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园+”模式下幼儿园集团化办园的管理探索

作者: 高银霞

摘 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是大势所趋,因为集团化办园的管理更便捷、高效、统一,更符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但从当下集团办园实况来看,部分集团化办园过程中出现了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资金紧张、监管和评估机制跟不上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文章以D幼儿园为例,尝试了向制度要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形成集团文化、组建教师队伍等途径促进集团化管理有序且高效的开展,以提升集团化办园的管理实效和质量。

关键词:集团化办园;总园;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159-04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集团化办园成为未来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集团化办园遵循了“总园+”的模式,是指在总园统一部署、统一课程、联动教学的形式下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学前教育管理形态。近几年,我国更加重视对公办和普惠幼儿园的集团化办园,给予资金、人力、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学前教育体系的有序高效发展。从当下的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发展中可以发现,幼儿园的集团化办园大都以扩大规模为主,而忽视了分园内的教育质量,这不利于集团化办园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文章以D幼儿园为例,基于“总园+”模式对幼儿园集团化办园的管理进行深入探索。

一、 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D幼儿园始建于1985年,2019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有效贯彻落实《甘肃省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靖远县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2024年1月,D园实施集团化办园,现有1个总园、2个分园、3个园区,共有教学班30个,在园幼儿530名,教职员工90,临聘员16人。D园以总园为核心园,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辐射引领作用,基于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园区共建、师幼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从实际出发,大胆尝试,探索集团化自主办园新路径,确立“五个统一”“四个共享”的办园模式,推动园所的“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管理过程中虽然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集团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多,分园间的办园水平、教育质量、文化和工作方式等存在一些差异,科学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仍需完善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集团化办园模式能够持续改进和提升教育质量;三是随着分园的开设,出现发展需求增多、资金紧张、户外公共活动区创设不够完善、各分园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针对管理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经过总园管理层的研究和讨论,制订了相应的改善和优化措施,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集团化管理机制,对集团《教职工评优评先制度》《教职工量化考核工作方案》《教师量化月考核细则》《教育集团中层管理人员选拔办法》进行完善及修订,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优化管理环节,确保各个园所之间的协调和高效运作,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提升管理效率;根据省级示范园标准,完善分园软硬件设施的配置,积极推进分园的装修及投入使用:改善分园办园条件,采购安装大型组合玩具、配套功能室设备,打造分园特色和园所文化,形成“一园一品,一园一特色”的园所文化和特色教育;加强园所间教师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和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 “总园+”模式下幼儿园集团化办园的管理实践策略

(一)向制度要管理,发挥统筹管理的作用

在幼儿园集团化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各分园的独立自主管理模式,还要进行集团办园的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总园的管理机制,形成各项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实现在总园统筹管理下的层级动态管理,确保园所“同步、优质、均衡、特色”的发展,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落实。

1. 从顶层设计入手

要想实现幼儿园集团化办园联动发展,就需要在总园的管理团队中施行层级管理模式,将团队管理结构扁平化,分园的管理层由总园统一安排,对分园的管理者按照层级进行管理指引。对分园遇到的各类管理问题,分园的管理者可以按照层级上报到总园,通过总园的管理层研究决定具体的解决对策,这样根据从下到上、从低到高、从分到总的模式进行深入管理,推动“总园+分园”的联动发展。同时如果遇到集团内部的政策变动或者制订,属于比较重大的或者具有方向性的政策决策,需要以集团的顶层管理者为主来进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订,这有助于保证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方向。

2. 致力于问题解决

为了解决总园和分园出现的管理问题,需要采取动态管理,以此来实现管理的动态化、机动化、灵活化。在幼儿园集团化办园过程中,各个分园都会向总园看齐,无论是管理方向还是办园理念等方面的问题,都会以总园为主导,所以总园在其中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总园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工作,监督各个园所的幼儿教师执行情况,并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到总园,总园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动态调整规章制度。比如,总园可以采取园长动态化的走园或者坐园模式,到分园进行办公,及时了解分园的教学情况和管理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分园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方便总园能更针对性地、全面地了解分园工作,强化总园的管理作用,提升分园的办园质量,推动集团化办园质量的提升。

(二)制订发展规划,走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发展规划是幼儿园集团整体向前发展的基本保证和行动纲领,只有有了良好的、夯实的、长远的发展规划,才能为集团化幼儿园指引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

1. 有效规划教育资源,形成共享

对教育资源的规划需要总园进行统一设置,涉及内容、方式等多方面的规划。如在内容规划上,要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及活动方案,确保各园所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一致,保证幼儿在不同园所接受到的教育是相同的;要统一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教学软件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园所之间的差异,确保每个幼儿园都能为幼儿提供相同教育质量的教育资源。在执行方式上,要制订统一的家园共育实施方案,定期举办伙食听证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保教工作的满意度;要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系统化评估,并及时向家长反馈;要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以及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演练等方案,确保幼儿园的日常运营安全,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制订统一的保育标准和一日工作流程,确保保育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在对这些内容和执行方式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各个分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总园的线上系统进行资源的共享,同时总园也可以在线上平台上及时对这些内容、方式等进行调整与更新,以此来高效满足幼儿园的发展需要。

2. 凸显园所优势规划,形成特色

集团化幼儿园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了解所在总园的办园优势。而对办园特色的确定,需要集团的上级管理层立足当下学前教育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进行办园特色的选择与确定。如D园秉承“科学保教,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园宗旨,以“尊重幼儿天性,发展幼儿个性,培养幼儿灵性”的办园理念,立足于“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让家长感受优质的服务”,形成了办园特色,得到广大幼儿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当这些规划基本形成之后,总园还要进行有效的推进和深化,并形成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所以,集团应对各个园所的课程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做到在板块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进行细化,让分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明确每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方向,从而与总园形成一致,彰显集体化办园的特色。

