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人物教学活动与策略探究
作者: 孔祥伟摘要:历史人物作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参与者,是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容忽视。然而从实际教学状况来看,受限于教师教学创新意识不足、高中生认知途径扁平及部编本教材转型等原因,人物教学在课程中存在感稀薄,效果有限。在课堂内外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上,学生通过撰写历史人物传记、评价历史人物形象与行为、比较历史人物和构建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的方式,利用微观和宏观的材料与场景,能够提高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质量,助力核心素养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人物教学;教学策略;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114-05
对历史人物的记述与研究是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对历史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性有所凸显。在课程目标中,提及了“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具体到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中,人物也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利器,例如“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可见,以历史人物作为对象的教学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也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对历史人物教学的研究在一线教学界和学界颇受重视,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围绕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功能和问题进行梳理和阐释。但涉及高中新课标下的历史人物教学,内容相对有限且论题比较宽泛,并不集中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也缺少对此背景下教学策略的总结。文章基于研究现状和实际教学经验,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补充,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 高中历史课程人物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人物教学向来被认为具有多种教学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品质。并且高考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题在旧教材的考核中屡见不鲜,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引导着教学活动的走向。在对一线教师的问卷与访谈中,固然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历史人物的教学及其价值,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对教学现状与原因进行归纳,得到以下几个因素。
(一)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创新,故而在教学活动中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缺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将教学集中在历史人物的成长、职业成就和道德操守,讨论的内容缺少拓展性,容易将内容局限在对历史人物基本的史实和行为的复述上,缺少对学生评价与思辨的引导;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叙述、讲解和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有时也少量采用对话法,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活动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教学,故而学生在过程中往往缺少参与感。
教师在人物教学的能力上,往往会陷入缺乏课程准备、学情认知不足和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的局面。首先,缺乏对人物生平、历史背景等的充分了解,导致课堂教学不够充实,也难以给学生提供多元和具有思辨价值的史料来进行思考。其次,学情认知不足体现教师较少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更多是平铺直叙地直接开始对历史人物的教学,大量的时间投入学生已知的内容上进行重复。最后,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侧面也体现了教师在知识准备上难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与参与。
(二)学生认知角度单一扁平
除了教师方面的不足外,学生的认知情况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历史人物,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同学往往直接照搬史料和教材的结论。并且,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往往将历史人物的经历看作外在的对象,难以融入理解的视野和感情的因素。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的传统教学也会使得学生之间缺少观点的碰撞。
此外,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具体评价内容出发,我们能够看到单一扁平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学生对人物的描述单一,仅对人物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探究;其次,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不深入,对人物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把握不清,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最后,学生更多的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赞赏或批评,缺乏对人物动机和决策的分析,最终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存在偏见,形成了同质化的结果。
(三)部编本教材转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凭。在2019年部编本投入使用之前,各地使用的教材多含有人物评价的专项内容,例如人民出版社就有专门的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人物教学提供重要的参照,并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内容也进入了多省的历史高考的考核内容,自然人物教学成为不言自明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方式。在部编本教材中,一方面,相比于旧教材,部编教材在历史人物的选取上增加了涉及文化科技类,更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女性人物上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涉及历史人物的内容多散见于教材的各处,且往往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缺少历史人物的集中教学内容,需要具体分析。
据梁文雯的论文分析,部编本教材的历史人物评价可以分为有描述和评价的人物与无描述与评价的人物,其中后者占据大多数。无描述与评价的历史人物平均分布在每课约有十几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有限,需要教师有所舍弃地挑选内容。例如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涉及康熙、雍正与乾隆这三位君主。课本本身用词精简,那教师如何分配人物的比重,并结合历史事件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教师在短暂接触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仍然在摸索,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 高中历史课程人物教学的活动方式与策略
(一)撰写历史人物传记
1. 传记的特点与价值
