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

作者: 杜新新

作者简介:杜新新(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寻找到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殊教学意义又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成为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课前预习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环节,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就此内容做出相关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2-0026-05

课前预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主动地在教师授课前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学习,初步了解课程的主体内容和重要知识,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和创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说,是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从课堂活动的内容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又特别重视师生的课堂沟通。同时,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前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课前预习正确的认知和相应能力的掌握,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就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以是多方面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课前预习是最有效的,而且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课前预习已经从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变成必须完成的课前环节,这一转变从根本上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有非常完善的自我学习模式。教师在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引导后,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高效直接地传递到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有效利用剩余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答疑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获得强化训练。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定绕不开语文课程,而小学这一特殊的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享受预习的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课前预习的问题及方式

(一)教师与学生的认知不足及处理方法

就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教师对课前预习的认知还停留在背诵课文阶段,这仅仅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在课前预习环节展现的问题之一。通过这一问题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师对课前预习的认知程度,就很难改变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预习大多是以家庭作业形式存在的,这样就容易给学生带来课业负担,不能从本质上了解课前预习的价值。在这种学习心理引导下,课前预习往往是仓促完成的,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解读,对教学重点内容的不充分掌握,都容易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对课前预习活动失去热情,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差的。

对学生家长而言,课前预习一度是应试教育下模棱两可的任务,家长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课前预习的价值,也就没有办法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让学生掌握完善的课前预习方式,学生不能够以非常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还会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求知热情,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对课程预习认知不足所引起的,就此应当做出如下改革。

例如,在《七律·长征》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课前预习内容安排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学生进行的是作者创作背景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能粗浅地认识到毛泽东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创作《七律·长征》一诗的,让学生带着初步的理解和认知进行课前预习,并对学生的预习内容做出特定的引导。

1. 七律是什么?

2. 长征的大体经过是什么?

3. 五岭是哪里?

4. 金沙是哪里?

5. 大渡桥是哪里?

6. 岷山是哪里?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这些内容背后所涉及的深刻含义,带着这些理解,学生就可以针对教师课堂内容做出更有价值的解读,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不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掌握这一课文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通过问题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知课文内容背后意义。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问题,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让学生在预习后进行快速的学习与反思。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有利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构建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对问题解答的内容与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以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强化性的学习训练,掌握更加有价值的学习模式,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方式的不足与创新

课前预习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独特的教学引导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性都是非常值得相关方面重视的,但就我国当前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课前预习的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不仅是学生对课前预习的不了解和不掌握,还包括教师对课前预习环节设计的不足,课前预习不能与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

课前预习本身来说是需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之前的自主阅读和自主理解来完成的,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能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能够有效地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认识到自己对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有哪些不解,对课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有哪些不能全部掌握,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的。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反复阅读课文,实际并没有掌握很多有效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不仅会丧失学习兴趣,还很可能对这一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逆反情绪,致使课堂效率降低。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努力背诵课文,这样的课前预习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作用也是相对较小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尝试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例如,在《丁香结》一课教学时,教师应该对这一课文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好引导和设计,让学生顺着教师的预习问题开展完整的课前预习活动。

1. 丁香花在几月份盛开?

2. 课文中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

3. 能否通顺朗读全文?

4. 简单描写一下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5. 你自己是否有喜爱的花朵,能否进行描述?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课文了解和认知,首先通过课外知识的查阅,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并且了解这一课文是围绕丁香花展开的。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知识了解到丁香花的知识后,结合文中不认识的字词摘要,可以简单地朗读全文,就已经是进行了非常合理的课前预习,再通过后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有一个简单的反思,清楚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对课文内容展开关于学生自己的联想,这样的课前预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自主学习。

这样的课前预习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同时,了解自己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并且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可以非常有效地分析出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和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面对这些课前预习的问题时,也不会忽视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与教师形成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会逐渐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

(三)学生课前预习随意性太强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对许多习惯和方式的认知是不足的,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很容易被不良的习惯带偏,养成对学习无益的习惯。就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对语文课程的接受能力、对课前预习的理解,都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失去自主学习积极性,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走下坡路。

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独立思考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与家长不能一味地责骂,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方式纠正自己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课前预习更是如此,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面对教师尚未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文内容时,往往遇到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句就容易放弃预习,这样的随意性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还有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朗诵和背诵课文为主,忽略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的预习方式也是死板且不可取的。

在部分家长的教学辅助观念中,课前预习就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对着课本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和背诵,这样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不正确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这种随意性很强的课前预习中。家长如果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成长,就会让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前预习设计失去意义。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成绩并不是学生是否努力的唯一证据,要想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随意性强的这一问题,就必须综合以上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设计。

例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应该着重时代背景与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只有对课文背景有良好的认知,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课程重点。

1. 邱少云同志牺牲时的年龄。

2. 邱少云同志参与的是什么战役?

3. 邱少云同志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文中有哪些值得你再三诵读的句子或段落。

教师通过把握教学整体可以更好地设计出课前预习的课题和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进行认真的阅读理解,这一课文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拼搏坚持精神会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传递给学生自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抓住问题重点,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我的战友邱少云》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强化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这会让学生不会在随意的阅读过程中失去对课文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开展正确的预习方法课程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大多会忽略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的内容,也就不会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这很容易让学生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师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课前预习方法课程对许多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属于比较新颖的课程设计环节,这一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预习思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方式方法后不断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为课前预习课程做铺垫。

第一,提纲预习方法。依照教师在课前准备的预习提纲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按照提纲内容对课文进行全面且详细的预习,比如文章大意、段落大意、字词大意、文章背景、作者背景等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中。这一方法也有其弊端,就是在设计课前提纲预习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感觉预习方式的枯燥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所以提纲预习课程的设计一定是要有针对性课文内容来进行教学的,不能适用全部课文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