应用需要系统化资源支持。教师可以将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构建更加立体、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多元化资源中实现全面理解与应用。优化教学内容能够确保任务目标明确、内容结构合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群时应实现深度学习与能力提升,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中,根据单元知识内容《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等文章,可以发现单元围绕寓言故事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群时,可以通过整合课内外多样化资源,将每篇课文的寓意、文化背景以及相关主题进行系统化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立体的学习体验。任务群是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多重任务系统,旨在引导学生在多维度任务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寓言故事作为任务群核心,以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构建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所以教师应整合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源,结合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寓意等内容,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对寓言故事的整合,学生可以在任务过程中逐步了解不同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文化价值,激发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引入相关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在阅读故事时获得更多元的视角。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内文本,还应引导学生接触相关音视频资源、图片资料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丰富学生对故事主题的认知。如在讲解《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类似的现代社会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寓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例如,讲解《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整合艺术类资源,展示陶罐与铁罐的实际形态,引导学生对比二者的材质与用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寓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整合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任务链中逐步深化理解,并最终达成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调整,确保内容的逻辑性与适应性,将单元各篇课文进行主题整合。教师应优化阅读顺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过程中,掌握寓言故事的特点与精髓。在习作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写作任务,如在“看图画,写一写”的习作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创作,帮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优化口语交际环节,将“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讨论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决策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寓言故事中获得的思考,提升口头表达与思辨能力。

在积极整合资源与优化内容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完成多维度任务,培养其综合语文素养,不仅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能够使学生在有序的任务推进中获得系统化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寓言故事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通过对故事寓意的深度思考,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综合素质。最终整合资源与优化内容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外化,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整合资源最终可以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优化内容能够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围绕任务群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任务群作为教学的核心,需要具备系统性与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知识的逐步内化与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群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时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任务群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路径中进行探究与实践,最终实现对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的全面掌握。

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中,该单元包含《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及“奇妙的想象”习作,由于任务群的核心在于通过阅读、想象、表达三者的结合,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围绕这些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多层次的任务链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任务群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具体任务。在学习《宇宙的另一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通过阅读理解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同时激发其想象力。在任务群的第二阶段,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应围绕“想象与表达”这一核心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会经历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讨论与表达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还能够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语言表达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与语言组织能力。而任务群的最终阶段是“奇妙的想象”习作部分,教师应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积累,引导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明确写作任务,即要求学生将之前的阅读与讨论中的想象力延伸到具体的写作中,形成具有创造性与逻辑性的作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前期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描述以及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技巧,最终提升其写作能力与表达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任务群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将各项任务有机串联,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在每一阶段的任务设计中,教师都应通过引导性提问、任务分解以及情境创设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任务目标并逐步完成相应的任务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与实践获得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发展。这种围绕任务群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在具体任务中强化语文能力,还能够通过任务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形成完整的学习链条、提升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知识,还能够在多维度的任务引导下内化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通过合理设计任务,让学生可以在不同任务中进行深度探究,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学习任务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其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基于任务群的教学策略能够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高效,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小红.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7):62-64,76.

[2]黄锋.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例析[J].广西教育,2023(34):77-79,104.

[3]刘庆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5):13-15.

[4]陈燕群.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5):11-12.

[5]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3):79-81.

[6]管贤强,吴欣歆,薛法根,等.小学语文任务群学习目标的转化机制与生成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3):54-58.

[7]柯玉瑜.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中高段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教师,2023(14):33-35.

[8]王琴.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为例[J].教师,2023(15):21-23.

作者简介:刘银娣(1979~),女,汉族,江苏靖江人,靖江市实验学校,研究方向:习作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