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陈一勤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0

摘 要:思维导图是思维或知识结构的图像表达,是抽象思维的直观化。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思维偏于直观及古诗文相对复杂的特点,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理解、把握、记忆质效的作用,在增强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此点,先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随即分析了应用现状,最后探寻了应用策略,以期勾勒更为全新的古诗文教学模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用价值;应用现状;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013-04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应用于古诗文教学,能将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对古诗文的感知与理解效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思维导图实施古诗文教学,以图式化的语言勾勒古诗文内容,多角度展示知识内核,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剖效度,使其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一、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思维导图的图式化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以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图像,将关键内容以图式化的形式呈现。教师将其应用于古诗文教学,将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文字转变为图画,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枯燥、复杂文字的排斥心理,也能驱动其自主分析古诗文的语言,丰富思维导图内容,增大对古诗文的挖掘力度。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增加课堂互动。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变成了简单的脉络和关键词,将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更为开放、丰富、自由,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将踊跃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基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古诗文更深一层的理解,使得古诗文课堂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彰显了“学生本位”理念。所以思维导图的运用将持续激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能支撑其积极探索古诗文的深层内核,增强学习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将增强学生归纳能力

思维导图是由中心发散的条理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所要表达的内容,顺势刺激思维的拓展与延伸,具有结构化特点。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古诗文教学,将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控,即将古诗文的中心或重点当作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从而绘制中心图。学生再根据整体文义将一句话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形成一级分支,环环相扣地呈现古诗文的内容框架及关联要素。这样便将帮助学生形成更富有体系的认知结构,增强对古诗文的概括与归纳能力,甚至能实现多篇古诗文的横向与纵向联结,梳理、提炼、整合古诗文的不同意蕴与内涵,使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更为丰富全面,也将增厚学习根基,为后续持续深入探索古诗文奠定基础。

(三)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将促进学生理解分析

思维导图通过中心关键词向外发散出多个分支,形成一个放射性的结构与思维模式,能帮助学生从不同方向、角度去设想,探寻多种模式,有着极强的发散性。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古诗文教学,将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思维,立足思维导图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联系,加大古诗文的整合力度,并基于丰富知识多角度理解古诗文,形成不同见解。同时,思维导图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间的差异,展开对比阅读,在形成深刻印象的同时还能通过多形式的分支方式、关键词联想,形成分析思维,提高对古诗文的创造性联想效度。由此观之,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将促使学生不断联想与想象,使其在多结构对比与考量中实现理解与分析,提高解读效度。

二、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思维导图应用场景局限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存在局限,即教师的应用视角不宽,未能根据所教学的古诗文内容,多形式、多模态、创意化地运用思维导图,使其与古诗文教学相生相融。具体表现在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突破了疑难点,但是未能拓展延伸,由某一古诗文延及其他古诗文内容,限制了学生认知的领域。同时,教师未能将思维导图贯穿于古诗文教学全程,只是在某一个教学节点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使得知识呈现存在碎片化的情况,难以彰显古诗文教学的整体性与迁移性,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延伸认知层次,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应用方式传统

思维导图应用于古诗文教学既要保证课堂进度,也要保证学生深度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探究古诗文的兴趣,彰显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多教师应用的形式过于传统,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有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师依据古诗文内容引领学生提炼概括,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看似参与了导图的绘制,但是始终被教师牵着走,难以彰显自身对古诗文的个性化思考。学生未参与导图的绘制,自然也减少了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思维得不到训练与发展,自然无法保障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学生在古诗文课堂中的学习能动性。

(三)思维导图应用深度不够

思维导图有着强大的功能,能助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但是大多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开发还不够深入,导致思维导图的应用浮于表面。教师基本是用思维导图罗列知识点或归纳总结,很少利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新思考,发现并分析问题,使学生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究其根源,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与认知还不够。思维导图注重各个分支的联系与区别,古诗文的内在结构与外在联系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教师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落实,将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思维体验。所以教师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与开发上还需要发力,拓展应用深度,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层。

三、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思维导图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场域

