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 陈静摘 要: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不同于其他学段单独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幼儿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并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给自身带来的正面影响,以落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文章结合文献综述法,重点探讨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实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一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144-04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上的重大进步。很长时间以来,幼儿教育或多或少地在突出智育,无形中弱化了美育、德育等。这种教育模式俨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幼儿心理的关注与重视,极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频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幼儿教师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责是为幼儿创设一个有支持、有回应、安全、自由、健康且愉悦的教育环境,并让幼儿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维护其心理健康,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其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是合理且有效的方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实际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前提
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并在特定的条件、关系、氛围等的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一定的行为、思想或感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诠释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人的依赖程度较大,其心理发展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与正面教育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有深远的影响。从客观角度来看,心理环境作为潜在的隐形教育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1. 创设安全自由的环境氛围,促使幼儿心情愉悦
在安全、自由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幼儿潜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创新力的形成。一般来说,在安全的环境氛围下,幼儿会身心放松并产生愉悦的情感。由此看来,教师也要为幼儿营造安全、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比如,在入园时,教师可播放一些欢快的歌曲,并热切地同幼儿交流,欢迎他们入园,让幼儿在刚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快乐,产生愉悦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造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纵然有一些幼儿的想法和行为会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也要尊重、理解并包容他们,而不是“你不可以”“不应该”“不允许”等的条条框框限制幼儿的想法。通过换位思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大胆体验、积累经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敢想敢做。例如,在一次体育活动时,幼儿跳了一会绳,纷纷坐在原地,没精打采。此时,教师灵光一动,让幼儿自主创造跳绳的玩法。他们一下来了精神,互相合作,又想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跳绳形式。
2. 营造支持满足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心理需求
教师应当通过和蔼的态度、温柔的举止、暖心的话语表达对幼儿的爱,并尊重理解幼儿的行为选择,在这一基础上,以更合适的方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的心理需求往往是初始性、原发性的。同成人不同,他们在这种最初始性的需求驱动下,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会骤然感到失去关爱、失去重视,而影响他们后续的情绪与行为,限制了幼儿的主体发展。例如,出于对蚂蚁的好奇,幼儿趴在地上认认真真地观察蚂蚁,甚至会伴随蚂蚁的行走路径在地上爬。但看到这种场景,会有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贪玩又弄脏了衣服,进而制止他们。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如果孩子的猎奇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又失去了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机会,显然,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有正常的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满足以及感受成功等的需求。幼儿园教师要深刻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成长规律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幼儿营造满足支持的心理需求环境,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将那些不合理的需求引入正轨,培养幼儿健康的品格。
(二)营造正面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当全身心地关注、尊重、关爱幼儿,以赏识教育、榜样影响等方法打造正面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有效的教育环境下乐观、自信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1. 赏识教育,鼓励赞美
当教师在表扬幼儿时,尽量不要一两句话简单概括,要把孩子们值得表扬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语,毫不吝啬地描述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牢记于心,并将其持续下去。例如,当教师看到祥祥独立穿衣服时,大声对她说:“哇,祥祥!你学会自己穿衣服了啊?上衣和裤子穿得都很整齐!裤子上的奥特曼图片好酷啊,你越来越厉害了,独立能力越来越强,真棒!”听到老师的表扬时,孩子内心是十分开心的,并且也知道自己衣服穿对了,今后应该怎样穿,还会将这种行为继续延伸下去,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做。这对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榜样影响,相互促进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绘本中的正面形象影响、熏陶幼儿,让他们在故事中感知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样做……抓住教育机会,以优秀的正面形象激励幼儿,并将日常学习和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幼儿作为榜样和模范,激励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二、 选取契合的教育方式是关键
(一)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注重自己的言行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赞美他们,让幼儿敢想敢做,就能很好地培养其敢于追求的精神品质;相反,幼儿则会变得唯唯诺诺。作为同幼儿面对面接触与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教师更要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让幼儿敢想敢做,积极创造,推动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以以下两个片段为例:
片段一:在晨间活动时,小帅开开心心地跑到建构区拿积木,想要一展身手,但是不小心将桌子上的积木打翻,散落了一地。老师见状生气地对他说:“你就知道调皮捣蛋,怎么回事?把积木都捡起来!”小帅愣住了,呆呆地望着老师。当老师说完话转身时,他悄悄走到教室一角……
片段二:小强在楼道里来回跑,此时小颖正走出教室,两个人撞到一起,小颖倒在地上,捂着额头大哭起来。教师见状,赶忙跑来,缓慢地扶起小颖说:“小颖,你现在怎么样?他不小心就撞到你了。”之后,教师又问小强:“该怎么办呢?”小强十分愧疚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教师对小颖说:“来,小颖,你的脸让泪水弄脏了,老师先帮你擦一擦。”老师帮小颖整理好衣服,擦干脸后说:“我再来看看,嗯,现在漂亮多了!”小颖开心地笑了。