(三)形成集团文化,构建各园所的自我管理

幼儿园的办园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办园实践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文化能指引幼儿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幼儿园集团化办园中形成的文化,组成了集团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所以幼儿园集团文化具有凝聚、导向、激励和塑造等作用。从学前教育的特征来看,幼儿园的集团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幼儿、家长和教师的信心值,增强幼儿园集团整体的凝聚力,提高各园所自我管理的高效性。

1. 物质文化

物质是办园的基础,物质文化是在充足的物质条件下而形成的集团特色,如集团内各个园所的游乐设施配置以及门厅、走廊和活动室、办公室以及园服等能代表园所形象的设计,或者集团的园标、园貌等,这些都属于集团化办园的物质文化范畴,对这些物质文化集团内应形成统一模式。同时,还要因园制宜、突出特色,特别是对能让人产生直观视觉的物质文化内容,要融入集团化的办园理念。比如,D园以快乐教育、个性发展为办园理念,在创设园所环境以及管理教职工时应将这些内容有效渗透。用这些物质文化为根基,为集团文化搭建起整体框架,从总园的物质建设开展,逐渐延伸到各个分园中,实现总园和分园的融合共生。

2. 精神文化

幼儿园集团办园中的精神文化是集团整体的价值观体现,价值观作为幼儿园集团办园的核心内容,是集团内教职工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方向,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对幼儿园的集团发展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在集团化办园管理工作中,需要紧紧围绕幼儿园集团办园的特色、方向以及理念等,然后落实到实践中,经过时间和经验的考验和凝练之后,促使集团的教职工以及广大家长和社会机构对集团办园的价值观有清晰的了解和认可,为集团工作的教职工提供价值追求,为广大幼儿家长提供园所发展参考,为社会各界机构指明正确的价值取向。集团化办园的管理工作中,特别是集团的领导层,更应该明确和强化集团文化的价值观内容,如在教学培训、专题会议、教研讨论、政策下达等以及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要身体力行,秉承“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使用”的人才观念,让集团中广大教职工吃下“定心丸”,使得教职工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中。

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为幼儿园集团办园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在集团化办园管理中,针对不同分园的教育特殊性进行管理细化,都离不开可行的制度。所以,在集团办园中对这些制度进行有机整合之后,制定符合集团办园要求的总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职工能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下,规范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管理实效。同时,在分园组织管理的层面,需要实现制度文化的人文与统一,使得集团办园更合理化和人性化。集团办园的制度文化建设,还需要体现出软性内容建设,如个性管理条例的实施、弹性工作的开展等。优良的制度文化也有助于幼儿园集团的办园形象塑造,赢得广大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集团化发展的认可。

(四)组建人才队伍,打造专业优质的团队

教师队伍是集团化办园成功的根基,组建优秀的保教团队是提高集团办园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专业优质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

1. 构建学习共同体

集团化办园中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个整体,为了切实提高集团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总园可以专门开设名师培训室。这就要求集团总园从教职工队伍中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成果、德育素养、管理水平等方面挑选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然后以这些优秀教师为主,牵头组建名师工作室,用一带多的方式帮扶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对教师的德育素养加以强调,因为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工作,如果教师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那么不仅不会对幼儿园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会影响园所整体声誉。所以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总园一定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综合把关,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技能、高素养。

2. 搭建研修平台

研修是教师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总园应为集团的教职工提供研修平台,促进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在对研修平台的设计上,总园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创新以及教学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基本功;还可以形成“师徒帮带”模式,用老教师、资深教师帮助新教师成长;也可以在研修平台上共享学前教育新理念和思想,促使教师能拓宽教学眼界。比如,采用“1+1+2”教研模式,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提升教研实效。每周开展一次小教研活动,以各园区为单位,针对本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研究重点。每月开展一次大教研,以集团园为单位,以小教研总结为主进行汇报,每两月开展一次学科基地教研,以全县幼儿园为单位,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针对学科基地计划内容进行研讨交流。同时,集团园长及中层主动引领教师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例如,开展“一日活动流程解读”“快发课程的有效使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及措施”“树师德 扬师风”等主题讲座;邀请图书馆管理员进行“有效阅读”专题讲座及读书交流分享会;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经验交流”“三人行教学研讨”“游戏案例分析”“玩教具制作评比”“班级环境创设评比”及相应的研讨活动,对每位教师、每个班级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指导和点评。

3. 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对教师队伍的考核是集团办园有效发展的重要一环,有效且完善的教师考核机制,可以促进总园与分园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针对教师考核机制的建立,幼儿园应不断完善和优化,促使各园区各岗位考核可量化且可操作。总园以及各分园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并通过多元、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样本示范化。同时集团应倡导并支持分园教师个性化发展,各园“因园制宜”,注重教师梯度成长,制订《教职工评优评先制度》《教职工量化考核工作方案》等教师评价机制,为集团化办园提供人才保障。

三、 结论

总之,幼儿园集团化办园是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幼儿园集团化办园有效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集团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应注重在制度、规划、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统筹联动,从学前教育的本质出发,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集团化管理质量,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雅静.在城乡集团化办园模式下总园与分园的管理协调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6):58-60.

[2]刘晓,戴辉.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的困境剖析与路径选择——基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教育科学论坛,2023(23):35-37.

[3]刘素梅,催军.集团化办园模式下项目化管理改革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2024(1):19-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