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 张铭磊课题项目:文章系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KTY21010。
作者简介:张铭磊(1985~),男,汉族,福建宁德人,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愈来愈致力于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效率。因此,注重紧抓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达到专心致志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一员,笔者将致力于转变教育方式,用实际行动研究教材,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基于关键问题的核心意义,结合新课标的指导内容,将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而文章将基于“紧抓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一番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关键问题;核心素养;新课标;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6-0125-05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一线历史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重点并非仅仅是教材知识的简单传授与堆砌,而应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由此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借助问题载体开展历史学习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系统新知识,在思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建立历史之间的意义关联,由此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 新课标背景下关键问题的实践意义
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使得课程改革更加全面,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助力。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只有在准确解读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新课标具体指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能够基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将历史核心素养全面吸收,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成长。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求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肩负起更高级的教育教学使命,既关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多维的教学目标也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紧抓关键问题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所谓关键问题,根据对新课标内容的具体分析,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最关紧要的”矛盾、疑难,或是重要之点。紧抓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意识,助力学生将历史核心素养充分汲取,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可以充分提升。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分析和关键问题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意义,笔者开展了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实施策略”的相关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并针对紧扣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培养唯物史观;紧扣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驱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紧扣关键问题,引入历史资料,加强史料实证意识;紧扣关键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紧扣关键问题,参照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将笔者在学习研究本课题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出来,也希望对一线同仁有借鉴作用。
(一)紧扣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论,是深入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笔者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对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了解,创建合作小组,指导学生紧抓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创造学习环境浓厚的课堂,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更加透彻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创造温馨的课堂环境,体现紧抓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
以部编版八下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关键问题是要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解邓小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因此,笔者通过创建合作小组,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活动初始环节,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回首新中国探索强国之路》的图片,从而引出了教学主题。接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为学生介绍邓小平的事迹。而后,基于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将学生科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组员后出示具体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互助性的合作探究。最后,询问学生的合作成果,对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指导,并帮助学生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样,基于关键问题创建合作小组,在温馨的课堂环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既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也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
(二)紧扣关键问题,设计问题驱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需要学生进入对问题的思考当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一核心素养。因此,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紧抓符合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进而在符合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问题,从而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如此,既调动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评价的水平,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出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堂,也是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以部编版八下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关键问题是要求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具备研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活动初始环节,笔者应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全国大陆解放形势图”的动画,对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做出简单回顾,对学生提问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当时中国全都解放了吗?”从而引入了活动主题。然后,为学生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对学生提问道:“会议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人出席了会议?”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意识,使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评价的能力。接着,播放《开国大典》的修复视频,对学生提问道:“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大炮齐鸣28响?”从而让学生理解举办中国大典的意义,并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最后,引导学生熟悉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帮助学生对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做整体梳理。
这样,通过基于对教学内容关键问题的熟悉,向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让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充分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得初中历史课堂在新课标背景下被精彩构建。
“双减”教育改革背景下,相关意见文件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能够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提高历史作业的质量,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着作业设计的有效形式,为了促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笔者通过优化有效的问题式作业设计,在教学中凝练关键历史问题以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部编版九上《步入近代》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笔者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要求对整个单元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是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对人的思想解放产生的作用?阐述新航路的开辟产生的影响?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能够很快从脑海中“蹦”出精准答案来,而在如今中考改革背景下,可以借助史料辅助的形式,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材料中提取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论述出来,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回答,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解释历史问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出示的材料可以是地图文字,也可以是中外史学家总结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十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完成材料解析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给予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提示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欧洲的角度和殖民地的角度去分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针对问题提炼关键信息进行解答。
(三)紧扣关键问题,引入历史资料,加强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方法,所以加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拥有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历史的基本学习能力。因此,笔者会通过教学目标确定关键问题,寻找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辅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以部编版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关键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索: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及失败的原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史料,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活动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恭亲王奕的历史资料,从而引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使学生了解到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任务、口号、内容。接着,继续呈现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如笔者会展示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抗击英军的照片及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和英军的对抗图,通过两张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对比让学生观察对比其中的差异找到不同点,分析差异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人物进行分析,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继而结合时代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海军力量对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这样,通过紧抓关键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近代新式海陆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不仅加强了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切实在新课标背景下达到了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部编版八下第2课《抗美援朝》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提炼出精简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回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搭桥铺路”问题链中得到史料实证能力的有效提升。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研读教材内容,针对“材料研读”板块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相关史料鼓励学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结合材料中的文字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说我们国家的人民志愿军应当且必须入朝作战?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提出就要求学生借助史料内容进行逻辑层面的深入思考,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这一问题正好契合了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了解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这一教学目标,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史实内容加上其他史料佐证,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我们国家的外交部在1950年致电美国国务卿表达严重抗议的相关史料内容,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内容和音视频资料,让这一问题的探究方向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为什么说咱们国家去抗美援朝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美国轰炸我们国家的边境城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面我们会将这一场战争称为“立国之战”?这样的层层问题递进,借助史料辅助的形式引领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在史料内容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在此过程中从易到难培育了学生灵活运用史料论述的观点,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强化,也在无形中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