以上两个片段中的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因受到责备,心情低落;后者因得到安慰,心情大好。不难想象,按照事情发展,接下来,前者会处于惊恐慌张、自责的状态,而后者则能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学习和活动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相当关键。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的影响与加持之下,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教育行为和言行举止,不能将个人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即便是自己长期以来认为是正确的做法,也要深刻琢磨反思,避免因无意识而伤害到孩子稚嫩的心灵。
(二)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有热爱才有教育
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拥有多么前沿的教育理论,多么丰富的教育经验,唯独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这是做好任何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怀揣着一颗热爱幼儿的心,俯身倾听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理解、鼓励包容,满足其合理需求,将自己的爱渗透其中。久而久之,幼儿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安全感、信任感,与教师心心相印。
例如,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大部分孩子不愿向他人直接表露出来,往往会以一种含蓄间接的形式表达出来,或是低头沉默不语,告知周围一切的人事物“此时我的心情是低落的”,或者直接对着玩具发脾气,表达自己的不满,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在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同幼儿一起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用卡片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要求每个幼儿画出自己在开心、不开心和心情一般时不同状态下的卡通表情,告诉他们,这三张卡片代表自己:如果今天心情愉悦,就把代表高兴的表情卡片挂起来;如果当下不开心,就把不开心的表情卡片挂上;心情一般时,就把心情一般的表情卡片挂上。由于卡片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加上这种形式也能直接表现自己当下的心情,方便他人第一时间知道。所以他们也很喜欢这种间接表达情绪的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洞悉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若发现一个孩子连续几天都挂了不开心的表情卡片,就要尽快了解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问题积累时间过长,帮助幼儿解决心中的疑团。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又增加了“心情播报站”与“夸夸10分钟”两个活动环节,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每个幼儿可以说出自己当下的心情。一是,对当天心情不好的幼儿来说,他们有一个表达宣泄的机会,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幼儿的情绪传递再由间接表达转变为直接陈述,也便于教师尽快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在第一时间帮助幼儿疏导,让他们开心地度过一天。而“夸夸10分钟”则安排在结束一天的幼儿园学习与活动前,留给幼儿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交流一天的感受。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或者自己对他人的帮助,自己在一日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发现了他人身上哪些闪光点……让幼儿在互相交流和互相赞美的过程中形成关爱他人的美德。最后,让他们快乐地回到父母的身边。
三、 双管齐下的家园合作是保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两大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同家长要开展密切的家园合作,“双管齐下”,形成和谐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其一,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家长的教养观念决定了他们的教育行为,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成效。通过家园合作,教师、家长应达成和谐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目前阶段来看,很多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大问题,如有些家长过度溺爱,还有些家长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以家访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共识。
其二,建立家园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组织长效性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能力。此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措施。举例来说,对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面临新生入园焦虑问题,可开展新生入园适应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性帮助他们解决入园焦虑问题。而面对大班幼儿,此时,他们面临着即将步入小学阶段学习与生活的问题,而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为了更好地让他们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可以针对性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心理、习惯、行为上都做好入学准备。教师还要将这些课程推荐给家长,家园合作,助推幼小顺利衔接。其次,搭建沟通平台,让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形成教育合力。举例来说,幼儿园可通过开设亲子活动、家长会活动、节庆日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鼓励家长入园,并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微信群、QQ群,开通幼儿园网站,或者开设网上家长意见箱等,密切教师同家长间的联系,还可以举办家长沙龙。在这里,家长可以讨论自己孩子的各类行为,“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同时,邀请家长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制订与实施提方法、提建议。另外,家长助教也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形式。
其三,建立幼儿园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全方位记录幼儿在家、在园的各类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家长来说,他们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解读孩子一些特殊的行为方式,这让家园合作更密切、更深入。幼儿心理健康档案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封面。封面应粘贴幼儿的照片,并附上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第二,主要是幼儿个体的心理概况,包括幼儿在心理、社会、生物等不同维度的个体特征。第三,是幼儿的在园记录。第四部分是幼儿的在家记录。第五,幼儿的相关作品与分析。第六,幼儿的阶段性心理成长记录。以上几部分可大致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全部内容,需要教师、家长合作完成,共同记录,便于双方的研究分析。
四、 结论
幼儿阶段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定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发展速度较快、更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同“五育”同向同行,让教育客体向主体回归,将心理健康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春风化雨,持之以恒,让幼儿真正地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有效渗透[J].中华志愿者,2020(7):84.
[2]郭军亚.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研究[J].求知导刊,2023(13):107-109.
[3]陈碧妃.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人物画报:下旬刊,2021(2):1.
[4]王昕.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读与写(教师),2021(11):32.
[5]张越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73.
作者简介:陈静(1987~),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