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潘隽怡摘 要:近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各行业内,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符合幼儿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将信息技术引入幼儿教育中,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文章主要阐述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策略,希望能够对幼儿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保障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152-04
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影响幼儿各方面发展,因此幼儿园需要加以重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与教学改革方案,将学前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改善学前教育质量。但目前,学前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如何进行两者的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考虑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为幼儿日后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 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的意义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可以引导幼儿积累更多生活经验与各方面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且学前教育已添加到现代教育建设中,在学前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从多角度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同时,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缺少生活经验,思想并不活跃,对社会的了解较少。在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幼儿视野,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生活经验。幼儿在园时间较长,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教育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根据其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对应教学手段,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优化学前教育手段与形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相关知识点,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幼儿,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采用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从而为幼儿日后发展做好准备。
二、 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融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并非是要幼儿教师盲目地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融合起来便可,而是要保障信息技术、学前教育两者能够科学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推动幼儿教育向着现代化发展,满足幼儿成长需求。根据幼儿认知情况与成长规律选择相应教学手段非纸上谈兵,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入新型教学理念与教育手段,有计划地应用信息技术,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在教育中做出相应调整。对教师而言,教学方式要时刻做出改变与调整,时刻进行更新。这样才可以迎合幼儿成长要求,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做到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且,幼儿教师还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幼儿掌握更多知识点,这对幼儿日后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 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优化学习内容,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呈现出动态化发展趋势。在时代进步发展过程中,教学方式应根据发展状况做出改变,切勿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受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对学前教育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当前教学中遇到的教学瓶颈,由以往的教师单向互动变为双向互动,为幼儿营造一个优质的课堂学习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学习,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幼儿日后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学手段的优化创新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以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调动幼儿学习热情,从而做到“教”与“学”间的互动。教师除了需要讲解各方面知识点与技能外,还要保证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以欢快轻松的音乐、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及各种游戏来吸引幼儿学习,给予幼儿强烈的感官体验。在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时,幼儿教师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视频与图片,并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延伸教学内容,使幼儿可以快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要想幼儿集中精力学习,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可借助投影仪、电子屏幕等播放音乐及视频,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舞动。多数幼儿都会积极参与,还有的幼儿会做出一些新奇的动作,其同伴看到会模仿其一些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从而使幼儿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为幼儿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相应学习情境,积累更多学习经验
为了让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更多收获,幼儿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生活案例引入课堂学习中,使幼儿可以在实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自主探究的时间,以幼儿为主体,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培养幼儿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科学划分幼儿每日活动时间、次数与内容,根据活动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前教育状况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引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水彩笔、纸张等一些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并提前将绘图软件下载到平板电脑与计算机当中,鼓励幼儿结合自身兴趣,绘制自己喜欢的风景与物品,最后再依照绘画图片,将其拓展到纸张之上或打印出来。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机会,使幼儿掌握更多学习方法,激发幼儿思维,从而促进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三)根据学习内容选择相应信息技术应用教学
幼儿性格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年龄较小,想象力与创造力十分丰富,自我约束及管理能力较弱,难以判断事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加大引导力度,引导幼儿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要想提升教学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效率,教师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幼儿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同时,教师还要依照课堂内容挑选相应信息技术,确保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完美融合,进而提升幼儿园教学水平,便于幼儿取得进步。比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使幼儿掌握更多知识点与技能,这对幼儿今后学习与生活有很大帮助。比如,幼儿教师在讲解动物这部分知识点时,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动物,并将其生成精美课件,带领幼儿认识课件中的各种动物。但这部分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强,教师可在互联网中收集有关卡通图片与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认真观察图片动物,补充课本知识,从而让幼儿认识更多动物。幼儿多是形象思维,所以教师要培养幼儿感知力,鼓励幼儿亲身参与体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小小脚印真有趣》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相关动画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幼儿可以直观地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内容,并通过课件内容设置相应活动游戏,鼓励幼儿动手实践操作,让幼儿找找视频中各种小动物留下的脚印。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幼儿更强试听效果,通过各种趣味游戏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开阔幼儿眼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意识,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沟通桥梁
