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和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杨永亮摘 要:新课标强调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地方资源作为党引领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下所形成的宝贵财富,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极佳的教育资源。将其应用于地理学科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还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鉴于此,文章研究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融入原则及实现路径详细探索,旨在打造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地方资源;高中地理;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137-04
地方红色资源记录党与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奋斗历程,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无私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以高中地理学科作为载体,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其中,能全面体现学科的深刻内涵与实用价值,将地理学科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鉴于此,研究详细探讨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确保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
(一)落实了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国在教育教学领域,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要求,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确保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作为一门自然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应摆脱以往停留于教材内的局面,要广泛吸收优秀的资源,丰富素材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应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涵。而红色资源作为党引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开展立德树人的良好载体,具有强大育人功能。因此,应将地方红色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以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地理课堂焕发生机。
(二)拓展内容与传承红色文化精髓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注于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人文活动,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空演变、人地关系等,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方红色资源在形成与发展上,离不开特定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地区社会变迁。正因如此,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教学中,能使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卓越贡献。采取此方法能显著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认同感及自豪感,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地理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地方红色资源中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此举能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精髓,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坚定基石
地理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致力于引导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与关键技能。地方红色资源植根于当地环境,在形成与管理中,皆离不开当地的综合性、地域性特征,将其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中,能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对地方红色区域持续发展问题深入实际思考与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实地考察、研学旅行中,则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与技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与课程思政融合中,是以学科为媒介,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的,应深入实际对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挖掘,将该元素融入教学中,以便能将课程育人功能全面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财富,与地理目标紧密相连。资源中涵盖了诸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德育等元素,能为地理学科提供生动素材与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时,应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地制宜、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则开展地理教学,确保能将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持、共同推进,此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则
(一)整合融合原则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提倡要以地方红色资源作为核心,对已有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整合与融合,让资源能系统性地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其具体包括从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将高中三个年级的地理课程内容重新编排与衔接:纵向层面,让地方红色资源在高中阶段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学习路径;横向层面,推动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通过情境学习、主题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研学旅行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和课程目标,以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原则
地方红色资源与高中地理学科融合,面临着地方红色资源稀缺的困境。为了能解决此问题,应着重强调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而要实现资源共享,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如学习强国、微课、慕课等,促进区域内该学校高中地理教研组能实现紧密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打破校级、学科、师生间的壁垒,共享教育资源,让优质地理资源实现广泛流通。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建设数字资源库、精品课展示、同课异构、研学活动等系列形式,共同探索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此种形式能有效提升地方红色资源的教学价值,发挥其所具有的最大化应用效益。
(三)常态长效原则
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将其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因此,在此过程中,应坚持持续性与长效性原则。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应树立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中的常态化意识与理念,将其落实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利用长期与稳定的教学实践,最大化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效果;同时,应重视红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借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此外,在开展常态化红色资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加深对地方红色资源的理解与认同感,发挥教育的长效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统筹兼顾原则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秉持着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原则,正确认识二者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关注地方红色资源所具有的普遍教育意义,使其支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并充分考虑地方红色资源的地域性特征,突显地方特色,确保地理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重视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创新性。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中时,应紧跟高考评价体系发展趋势,创新已有的学科内容、教学方式,确保能培养新时代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彰显地方红色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现代意义和教育责任。
三、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地方红色资源理解与认识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师对地方红色资源的认识,使教师能深刻认识与了解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认识与理解中学会珍惜、热爱红色资源。教师思想意识提高后,能树立爱国主义教育观,才能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携手合作,打造多维度与立体化的红色德育体系,让本地区的地方红色资源能自然与高效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中,发挥最大化教育效果。鉴于此,学校应加强红色资源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学校应利用校园广播、学校官方网站、社交平台等,多渠道形式,广泛宣传弯腰沟、斜桥新华村等地的红色故事,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系列讲座活动,深化教师的认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举办泰州(靖江)红色文化讲座、专题研讨会等,鼓励与引导高中地理学科教师能积极参与活动,依托实地考察、聆听等,切身实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感染力。基于以上举措,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时,要灵活应用时事新闻,将一些泰州(靖江)地区的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等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让课堂成为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的载体。所以,教师应主动提升,发展自我,将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全方位发挥。例如,教师主动学习江苏地区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传承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英雄事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为教学工作奠基。通过此种形式,教师能在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将地方红色资源运用于地理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深入体会与感受地方红色资源与文化的深厚底蕴、时代价值,从而为构建高质量课堂打下基础。
(二)创设高中地理互动式开放教学环境
为了能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全方位体现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互动的教学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身对红色资源的理解、感悟等,为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奠基。此教学策略,可以将地方红色资源全方位地整合到地理学科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能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了解相关的红色历史与文化,形成传承红色精神的意识。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教师应依据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与红色资源开发情况,构建开放教学环境,为传承红色资源奠基。为了实现红色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师应策划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求。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灵活应用开放教学环境与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江苏地区红色资源全面整合到地理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品质。通过探索江苏地区的旅游胜地、革命历史遗迹等,将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地理教学的各个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容时,教师应将本地区红色旅游业的案例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红色旅游业发展中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探讨红色旅游是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从学习强国、线上学习平台等渠道,搜集本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信息,借助课堂展示形式,将资源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再如,教师教学“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内容时,应以本地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为例,深入分析靖江是如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包括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文化资源等进行探讨,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尤其是要着重关注红色资源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学生能自主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
(三)立足教材,红色资源嵌入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此核心目标。尽管现有的地理教材已经包含了一些红色资源,但受限于内容篇幅的限制,资源展现不够感人与具体。因此,教师应细致分析教材,识别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探索如何才能将其融入教学中,将红色故事生动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真正增强红色资源的表现力、影响力及感染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江苏地区红色资源应用于课堂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以红色故事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新课讲授环节,将江苏地区的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等作为案例教材,展开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堂小结,将红色资源作为拓展延伸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此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此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将红色资源育人独特价值淋漓尽致展现。例如,教师在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应引入杨利伟从太空观察地球的体验作为引子,丰富教学内容,结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有关故事。尤其是江苏省为了航天事业而奋斗的历程,如航天员费俊龙、李广苏、朱杨柱作为材料的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位于南京的航空航天大学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作为国内独立承担火星探测器单机载荷研制任务的高校,完成了探测器信标载荷的研制;南京理工大学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微纳卫星和飞行器先进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利用这些真实事迹,让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航空航天发展的背后江苏所贡献的科技力量,将江苏人民的探索精神与爱国精神全方位体现出来。通过在教学中采用补充材料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中红色资源的理解与认识,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调动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红色资源与课程充分融合,将学科育人的价值全面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