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王维忠

作者简介:王维忠(1990~),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武山县桦林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摘 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对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成长为满足要求的人才。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置于重要位置,由于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文章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从重要性、问题、策略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6-0120-05

之所以提出素质教育,是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使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由于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

一、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就需要予以一些尊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对知识进行分析的同时,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需要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会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会采用针对性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其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及道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围绕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教学,而这些事件和人物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及探索,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历史内涵及深意,所以,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的魅力及价值,还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教学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了解一些哲理及道理。

(三)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相应手段利用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魅力及价值,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未将历史教学重视起来、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不当等,下列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

(一)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成相关任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以寓教于乐为根本原则,需要创设相应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分析,并在探究思考的同时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使得教学氛围相对枯燥及紧张,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

中考决定学生能否上自己心仪的高中,所以,很多教师会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形成民族自信心。但是,多数教师并未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仍旧将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使得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制约,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无法落到实处。

(三)教师未将历史教学重视起来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因一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并未将历史教学重视起来,主要表现为课程安排相对较少、知识内容较为简单,使得学生未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重视起来。

(四)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不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时,会采用背诵这一方法,由于这一方式只是对知识进行了记忆,并没有对历史事件及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及研究,所以很多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不良影响。此外,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倘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

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核心素养的培养极其重要,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情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能够为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情景优化课堂,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与精力对知识进行分析,了解这些知识有怎样的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搜集资料、呈现资料。在完成历史情景的创设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接触、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形成爱国情怀。又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角色扮演这一方式利用起来。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上,对问题及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将历史场景再现于他人面前,所以在表演及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可进行有效学习,可以了解国人品质,可发现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此外,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此形成正确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由此可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历史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体验及感悟,可以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

(二)准确引入史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资料的有效引入能够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全貌进行感知,进而可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培养。但是,在引入历史资料后,教师需留出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进行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引用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及研究,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妙使用。由于这些史料是由编写者精心挑选而来的,不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还极具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将其利用起来,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历史专业书籍、报刊等历史资料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任务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各种各样的方法利用起来对资料进行搜集及研究,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留出一些时间,使学生围绕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及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准确地引入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挖掘学科内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学科内涵进行挖掘探索,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形象性,可使学生有效研究知识,能够使学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及内涵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想要使学生能够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就需要在备课阶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及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入手分析知识,明确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走向失败是必然的。此外,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形成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并在看待问题时利用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及研究,从而增强对历史事件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科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采用合适的手段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可使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有效地分析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

(四)明确历史事件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各个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的,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还需要使学生明确每个历史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基于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梳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脑海中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图,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产生正确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生在时间链方面的空缺进行填补,在解决学生知识盲区的同时,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做到知识的串联、融合,可使学生全面有效地学习知识,可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时间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时间串联历史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

(五)借助问题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题可起到引导、调动思维的作用,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应当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以确保问题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需要知晓,在时代的发展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且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学目标之一,所以,需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对知识进行分析及研究,从而做到知识的全面教授,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析,并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问题设置,且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将其层次性体现出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有效分析及研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就本课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的问题有:为什么会引起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主人公是谁?是谁虎门销烟的?鸦片战争有怎样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留出时间,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如果某些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及研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小组划分,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体验、形成一定的历史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将问题引导法利用起来,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来进行自主思考、有效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应感悟,形成相应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华夏儿女应当对自己的祖国产生喜爱之情,并凭借自己的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障。由于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科学合理的历史故事,以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民族自信心。

教师需要明确,历史教材中涉及了很多英雄人物,其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心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可将这些故事利用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形成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进行“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相关故事,使学生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将历史故事充分利用起来,能够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观念、形成民族自信心。

(七)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