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琼

作者简介:王琼(1978~),女,布依族,贵州毕节人,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钟山镇钟山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为学生减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教学的中心任务,其能为学生创造积极、快乐的学习环境,从而以环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科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在情绪不焦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往往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鉴于学习环境、氛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性,国家于2021年7月发布“双减”相关政策,从学校学科教学和课后补习两个方面入手,推进补习班整改,以教师为对象,加强学校学科教学建设,缓解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双重大山压迫下产生的较大压力。文章将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两个环节,探究在“双减”政策指导下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落实“双减”政策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9-0049-05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各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为关注,并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报各类补习班的行为方面。家长为学生报名补习班的本意是解决学生存在的偏科问题,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多方向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补习班数量的增多以及补习班各类宣传标语的大范围宣传,“教育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家长间的内卷问题更为突出。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面临着较大的补习压力。同时,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数量、内容不合理,将给学生带来较大的作业压力。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补习行业得到全面落实。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全面落实政策要求,达到减量增质的作业设计和教学目标,就要全面解析“双减”政策要求,切实践行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置于课堂环节,减轻学生课下和课后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

一、 “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价值

“双减”政策主要针对教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和家长报名的多个补习班的现象而被提出,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游戏和成长的环境,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从而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两个环节中找到教学的平衡点,既能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作业设计的形式延续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减轻学生作业完成的负担和压力。换言之,语文教师在政策的要求下,能逐步调整教学模式,辅助学生平衡学习与休息、游戏之间的关系,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发表个人见解。

(一)抓住课堂教学中心环节,缓解学生课业负担

对语文这类背诵任务较多的学科而言,解决学生的知识背诵问题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在传统教育阶段,语文教师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通常将背诵任务作为课后作业的内容之一,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且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布置背诵文章的任务,对小学生而言,因受限于自身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背诵作业的难度较大。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时,布置古诗抄写和背诵作业。但是,古诗中包含大量学生无法理解的字词,不能理解古诗全文意义,即使背诵下来,也因不理解古诗内容而无法作为积累在写作环节进行应用。以《暮江吟》为例,学生在背诵时,因对“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二字不理解,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了误解,认为作者对残阳照耀下的江畔表达的是一种同情的情感。但是,作者为何会对江畔产生同情的情感,将给学生带来严重困扰。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同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真珠”也将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产生干扰。简而言之,在“双减”政策未颁布之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将本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完成的任务转移至课后阶段,加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政策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也逐步调整作业内容,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布置多样化、高质量语文作业,更好地发挥作业延续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以上述诗句为例,语文教师正视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的中心任务放置于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同时,教师重点关注教材中在诗句旁的注释,引导学生养成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的习惯。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诗句,圈出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和相互补充过程中,辅助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其次,教师以字词含义理解为重点内容,带领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理解其所不理解的字词,如,“可怜”“真珠”“瑟瑟”等。有的学生指出“可怜”的意思为“可以让人怜爱”,但是自己对翻译成现代文的这句诗文的意义不理解。有的学生持不同观点,认为“可怜”的重点放置于“怜”而没有“爱”。教师通过话语“如果是作者对人产生了‘可怜’的想法,还可以理解。但是诗人对江水产生这种情感,让老师很不理解。如果将‘可怜’翻译成‘怜爱’同学们能理解吗?如果将该翻译代入原诗并不通顺,是不是意味着这一翻译存在偏差?”引导学生对自己假设的意义进行思考,由学生在理解全诗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推翻自己的错误理解。最后,教师提出“教材上有没有可以辅助我们理解的提示?”等问题,将学生的目光引导至诗文旁边的注释上,强化学生对注释的重视度。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诗文现代意义,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现代文翻译的辅助下,背诵诗文。采用意义辅助记忆方法,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代入作者,并在脑海中绘制一幅“残阳映江水”的画面。教师在讲解教学之后,播放“在残阳照耀下半边绿半边红的江水,圆润的露珠与夜空的月亮相辉映”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背诵诗文内容。当教师将视频暂停在一半映着夕阳、一半碧绿的江水画面时,学生能根据意义联想,背诵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