要想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古诗文,便要让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知识面,能基于丰富的知识内容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加思维的广度。因此,教师要善用思维导图,循着所教学的内容,多向拓展延伸,梳理古诗文的前世今生、作者的生平背景等,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引入各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让古诗文课程彰显整体性与迁移性,整体拓展教学场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绝句》时,便要依据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拓展等环节创意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与课程教学相得益彰,助力学生拓展学习视角。

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如诗人生活的朝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用思维导图串联古诗背景,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如杜甫作为“诗圣”,一向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呈现在众人跟前,而《绝句》呈现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杜甫的诗作风格不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杜甫当时的生活情节线路图,了解该首古诗背后的故事。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轨迹,也了解“安史之乱”的社会现状,进而感受到“安史之乱”后杜甫看到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所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使学生在追根溯源中为课中深度解读奠定了基础。

课中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古诗“一句一景”所呈现出来的四幅独立的图景,为学生勾勒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加深理解并提升感知能力,以这一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内容,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有效背诵全诗,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如下:

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搜寻关联作品,串联同类别(写景类)、同时期(晚唐时期)、同作者(杜甫)的古诗,在丰厚学生古诗底蕴的同时,触发其情感共鸣。比如,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将分别按照“表示春日景物的古诗词”“晚唐时期的古诗词”“杜甫的古诗词”等关键词搜集、罗列不同的古诗,他们将借助思维导图,在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中加深感悟与理解,提高感知效度,延伸学习思维。

如上所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创意化地使用了思维导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而服务,不仅拓宽了教学场域,也丰富、延伸了学生的认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

(二)应用思维导图丰富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形式

思维导图没有固定格式,有着极强的开放性、发散性。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文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思维导图,使其用图画、线条、颜色展现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在交流互动中呈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充分凸显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整个古诗文教学活动才更为丰富多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交流机会,锻炼、发展各项思维,使得古诗文教学全力彰显学生主体,极富生机与动态。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小儿垂钓》时,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该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该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地呈现出了一个小儿的趣味垂钓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完成创意化的古诗文解读活动。为此,教师可以依据该诗极强的故事性特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连环画创作活动,让其在富有情趣的描摹中走进诗人和语言文字的内心。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将经历想象诗文、整体构思选材的过程,先将该首诗文的故事情节给构想出来,后运用美术知识,优化画面布局,将池边垂钓的小儿模样、路人问路的模样、小儿的反应等画面一一描摹出来。在连环画的体验中,学生对该首古诗将进行深入阅读与研究,做到诗画相融。

完成连环画的创作之后,教师还要让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分享展示自己的连环画,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功能将连环画投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放大处理,让全班学生清晰可见。学生在分享的时候,要依据画面表述该诗的情节,甚至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以第一视角向众人讲述“小儿垂钓”的过程。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小组分享的连环画及具体表述内容,用思维导图勾勒、串联学生的表达情节,深化学生的记忆,使连环画与思维导图遥相呼应,更好地帮助其厘清诗文内容,以实现创新理解。

如上所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丰富了教学活动。整个课程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深度参与,让其基于自身对古诗文的理解完成思维导图(连环画)的绘制。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既积极主动地探究了诗文的内核,增强了理解力与感知效度,也在实践中融入了自身的个性化思考,这也为学生后续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与支撑,能使其在互动中创新知识理解,使得教学形式趋于完善。

(三)应用思维导图解析诗文内核,提高教学深度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还能提高教学深度,帮助学生解析诗文内核,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所以教师要善用思维导图,触及诗文深层结构,驱动学生以思维导图增强理解感知力,创新思考,获得更高的思维体验,经历富有条理的古诗文探究活动,提升、固化、迁移学法,拔高认知层级。

1. 聚焦关键点,解析关键字

古诗文讲究“炼字”,一篇优秀的古诗文在用字、用词方面十分考究。所以教师可以聚焦关键点,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其他相关的字,让学生进行推敲、分析、解读,活化思维,感悟古诗文用字、用词的精妙之处,深入诗文的内核。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夜宿山寺》时,第二句“手可摘星辰”中的“摘”字很有考究意味,以夸张的手法烘托了寺楼之高。为了让学生感受该字的特点,教师便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触发学生思维,让其进行比较与对照,感悟“摘”字使用的精妙。

2. 聚焦表达点,解析手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