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作者: 何艳双

作者简介:何艳双(1964~),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西坪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乡村小学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课业压力不断努力,探索增效减负的策略,保证农村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与睡眠时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文章先分析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围绕增效减负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最后重点阐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如何创建增效减负课堂,旨在减负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双管齐下,促进乡村小学学生语文成绩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增效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019-05

一、 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重中之重,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中,教师要重新审视现在的教学模式,思考怎样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稳步发展。在乡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构建增效减负的课堂,以此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增效减负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

(一)全面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识字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第一,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开始重视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更多实践性的练习,帮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快对语文知识的巩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第二,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其交际的性质,所以教师要多开展合作性、自主性与探究性的语文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开放性的模样。基于语文课文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运用智慧,开发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领略古今优秀人物的风骨。

(二)重视“双减”政策

为了贯彻教育领域中的“双减”政策,结合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优化语文教育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课后辅导、课堂增效减负、体质健康管理、作业管理等方面改进语文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学习特点创新与优化课堂教学,旨在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减负、有趣的语文课堂。

三、 基于增效减负的乡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情智并举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做到情智并举,此与之前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相比,更加注重学科性与全面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情感体验,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教学目标的解读为:在“智”的方面,学生要认识并学习六个生字,然后写出宏伟、玲珑剔透等词语,达到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能够带感情地阅读课文,多次朗读其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领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达到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通过对课文中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阅读与理解,知道圆明园的毁灭不只是中国的损失,还是世界的损失,以此增强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基于增效减负的乡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从三维角度分析的,这种情智并重不只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实际教学效果上。所以在生字词的教学中使用PPT直观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叹圆明园曾经的繁华。在最后一段圆明园毁灭的内容,教师一张张地删除圆明园曾经的繁华景象,利用这一举措感受当时侵略者的不耻行为。从这些教学效果可以发现达到了情智并举的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双减”政策下的增效减负教学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以《新型玻璃》为例为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第一自然段中“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与特点教学,让学生了解写作手法。教师提出问题:“阅读课文,说一说‘夹丝网防盗玻璃’在第几自然段,请你大声朗读并说一说这种玻璃有哪些特点?”以此让学生更加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与作用,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并用直线画出描述玻璃作用的句子。在学生们画完线之后,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简化内容,得到“防盗”的作用。接着分析这一段中有几个“可以”,这么描写有什么好处?然后请学生用几个“可以”说一句话。在学生们掌握“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后,让其当“推销员”,尝试推销自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运用了游戏法、探究法、朗读法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知道了玻璃的特点与用途,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和谐化

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效减负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传统教学更加和谐;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更加和谐。即在课堂中的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尊重教师,让教师有工作的动力。在这种和谐友爱的氛围下让教学过程更加和谐,快速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另外,教学过程的和谐性还体现在教学关系上,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体地位,增效减负的语文课堂重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达成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学定教的核心教育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达成教与学的统一。

(四)教学评价科学性

教学评价指对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的价值评断,乡村语文教学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基于“双减”政策的增效减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借助评价量表进行,科学性强,语言与动作评价结合。对学生来说,乡村小学教学评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语文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信息,并根据教学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过程控制教学目标。以前的语文课堂比较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过程的评价则比较简洁,针对性不强。增效减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准确且完善。

例如《秋思》内容讲解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利用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去朗诵。此时在读到“欲作家书意万重”时重读“意”字,“重复恐匆匆说不尽”中“说不尽”的语调拉长,“行人临发又开封”时重读“又”字。在学生阅读后教师给予的评价为“你在阅读的时候带入了自己的理解,通过‘又’字和‘意’字的重读,体现了作者游走他乡时家人的思念,又拉长语调诵读‘说不尽’,体现作者绵绵思乡情,这么朗诵真的很好。”这种针对性的评价为其他学生的诵读也带来提示,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评价。

四、 乡村小学语文要创建这样的增效减负课堂

(一)学生对话的课堂

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沟通”为主,通过学生间与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多质疑与探究,在实践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乡村教师在创建语文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对话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达到增效减负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要通过下面方法创建对话课堂:

