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吕佳瑶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借由相关阅读素材或教育主题来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科的教育内涵;同时教师也可在传输语文学科知识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诸多教育原则,合理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26-04

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车轮推进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传统文化瑰宝。在教育教学中,借助学科教育来传输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达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认真挖掘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元素,并尽可能地延伸文化素材,达到合理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也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合理的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和元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知识储备量不足。通过传输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从小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在认真研究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开阔个人的眼界,了解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信息,继而达到创造性发展的目的。学生也能够在该过程中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能够让学生在将来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流传。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精神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小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小学生也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与环境打扰。通过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学生还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多样化的技能,诸如了解饮食文化、学习书法文化等,让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爱国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随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由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比如,语文学科当中有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其中都蕴含了作者的“托物言志”的思想,教师可以借机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了解梅花、兰花等的象征意义,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审美品位。学生能够从书本中的文化知识中学习到有益于个人长远发展的人生哲理,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逐渐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还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授课时要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师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也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发展。在选取文化素材时,教师要贴合教材当中的内容,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综合表现,从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也达到营造“寓教于乐”教育氛围的目的。

(二)新课标教育原则

教师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时,应遵循新课标教育原则。新课标课改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可以认真研究新课标大纲中的教育要求,从而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主题,传输系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知识,进行写春联、剪窗花等实践操作,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该教学过程也能达到新课标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

(三)综合性原则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所谓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育目的应放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教师在引入文化知识时,要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要创新文化知识导入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相关知识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课堂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遵循综合性原则,也意味着教师需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借助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节日文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导入文化知识的绝佳途径。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使学生可以沉浸式地探究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知识。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很多和节日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借助这些文章和课题展开教学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也能够达到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目的。教师还可构建生活化的教育场景,自然而然地传输相关知识内容,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在春节期间的家庭活动或者难忘的回忆,从而使学生能够组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介绍传统的春节习俗,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继而体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然后,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堂知识,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在课程的末尾阶段,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其他的特色节日,继而达到文化知识延伸的目的。学生可以自行探究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从而在该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拥有探究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知识的兴趣。

(二)借助趣味民间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对小学生而言,趣味性故事是提升学生知识探究兴趣的重要素材。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趣味民间故事,达到教学目的。趣味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相关内容往往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民间故事通常由劳动人民口头传播,在内容上存在虚构成分,故事情节也极为丰富,也常常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学生的年龄层虽小,但想象力丰富,借助趣味性民间故事,更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吸引小学生深度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心。比如,在《牛郎织女》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借助趣味性民间故事来传输传统文化。《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经典故事之一,讲述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为夫妻的故事,之后又在王母娘娘的迫害下不得不与织女分开。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借助问题引导、信息化教学、角色扮演等诸多形式,丰富课堂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教师还可在语文课堂当中,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影视作品,从而让学生以形象化的方式了解该民间故事。为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教师还可让学生对四大民间经典故事的其他三个故事进行学习和讨论,从而借助民间故事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这些民间故事的历史起源,思考它们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思想情感,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对文化感知能力的目的。

(三)借由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不仅仅在于传输理论知识,也应当借由传统文化宣教,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生通常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人格和能力正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借助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能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达到新课标课改的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本身就包含很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这些知识展开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修养。学生在认真研读相关文化知识和教材内容时,也能够逐渐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挖掘教材当中的红色文化,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设计课堂,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着爱国主义信仰,最终也为国家的和平和进步奉献了个人的生命。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假如你是五位壮士中的一员,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做什么样的决断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主动进行交流,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学习这些红色文化素材时,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革命烈士的艰辛和伟大。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其他的名人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达到文化宣教的目的。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当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怀。

(四)积极展开交互式文化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在课堂当中主动表达观点和看法。基于此,教师可以展开互动式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挖掘教材当中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了解古诗词、古文言文、古代历史,了解更加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交互式课堂和相关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成为语文课堂当中的主人。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展开交互式文化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圆明园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百花园”,也是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和丑陋行迹,圆明园被彻底毁灭。教师可以借由“圆明园的毁灭”该历史事件展开文化宣教活动,让学生能够增强爱国情怀,也能够自觉肩负起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在学习该类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交互式课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阐述学习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系列视频,展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再通过对比,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破败景象,直观感受圆明园被毁灭的景象。教师可询问学生: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空间,让学生主动表达观点和看法。在这些互动式的文化学习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文本的中心思想。另外,教师还可定期推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诸如古诗词、古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过程;再借助诸如文化主题活动、书籍分享活动等来进行交互式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交互式文化活动当中表达观点和看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感知力。

(五)利用口语交际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单元都设置了口语交际板块。在传统的语文学科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板块,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学习更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新时期,为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组织语言,表达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看法,分享自身的学习感悟,提升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以“我们去旅游”为主题设置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如现在你即将去旅游,准备选择本地区的哪个旅游地点呢?请说一说它的特色吧!学生可以以身边的景区为研究主题,借由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询资料,并组织语言来讲解相关景点的特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在介绍相关景点时,从景区的特征、相关建筑物的风格、历史发展信息、当地的人文风貌、景区内的传统文化元素等角度出发展开介绍。教师还可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由一人充当导游的角色,介绍景区和景点,其他人可以扮演游客的角色,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该趣味性口语交际活动当中,学生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在交流和实践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