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柯银如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通过阐述深度学习理论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及契合点,详细剖析了目标确立、情境创设、知识整合、问题引导、合作学习、评价反馈等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论;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026-04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仅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更需具备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深度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在此背景下,将深度学习理论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相结合,已然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运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从理论层面而言,这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中语文教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深度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从实践层面来看,能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指导,有效解决当前大单元教学中诸如学生学习深度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等问题,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一、 深度学习理论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概述
(一)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基于理解主动建构知识,其内涵与特征紧密相连。它要求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能在不同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这体现了知识迁移性。同时,学习者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提问与思考,表现主动性。在学习中,学习者能够深入分析和评价所学知识,敢于质疑并提出见解,通过批判性思考深化理解,凸显批判性;并且注重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支撑的系统知识体系,呈现整合性。总之,深度学习理论旨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推动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秉持以单元为整体的理念,突破传统单篇教学局限,注重创设真实且富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通过对单元内多篇文本综合分析,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而其目标在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语言表达更准确、流畅、生动;发展与提升思维,使学生具备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使其能鉴赏文学作品美丑优劣并创造具审美价值的作品;以及文化传承与传播,促使学生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接纳多元文化。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契合点
深度学习理论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多方面的契合点。在目标导向上,深度学习理论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促其全面发展,这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相契合,即旨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包含高阶思维及知识迁移要素等,二者皆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从学习过程来看,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整合新旧知识并跨情境迁移应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样注重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合作学习等引导学生建构单元知识体系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二者学习过程联系紧密。在教学方法层面,深度学习倡导问题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也常采用此类方法推动教学,可见二者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二、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目标确立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确立策略包含两个关键要点。其一,要紧密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以及大单元的主题内容来确定目标。例如,在特定主题单元中,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维度分别明确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在各方面有所发展。其二,需确保教学目标具备多维性和挑战性,不仅要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还应突出深度学习所关注的高阶思维和知识迁移应用方面的要求。目标设定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轻易达成,也不能过难致使学生望而却步,要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家国情怀”主题大单元教学中,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家国情怀相关的情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感染力。例如,在写作关于家国情怀的文章时,能熟练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如“家国情怀是那巍峨的高山,坚定不移,撑起民族的脊梁;是那奔腾的江河,滚滚向前,流淌着民族的血脉;是那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照亮民族的前程”。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从众多作品中归纳总结家国情怀表现形式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中家国情怀多通过含蓄的意象表达,而现代散文可能更倾向于直白的情感抒发,思考这种差异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因素等,进而提升对家国情怀多元表达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家国情怀的美丑优劣,尝试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创造出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在鉴赏诗词时,让学生体会古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所营造的家国情怀之美,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或绘画作品。如有的学生以一幅描绘戍边战士坚守边疆的画面,配以自己创作的表达对战士敬意和家国情怀的诗句,展现了对家国情怀的审美创造。
4. 文化传承与传播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发展,传承相关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不同时代的作品,学生能清晰梳理出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如从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到现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使命,深刻认识到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传承和传播这一宝贵的文化精神。
这些目标既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又突出了高阶思维和知识迁移应用方面的要求,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情境创设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着重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要依据大单元主题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现实或文学作品情境相关的真实情境,如在有关主题单元中创设相应家庭团聚、博物馆参观等情境,借此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度。另一方面,创设的情境需具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功能,即在情境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有效建构知识体系,进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深度学习:
1. 古代诗词情境
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创设了古代诗人在边疆戍守的情境,如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荒凉景象,让学生想象诗人身处此地,面对家国与个人的抉择,如何在诗词中抒发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代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含蓄而真挚的家国情怀表达。
2. 现代散文情境
在讲解现代散文时,创设了抗日战争时期文人奔走呼号的情境。例如,讲述朱自清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虽贫病交加但仍坚守民族气节,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理解现代散文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往往是通过直白而激昂的文字,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入侵,从而深刻体会到现代散文中家国情怀的强烈感染力。
3. 当代小说情境
在讲解当代小说时,创设了现代社会中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情境。比如,以小说中描写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对祖国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念念不忘的情节为,让学生体会小说人物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依然坚韧而深沉地存在着,进而引发学生对自身与家国关系的思考。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家国情怀,为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和进行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整合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知识整合策略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其一,要引导学生对大单元内的多篇文本展开系统梳理,通过分析文本之间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关联与差异,建立文本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同类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特定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表现形式的理解。例如,比较古代诗词与现代散文在表达家国情怀时的不同方式,古代诗词往往通过意象、格律等形式简洁而含蓄地表达,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借“烽火”“家书”等意象传达对家国的忧虑与思念;而现代散文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通过“我”在亲生父母家和大堰河的生活对比,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差异。“我”在亲生父母家,看到的是“红漆雕花的家具”“金色的花纹”等象征着富裕和特权的事物;而大堰河家却贫困潦倒,“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等描写,凸显了贫富差距的巨大。这种阶级的不平等是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诗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批判,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为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同一类文学作品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家国情怀在不同体裁作品中表现形式的理解。
其二,需帮助学生将大单元知识与以往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古代诗词鉴赏等单元时,把诗词相关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文学常识等融合起来,让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从而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同时,帮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与以往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问题引导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问题引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文本关键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逻辑连贯的问题链,比如针对散文阅读单元,可从表层理解(写了什么内容)、写作手法分析、深层含义挖掘(为何写这些内容)到知识迁移应用(带来什么启示)等环节依次设问,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有效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答案或从其他角度思考该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接受既有答案,促使其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顺势提问:“你觉得除了我们所分析的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外,文中是否还有一些不太明显但同样起到类似作用的表达方式呢?”或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如“如果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运用这些手法是否还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诉求有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鼓励学生不盲目接受既有答案,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质疑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正在学习的散文文本的理解,更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各类语文文本时,都能够以更加理性、深入的方式思考和分析,从而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