一方面,以对话目的找准对话时机。乡村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如此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话题,掌握教学重难点与学生学情,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话题,以此激发学生对话的动力。教师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口,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话题。然后在课堂中若学生提出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话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例如《寒号鸟》一课中喜鹊与寒号鸟对话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果你是喜鹊,你最想对寒号鸟说什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站在喜鹊的角度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天气越来越冷了,你快点去做窝吧,不然到了冬天你会冻死的。”有的学生说:“你一直不做窝是因为你已经有窝了吗?”然后再让学生站在寒号鸟的角度思考,然后进行回答。如学生们回答道:“喜鹊喜鹊你别吵,让我先睡上一大觉再说。”在学生们的阅读与创新对话中,了解到喜鹊和寒号鸟的性格是怎样的。通过揣摩角色的内心引发学生的对话,进而知道寒号鸟的懒惰与喜鹊的勤奋,进一步体会角色情感。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需求创建对话情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更好地为其学习服务。教师在创建增效减负语文课堂之前要先分析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然后对课堂进行预设。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师生与生生对话有一定创新性,有时对话方向会让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定应变能力,不只局限于课堂预设,还要在课堂中适当调整方案,生成正向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建乡村语文增效减负课堂提供基础。

例如《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边阅读文章边思考:“文章中的哪些地方描述的是父亲对‘我’的爱?”一名学生在阅读后回答:“第九自然段。”这个答案是不全面的,而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预设是学生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开始分析,所以面对这名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先与学生一同看第九自然段,对其内容进行讨论,然后继续提问:“还有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父亲对‘我’的爱?”如此机智地改变教学策略,抓住每一次学生回答的机会进行对话,将其放在主体地位做好配合,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提升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的课堂

现在很多乡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为了促进教学,喜欢设计引导语,让学生能够回答出与自己预设相同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课文“搬进”课件中让学生阅读,这种形式看似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师备课备得辛苦,学生也不能自主学习,违背了教育法则。就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可通过创建自由的课堂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打造理想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自由”行为,不受教师的约束激发主观能动性。文章从下面几点阐述如何创建自由课堂达到增效减负的目标。

1. 依据“自然法则”创建自由课堂

自然的课堂要像生活一样和谐、不做作,在为学生创建自由课堂的时候教师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教师不要刻意地设计绑定自然的课堂,而是要结合学生学情设计其能够自然接受知识的教学环节,如此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还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教师在课堂的开始提出问题:“看到‘军神’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然想象,回答自己所想,即使是有趣的答案教师也不要否定,而是逐步引导提出“军队中能力很强的军人就被叫作军神,我们解放军队伍中的军神有很多。除了我提出的看法,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吗?”再以自然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如果你没有其他的想法了,没关系,我们先分析课文,在学习完本节课后你再发挥想象。”然后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让学生带着对题目的困惑,认真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事迹,自然知道什么是军神,自然地完成深度学习。同时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与教师的指导中进行概括:“像刘伯承拒绝麻醉、默数刀数、抓破床单这种伟大精神的军人就是军神。”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实际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多种问题,只要教师找出因果关系,确定原因,自然就会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2. 依据“自由准则”构建师生关系

以成长为有意志、有思想的个体为目标,乡村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中做真实的自己,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构建自由课堂,达成增效减负的教学效果。

以《伯牙绝弦》为例,这篇文言文围绕“知音”主题,如果以此确定课堂教学走向为自由的课堂带来一种束缚。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较多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可以让其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阅读与理解这篇文言文,引导学生在自由的课堂中做到“全神贯注”,所以在学生反复阅读几遍文言文之后,教师就可通过下面的形式创建自由交流的课堂。教师:“经过几遍的阅读,相信同学们已经大概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请你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通过几次阅读弄懂了哪些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读懂了“善哉”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对应的诗词,教师给予点评。接着深入研究“善哉”中的“善”字,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将这个字放到文中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自由地运用原有经验,通过交流与分享逐步完成教学,学生可以没有顾虑地互动,而获得的收获会马上内化,全神贯注地探究文本内容,尽心表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