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高效结合探讨

作者: 金方堂

摘 要:阅读与写作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核心板块,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通过积极推广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促进语文要素的深入落实。九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被割裂开来的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深入剖析了初中语文九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高效结合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读写教学的深入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高效教学;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017-04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两者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九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收官之年,是学生语文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阅读和写作分离教学的情况,容易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统筹整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汲取写作技巧,并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从中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从而掌握写作技巧。

一、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内在联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广泛的阅读,在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相应的提升,并在写作中将所学到的语言描绘技巧巧妙地融入每一个字句中,使得文章内容更具表现力与凝聚力。而写作是阅读的深化过程,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的积累,是将个人在阅读中获得的真实感悟通过文字的形式,巧妙表达出来的艺术。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深化文章主旨,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形成审美意识。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但不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体。当阅读量达到一定标准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其写作技能将逐渐提升,若个体的阅读基础薄弱,学生则难以更好地写作,因此将二者高效融合能够进一步起到促学、促教的实际效用。

二、 阅读与写作教学高效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形态,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语言技能、情感态度、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等。通过衔接课内外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文章题材,积累到大量的语言素材。当学生的语言材料达到一定的量化标准后,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词汇和句式,促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与此同时,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单一地理解文本内容,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结构十分严谨、清晰,能够让学生对文本主旨建立深刻的认知。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解读作者情感,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深刻的阅读感悟。

(二)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驱动个体内在动力的先决因素,只有主体的自主探究意识足够强烈,才能形成内生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一方面,通过加强读写的深度融合,创设趣味阅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有强烈的冲动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激活自身的创作欲望,进而成为学生汲取写作技能的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自学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学生的读写技能将获得显著提升,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融入写作练习队伍,并独立在写作中反复进行推敲和修改,逐渐形成自主探究与学习意识。

(三)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创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读写结合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阅读是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新观点,从而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形成创新意识。届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融入自己的创意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能够独立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批判,通过全面教授学生理解与评价文本内容的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构建文章思路环节,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批判性视角,审视文章的观点,进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当前初中语文九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写作素材匮乏

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夯实每日所学基础,还要面对未来的备考压力,致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应试科目的学习中,无法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阅读教学形式依然呈现单一化倾向,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对阅读内容产生探究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动力与兴趣将会减弱。

(二)写作技巧掌握不足,文本结构单一

当前,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写作技能来看,学生的写作技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大多数学生在构思写作框架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写作表达技巧和篇章结构安排能力,导致作文结构单一、混乱无序。同时,大多数学生过于依赖于写作模板,虽然运用模板学生在写作初期能提高写作能力,但长期依赖于写作模板,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式,容易失去创造力,导致文章内容缺乏表现力与凝聚力。

(三)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情境体验

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能够捕捉到诸多的生活元素,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然而,立足现实角度,当前阅读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问题十分突出,容易制约学生深度理解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在阅读教学环节,一些教学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文本讲解和解析内容,却缺少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致使学生难以将学习所得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无法结合情境体验深化文本内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明显不足,在写作时往往感到素材匮乏、无话可说,使得作文往往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受。

(四)读写分离现象严重,融合度不够

一方面,传统教学观念下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被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一传统理念使得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难以得到展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了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虽然在九年级语文课堂能够捕捉到读写结合的“身影”,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缺乏有效的融合策略。如:融合模式单一、先讲阅读后练写作,或者在阅读教学中偶尔穿插一些写作练习,这种零散的融合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高效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写作素材

九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阶段。通常情况下,该阶段学生的个性较强,学生习惯于依据自身的兴趣展开学习与探究。基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科教学特点,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在阅读教学内容中渗入趣味元素,有利于形成“激趣”教学,唤醒学生的自驱力,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同时,在运行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与文本题材形似的阅读资料,不仅能延展学生的阅读维度,还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料库,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最终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以《乡愁》一课为例。该语篇是余光中先生抒发对故土深切思念之情的佳作。在导学前,教师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本中的插图同步到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流淌着乡愁情感的江水画面,将抽象的乡愁情感具象化,并配乐朗诵《乡愁》,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思乡氛围。在氛围的烘托下,学生能够迅速融入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对后续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深度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体意象来表达“乡愁”?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出答案。届时,学生会研读文本,主动探究问题,分析“乡愁”意象选择,并在互动环节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及对其意象的感悟,从而形成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接下来,在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余光中的同类题材的诗歌、散文,如《乡愁四韵》,让学生积累更多关于乡愁的写作素材。基于学生对相关文章题材的理解,教师可以“乡愁”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创作一篇表达自己对家乡思念之情的文章,并尝试将原诗中的意象融入创作中,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阅读技巧付诸实践。

(二)细读文本,汲取写作技巧

文本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项,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效阅读,应是教育者的重点教学任务。立足现实角度分析,尽管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所获取的学习收益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归咎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够有效、正确。因此,为促进有效阅读,教师应教授学生阅读技能,让学生学会整体略读及细读的有效阅读方法,记录作者的写作技巧,并摘取出一小段作为临摹练习或缩写练习,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精美的文章,经过长期的写作练习,学生的创作水平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在新知导入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标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文章中出现的对比语句,仔细阅读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细读文章时,通过对人物的语言与形象的分析,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技巧等。同时,在阅读中,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学生能够从中感知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从而深刻体会到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面。接下来,在学生对文本内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摘取文章中的一小段进行仿写,如:我看了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的亲叔叔。通过仿写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写作技巧。或者,结合文中的末尾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文章,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情境,增强读写感悟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态度正处于发展阶段,学生之间的审美体验与感悟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何让学生将内心的真实感悟有效地表达出来,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因素。要想加深对读写的感悟,需要学生具备强有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丰富的写作素材。然而,聚焦现实视角,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过于贫瘠,即使写作素材量达到了一定积累标准,但却难以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深刻的体验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为写作积累灵感。

以《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创设与景相交融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深度感悟能力。如: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展示一幅山水作品,并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逐渐对“意境”形成感知。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或者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入讨论。在思考与讨论中,学生会不断深入文本,逐渐形成深刻的阅读与理解认知。接下来,教师可以“我心中的山水画卷”为写作主题,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尝试将文章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达方式融入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一幅“山水美景”,从而有感而发,形成深刻的笔触,拓宽写作思路,大胆地进行创作。

(四)加强读写融合,实现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如前所述,两者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师应善于链接二者的融合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的范文,并将阅读感悟形成笔触,不仅能形成“以读促写”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及时的语句摘录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