对幼儿来说,幼儿园与家庭这两者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统的幼儿园与家庭交流方式多为家长会、主题班会等,邀请家长来园内参观。这种交流沟通方式既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因此,教师可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采用新型家校交流互动方式,搭建线上交流互动系统。多数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十分无措,不懂得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不合理。要想解决此类问题,教师与家长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群、抖音等一些线上交流互动平台,家长可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具体情况。比如,在带领幼儿做早操时,教师可将幼儿的做操视频发到家长群内,将幼儿做操瞬间抓拍下来。同时,在开展运动会、诗朗诵比赛、幼儿表演等各项活动时,教师将精彩瞬间记录下来,让家长能够观看到幼儿的表现,并在群内分享育儿资料与文章,帮助家长掌握更多育儿观念,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幼儿健康成长。此外,还可设置门户网站,在平台中公布幼儿园近期所开展的活动信息、幼儿评比情况,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最新情况,家长还可利用网站与教师及其他幼儿家长沟通。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的开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优质学习环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让幼儿积累更多经验。
(五)加强幼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在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幼儿园还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教学水平。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改变了学前教育传统教学方式与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让幼儿教师在教学这一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学前教育模式。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幼儿为主体,搭建相应教学情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使学前教育可以发挥出最大化教育价值,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更多先进教学理念。在对幼儿教师开展培训时,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其所具有的教育辅助价值。随着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程度的加深,幼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教学设备,设计教学课件,知晓事物间的联系,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比如,幼儿教师可先从简单地制作课件、视频等做起,掌握信息设备的用法,当能够灵活制作视频与课件后,再开始进行动画制作。这既能够加大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力度,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综合化、多样化,让幼儿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各种事物。
(六)多样化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的目标群体是学龄前孩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案设计,需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提高方案设计的精准性、可行性。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幼儿观察,真实了解幼儿群体的特点、情况、需求、喜好,保障方案设计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助力幼儿学习效率提升。同时,基于教学方案设计,同步做好幼儿课堂活动的良好环境营造,为幼儿打造优质的学习氛围,并在环境氛围中积极推进师幼互动、幼儿彼此互动。
幼儿教育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期间一方面是要做好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需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整合更多幼儿学习资源,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载体的统筹结合,帮助幼儿收获更好的成长。以微课教学为例,微课视频设计中需要控制好视频时长,精简视频中内容,使视频可高度契合幼儿的学习规律。之后,教师可在家园平台中统一投放微课视频,幼儿自身可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家长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协同学习,为家园共育创造有利条件。制作微课视频中,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了学习期间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内容把控方面应当减少不必要元素的安排,从知识内容、讲述方式等角度,提高微课视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幼儿在观看微课视频中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带领幼儿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鸡和鸭同样是禽类动物,二者之间从外形上又有着较大的相似度,为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区分。教师可结合小鸡和小鸭两种动物形象进行微课视频设计,集中对比二者的差异。如小鸡嘴巴和鸭子嘴巴的差异、小鸡脚掌和鸭子脚掌的差异、小鸡叫声和鸭子叫声的差异等。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展开二者不同,辅助幼儿学习理解。
(七)开创教学新思路
学前教育中,学龄前孩童年龄较小,存在着贪玩好动的天性。这表示传统模式下单纯言语输出和文字输出的知识讲述方式,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且容易导致幼儿出现负面情绪,不能够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此,基于当前网络信息环境,学前教育需要做好信息技术的同步转变,开创学前教育新思路。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导向,加速幼儿教育中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从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载体与多种可能性切入,创新优化教育方式。在教育模式创新的指导下,幼儿教育有望取得更理想成效。
例如,在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期间,为了在活动中建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可选择在活动中准备好网络信息技术设备,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活动中模拟对应的科学环境,构建虚拟科学情境,让幼儿能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深层次体验和感悟。例如,在天文科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对浩瀚的星空充满兴趣,但如果仅仅是通过绘本、多媒体屏幕展现星空图片,则难免会导致幼儿观感单一、枯燥。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进行三维立体层面的星空景象展示。以活动区域为蓝本,聚焦区域内地面、墙面、座位等各组成,进行星空画面投放,使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星空环境中。此外,在幼儿手工活动区域,多会安排积木等益智游戏。教师可组织亲子乐高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元素,然后使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一同进行图纸设计,再由幼儿进行积木零件拼装。基于信息技术辅助幼儿的动手实践,丰富幼儿的实践体验,增添游戏的趣味性,并同时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更好培养,促进幼儿的更全面发展。
四、 结论
总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学前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学内容增多。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一大发展方向,能够推动学前教育稳定发展,展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学前教育更加系统化、整体化,为幼儿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幼儿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因此,幼儿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了解幼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相应教学方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白淑新.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园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0):66,70.
[2]徐中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186-187.
[3]高宏钰,周游.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1):56-60.
[4]熊媛媛.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J].才智,2020(12):120.
[5]朱继文,刘辛.信息技术助幼儿园教学一臂之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8):10-12.
作者简介:潘隽怡(1998~),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昆山高新区青淞幼儿园,研究方向:教技(幼儿园信息技术融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