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分析
作者: 朱茂洲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指出,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传统的知识至上转变为核心素养培养,从传统的关注教什么,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为学生未来的个体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教学功能。将思维导图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再简单地局限于单一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此,文章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展开研究,并提出使用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119-05
一、 引言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跳脱传统的地理知识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代高中地理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思维导图其最大的特征和优势便在于,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左脑右脑机能,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和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存储和加工,实现内隐知识的进一步外显,确保整个学习过程思维逻辑更为清晰,知识点形成可视化架构体系,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基于感官和思维双重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习过程提供全新的探索思路。目前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数是基于原理和概念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从高中地理的实践教学角度着手,基于不同教学环节说明思维导图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使用策略,以此为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思路。
二、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知识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个别教师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时常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导致学生时刻处于被动化的学习状态,更是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带来了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会导致教学方案设计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对地理知识学习能力本身就较差的学生,缺乏完善的学习环境会导致他们的学习过程积极性有所不足,不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可以优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走出第一课堂,在第二课堂展开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由于高中的课时安排得十分紧凑,学生有着较大的高考和学习压力,缺乏课余时间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行动。再加上课堂上未利用好有限的45分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但无法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甚至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影响。
(二)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辅以板书,个别会运用到多媒体PPT设备,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化和机械化,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对各种理论知识点和结论,教师多是直接讲解出来,或是用PPT进行直接展示,学生的思维意识完全被教师的思维意识所替代,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角色无法展现出来,对问题的探索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建构的原则
(一)重点突出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内容较多,想要将这些复杂的地理知识梳理出头绪,形成系统化知识架构体系,则需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梳理出教材中的知识点顺序,明确其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随后让学生借助地理思维导图来进行表征,形成由知识点作为基础、向四周进行发散的知识架构体系结构图,以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实现学习过程的有的放矢,提升学习效率。
(二)归纳整理
将思维导图用于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其重点在于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如融合知识点概念、现象、规律和原理等。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性知识都是未经过思维加工,以机械化记忆为主的零散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很难被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其中,可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将零散和独立存在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通过复杂的信息架构体系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保障知识网络体系建设的全面性,以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结构。
(三)循序渐进
绘制思维导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地理中,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耐心来为学生进行指导,借助思维导图来绘制不同章节的专题化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课堂示范,制作丰富多样的地理思维导图,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进行练习和实践,并注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优化其知识复习能力的培养,随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地理问题,进而提高其地理成绩。总而言之,教师需要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并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改善复习的整体效率。
(四)主体性
通过建设地理思维导图来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可以全方位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借助绘制完成的思维导图,加强与同伴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探索,同时为小组同学和教师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将会显著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个别教师习惯了大包大揽,直接将知识网络图绘制出来,同时在课堂中进行直接讲解,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得到提高。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获得知识,才可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印象深刻,在全面参与的基础条件下,其地理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积极展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周期,但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更好,长此以往,绘制过程更为熟练,全面节省了学习时间。
(五)系统化
地理这门学科具备较强的知识系统性,其中不管是自然类地理知识还是人文类地理知识,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都十分密切。在运用思维导图时,需对高中生不断进行训练,让学生可以更为系统化和条理化地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确保知识内涵可以全面向外延伸,保障知识架构体系建设的结构稳定性和分布发散性。
四、 课例应用——以“热力环流”为例
(一)思维导图之课前导学——纵观全局,全面了解所学
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更为复杂,知识点较多,同时更加注意各种理论和知识点的学以致用。通过科学合理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架构体系的正确认知,同时针对其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形成基本理解,以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改善课堂听课效率。在传统的导学案设计过程中,虽然实现了从填空式为主向问题式为主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考范围得到拓宽,但是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思维,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影响。问题多是由教师所提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牵着鼻子走。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对改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优化课堂听课效率、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热力环流这节课程中,其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具备较强的空间感,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加强课前预习意义重大。在传统的预习案中,以填空预习为主,让学生寻找其中的重点知识,最终的结果便是预习案虽然可以有效完成,但是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对预习案进行简单的填空的状态,针对本节课程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仍然是一无所知,这样的预习为无用功。但是将思维导图用在教学案设计过程中,可以直接搜集出本节课程的核心重点词汇,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综合个人对本节课程的理解,寻找出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梳理出关于本节课程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其中标注出疑惑和自己对知识点的见解。学生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挑取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在课堂的互动环节其效果也会更好。在本节课程的预习方案上,可以设置为: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1~23页,完成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可以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常见形式等方面,以文字、图示、小表格等表达方式来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二)思维导图之课堂探究——直击重点,准确把握核心
课堂效率的好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来直接影响。教学策略越是完善,其获得的课堂教学成果越是可以事半功倍。在传统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习题练习为主,更加侧重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忽视了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过度注意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启发,这种教学模式对浅层次概念讲解知识为主的初中地理知识具备更强的适用性,但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很容易让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无法保障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学习。基于长远角度进行考量,优化高中生的自主思维,提高其知识点的自主总结能力,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思维导图,既可以激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还可以对其思维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记录,使得课堂笔记变得更为简化,优化学生的课堂生态。
一是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实验,创建出课堂教学情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程需要的器材,分别为环流探测装置、两个烧杯,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并准备好食用色素和清水。首先在器材的两侧管中分别加入含蓝、红两种色素的水,并将器材的两侧管同时放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打开中间横管上的阀门,让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并综合学习到的知识和课前预习,完成以下任务:一是需要对管内的颜色、液体变化情况和流动方向进行观察;二是需要画出箭头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的简图;三是需要思考实验现象的发生原因。
二是在完成实验之后,便可以绘制思维导图,突破本节课程的难点内容。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去,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轻松画出热力环流模式图。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画出示意图,而是让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的现象是指演示实验,而本质则是让学生了解到热力环流的具体原理,并运用该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在处理这一教学目标时,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讲解为主,直接告诉学生热力环流的过程,随后出示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风等不同图示,并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练习。但是将思维导图用在其中,需确保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随后通过自主思考,总结其中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刚才的实验过程演示,综合你们已经预习的知识点,自己想一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否可以综合实验现象和预习,进行气压值大小排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完成思维导图的展示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首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画出了独立的思维导图,随后再和小组中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了小组思维导图作品。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既可以调动学生面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在同组的思维碰撞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借助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程知识点进行展示,可以实现小组问题思考思路的整体性展现,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实现不同思维导图思路的相互借鉴。在不同的思维导图作品中,针对该问题会形成不同的思路,例如,有的侧向于正向思维,有的侧向于逆向思维,帮助学生突破了重要知识点,优化了学习专注度。与此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笔记,思维导图更为简练,知识内容一目了然,更加容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实现了长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