传记是对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录,以历史人物生命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行为为线索,选择相应的记叙内容,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排序,最终成文。一线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或者进行预习时,让学生撰写历史人物传记。一方面,学生通过撰写历史人物传记,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非脸谱化”和“去标签化”历史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在撰写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则锻炼了学生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素养,甚至能引导学生主动去辨别史料真伪。此外,对应到“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帮助同学培养文字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 指导传记撰写的要点
在引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过程中,有诸多内容需要注意。第一,历史人物传记的体量不亦过大。通常是“小传”,否则就会变成学生为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流于形式地抄写。第二,时间范围上,内容要根据教材重难点内容进行限定。例如对王安石进行传记述,考虑到《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内容,需要将时间限定在1042年至1086年。第三,内容详略得当,不能让传记成为满满当当的堆砌,同样是对王安石进行传记述,重点要放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上,让学生围绕“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展开。第四,方法上,由于历史知识在展开后的信息量相当巨大,单个学生所能处理的信息有限,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分工与合作,进而形成关于人物的图谱。第五,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历史人物小传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发挥学生的同理心,促进学生对积极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模仿,从而实现价值观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第六,课程时间安排上,由于《中外历史纲要(上)》信息量相较于老教材有了明显的抬升,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授课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建议使用一节课以内的体量进行具体操作,避免常规授课的进行,因而很多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
3. 具体案例
围绕王安石进行历史人物小传的撰写:
(1)典范介绍
教师出示邓广铭教授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目录,展示传记的结构,给学生提供参考。并且摘选出一定的精彩的篇章内容,打印成文,提供给学生赏析。
(2)制订要求
限定撰写要求,即围绕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进行历史人物小传的撰写,要求语言简洁有力,内容有详有略,字数不少于600字。对常规班级4个不同的小组,分别设置不同的要求。例如:第一小组以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政治军事为重点,第二小组以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为重点,第三小组以王安石与同时期论敌与政坛人物为重点,第四小组以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为重点。除此之外,征集和邀请一小部分同学对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
(3)收集与阅读资料
学生课后收集王安石的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并阅读和整理收集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强调“论从史出”和“史料实证”的意识,每位同学文章中至少需要一段史料。
(4)撰写传记
基于对资料的整理,以一定视角或者教师要求的视角介入,撰写王安石的人物小传。其中学生需要在阅读与写作后对传主王安石形成一定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同学以同桌两人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相互帮助。
(5)相互评价与讨论
首先进行同一小组前后两排之间的相互评论,依据可读性、信度(准确度)与思辨性这三个指标进行打分,每个指标共10分。可读性对应着论述是否具有整体性,是否是一个容易读下去的文本。信度(准确度)对应着运用史料和诠释的可靠程度如何,是否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思辨性对应着文章对传记以及历史知识思考的程度是否能够打动读者。之后在各个小组内推选3篇作品。
(6)批阅
教师收取学生的王安石小传后,特别重点阅读各个小组内推选的3篇作品,进行批改并给予改进意见。
(7)课堂展示
选择部分小传的典范在班级和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让涉及的同学上台对写作过程以及王安石进行论述,鼓励问题的提出和答疑。
(8)评价说明
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完成质量,对小传应该是怎么样、王安石的历史形象和行为进行解释和评价,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作为改革家和政治家,其改革举措与成效之间的差距,以及其为了实现改革而付出的努力,理解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王安石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思想境界之间的联系。
(二)评价历史人物形象与行为
1.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形象及其行为
与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相对应和补充,并且在撰写人物传记的过程中,以需要并且很自然地使得学生对人物进行思考。并且,在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其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的评价。而且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本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具体教学活动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段。这里,文章基于历史人物教学对历史人物评价进行针对性的解释。
引导学生去开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第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减少个人主观和观点先行出现和介入,否则会影响学生相互讨论的自主性。第二,讨论过程中,需要给足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其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讨论中形成各自的人物评价。第三,教师需要提供介绍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例如在“讨论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评价”这一议题上,首先需要学生对李隆基的所作所为有基础的梳理和认识;其次告知学生可以寻找他人——历史人物以及学者对李隆基的评价,以此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介绍历史人物评价中常见尺度,如阶级立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寻找各个历史时期的评价差异等视角。第四,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历史人物的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点和价值的正确方向,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讨论中出现太过偏离人物评价的观点和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论点。
2. 具体案例
讨论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评价:
(1)列举史料
围绕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评价在传世文献中有多重面貌的展现,将立场截然不同的史料与后人对其的评价形成对比,打印成文,制作成PPT,发给学生先行预习。
(2)制订规则
将学生提前分组,并要求学生可以在印发的资料之外寻找其他资料和素材,课下先行进行讨论。规定讨论时间,并且根据小组数量(数量不宜过多)安排时间,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公开发表观点进行展示。再组织各组进行一定时间的自由辩驳,相互评价己方和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