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价值及应用路径分析
作者: 刘钢琴作者简介:刘钢琴(1976~),男,汉族,甘肃陇南人,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大水街九年制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的经济、文化、教育相互碰撞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给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彰显我国文化价值、如何坚守文化自信是各类教育学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传统文化再一次受到高度重视,而经典诵读也在此背景下被语文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高效的经典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0-0011-05
一、 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诵读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讲话还指出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上发表讲话:“要向全世界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这一讲话引起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团拜会上吟诵了《游子吟》,为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做出了榜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书中谈到了他熟读的文学经典以及文艺工作故事,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以古为今用为原则,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让传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使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要走进学校、走进教材,相关方面要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2021年国家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就包括了经典诵读工程。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典诵读。基于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经典诵读教育,通过经典诵读教育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能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是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学习者要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这才是高效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展开经典诵读教育时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参与知识建构。当学生在经典诵读中面临难题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建构主义还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个体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建构主义理论有情境要素、写作要素、交流要素、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基于这四大要素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时要以情境创设为主要方式,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要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教师可以通过合作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诵读水平。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选择诵读方式,要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推动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诵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彰显了教育的本质。经典诵读教育要满足这四点要素才能算是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 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加强,同时也使得我们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时受到了不良文化的冲击,多元化的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价值观让我国部分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有人对本国文化产生了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十分重要,而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带来。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不断强调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坚持文化自信是我国保持发展活力、促进文化繁荣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点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指出了要坚持文化创造性发展、创造性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到“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这是从理论层面上把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践并列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二十大报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面临资产阶级意识的冲击、面临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我国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被恶意解读,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价值观对现代人们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这导致我们的优秀文化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面对如此境地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华文化保持核心地位。经典诵读是帮助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依据。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并折服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悠久历史,这对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从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不难发现,在重要转折时期我国的进步都离不开少年的自强不息。每代人有不同的责任担当,青少年是中国进步发展的重要“接棒人”。从一百年前民族陷入危亡的境地时为解放民族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五四青年,到改变中国发展命运的南湖红船青年,再到建设国家实现国家富强的近现代青年,正是一代又一代有思想、有魄力的青年才有了现代和谐、强大的中国。而如今新时代青年的不需要再殊死拼搏,但在文化的“战场”上仍然需要新时代青年肩负起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文化强则国强,要让文化繁荣发展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经典诵读教育可以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欠缺,且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这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了断层而引起的。基于这一点只有加强经典文化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才能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真正地接纳、认同传统文化。其次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在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时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也可以称经典诵读教育为“寻根”教育,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的认同和国民价值观,这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核心,当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深入感受到先辈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触动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及完善经典诵读教育体系
学校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高经典诵读教育质量就要构建及完善经典诵读教育体系。
1. 增加经典教育时间
在目前的小学经典诵读教育中,诵读时间较少是教师开展诵读教育的难点之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且课堂上的时间安排饱满,这导致语文教师难以挤出时间开展诵读教育。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这不利于教师提高学生经典诵读教育的积极性。为此学校要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减少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并给小学语文教师规划固定的经典诵读教育时间。如在每周二下午和每周五下午,学校都给小学语文教师安排了经典诵读教育课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又给学生创设了诵读条件,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2. 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
环境对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并且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注重体验式教学,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诵读经典时要有真实的参与感,且能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经典诵读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室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班级是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经典诵读文化角。经典诵读文化角可以成为学生自主诵读的基地,在诵读文化角中学生们可以和喜欢经典文化的同学做朋友,教师还可以在文化角中投放经典文化素材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听到的经典故事或喜欢的经典书籍推荐给同学。教师还可以举办经典故事分享活动,在分享活动中学生要诵读经典文化内容,这一过程有利于全班同学一起积累经典文化知识、强化经典文化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诵读互助小组。在经典诵读互助小组中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帮助诵读较为吃力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争夺诵读第一位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们要通过比赛的方式比一比谁的诵读更有感情、更加准确、更加流利,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诵读。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选择诵读榜样,每个月教师都要选出在诵读经典方面表现十分优异的同学,并给予此同学“经典诵读榜样”的称号,被选为榜样的同学要在诵读活动中进行领读。教师还可以给予此同学单独朗诵的机会,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们争做经典诵读榜样,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诵读活动中,能为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构建班级文化环境后,教师还可以在有利条件下带领学生打造经典文化诵读的校园环境。如张贴经典故事海报、经典标语等,让经典文化随处可见。
(二)创新经典诵读教育方法
在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对经典诵读教育的认知、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方法都会对经典诵读教育产生影响。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为此,教师要创新诵读教育方法提高经典诵读教育效率。
1. 树立新型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往往通过讲述的方式展开经典诵读活动,但讲述方法枯燥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时也要创新教育理念,如在设计经典诵读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开设独立的经典诵读课程,并缺乏系统的经典诵读教材,大部分是以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本内容作为素材。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看待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想范围也会不断拓展,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分享欲会变得更加强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交流上更喜欢群体性学习活动,如喜欢和同学做游戏、喜欢和同学一起分享故事,基于此,教师在选择经典诵读教育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教育素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诵读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以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为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诵读。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小火车接力的方式朗读古诗,如同学A诵读“迟日江山丽”、同学B诵读“春风花草香”,以此类推,当学生诵读完本诗后,下一位学生要按照古诗顺序接着诵读《惠崇春江晚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古诗接力,既让学生都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又增添了诵读活动的趣味。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喜欢分享故事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先搜集与诵读内容相关的故事。如《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所作,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查苏轼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写下本诗的、在写下本诗时苏轼的人生经历。然后教师可以请同学先诵读《惠崇春江晚景》的内容,并请同学通过诵读的方式分享自己所查找到的古诗资料,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分享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