教师将需要学生理解的背诵任务从课后转移至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意义讲解、画面关联、视频播放的方式,辅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幅与诗文句子相对应的图画,并按照顺序对脑海中的图画进行排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内容,背诵效率将更高。同时,较于将背诵作业安排至课后阶段,将背诵作业放置于课堂教学阶段的这一教学方法,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二)调整作业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执教水平

“双减”政策直接指向作业设计环节,对教师作业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政策要求下,作业结构、数量、质量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都是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核压力下,语文教师对作业的质量和数量更为关注,并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作业在巩固学习效果、辅助学科教学方面的作用。

以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为例,教师在结束《邓小平爷爷植树》课文教学之后,引入单元综合训练内容,提出问题“从口语交际的视角切入,分析课文中邓小平爷爷唯一的一句话‘不行,不行!’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出“邓小平爷爷对小树苗寄予了成长的期望。如果小树苗在小的时候因栽种导致其并不直立,随着小树苗的成长,小树苗将朝着歪斜的方向长高。邓小平爷爷的‘不行,不行!’表达了自己对小树苗的重视。”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树苗,你被邓小平爷爷扶正之后,你将对爷爷说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谢谢”。另有学生回答“谢谢爷爷”。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尝试体会不同回答给对方带来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实际对话情境中,体会“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布置作业“观察家人的日常对话,并对其进行记录”。教师基于“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布置与之相关的实践类课后作业,为下一堂“口语交际”课做好素材积累和准备工作,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辅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政策要求下,教师同时兼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两项重点工作,并强化二者的关联性,以政策要求为约束,教师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将学生作业完成效果反馈于课堂教学环节,以使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石。

二、 小学语文基于“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是学科教学的两项重点工作,故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寻求提质增效的策略,就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两个环节,在两项工作的有机联合和相互配合下,达到“提质增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和政策践行目标。

(一)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语文教师将工作重心放置于课堂教学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减轻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巩固负担。学生抓住课堂时间,学习语文知识,在考试中以较好的语文成绩反馈给家长,能从课外补习的根源处,减轻学生的补习负担。因此,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法、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关联生活素材,以课文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趣味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讨论,学习语文知识,强化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

1.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相符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多为故事题材,能与学生兴趣点相契合,为教师构建高互动性语文课堂提供良好的素材。语文教师要明确小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习惯,将故事情节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创设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其最喜爱的“角色扮演”游戏参与其中。

例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布置任务“泛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小动物,将圈出的内容誊写在白纸上,并尝试用线连接存在对话关系的小动物”。学生通过通读全文,圈出“邮递员、鼹鼠、长颈鹿、松鼠太太、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文中出现的角色,并根据角色间存在的对话关系,将与其他动物存在对话关系的人物用线连接在一起。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鼹鼠收包裹”的课堂情境,让课文中的人物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活过来”,拉近学生与课文角色之间的关系。为了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文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扮演小动物时,设置一定要求“同学们在扮演小动物之时,要展现该小动物的某一特征。如,长颈鹿脖子长的特征、松鼠太太拥有毛茸茸大尾巴的特征、刺猬太太浑身带刺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扮演相应动物,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亲身体会鼹鼠先生失去包裹的懊丧、松鼠太太看到美丽花路的惊喜。鼹鼠先生虽然丢失了长颈鹿大叔寄给他的包裹,但是播种的种子发了芽,在春天给鼹鼠先生带来了一片鲜花的海洋。当“春天来了”之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播放春天鲜花盛开的视频,让情境更为立体和丰满。视频中的花田能给作者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切身体会“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那充满意义的包裹”,感知春天鲜花盛开的美景、小动物间友谊的美好。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你最想添加什么?”有的学生感叹于长颈鹿先生“美丽的礼物”和长颈鹿先生的心意,提出“要在鼹鼠与长颈鹿大叔之间添加对话。让长颈鹿大叔在鲜花盛开之时,来到鼹鼠先生的故乡,一起欣赏美丽的花路。”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故事进行的设想,融入课堂情境中,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阶段设置思考问题“你在生活中收到哪些‘美丽的礼物’?你认为最美丽的礼物是什么?”从课文教学延伸,引发学生对生活、对友谊的思考。

2. “讲”“练”并举,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显示,若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某一知识时,未得到后续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程度将逐渐弱化,并大幅遗忘。而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根据知识遗忘规律,将知识教学与知识应用融合在一起,在新知教授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并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