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以“重在改善,意在发展”为评价观的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对策分析
作者: 毛晓莉作者简介:毛晓莉(1973~),女,壮族,广西贺州人,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语文课程评价的宏观导向作用和检测价值不容忽略,直接关乎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导致教学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诸多的棘手问题。有的教师直接以考代评,忽略了对素质教育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在教学评价上投入的时间比较有限,最终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备受阻碍。针对这一现实困境,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结合“双减”这一新的教育政策调整评价思路及方向,全面改善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基本目标,改革传统的语文考试模式,践行现代化的教学评价观,为“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地做好准备。
关键词:“双减”背景;重在改善;意在发展;评价观;小学语文;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9-0059-04
“双减”要求教师坚持减负增效的教育准则,深入剖析学科教学的本质,尝试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对策,确保学科教学工作回归正轨。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教学评价着手,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兴趣爱好、认知基础以及学习成绩,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教学评价模式,积极推进语文考试改革,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的闪光点以及薄弱点,进而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融会贯通。
一、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现状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工作的难度系数偏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的教师对这一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结合“双减”提出的具体要求,站在学生的视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为目标组织教学评价工作。实质的考评手段比较单一和僵化,过多关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沟通。教师对学生认知需求、思维层次、学习基础的了解比较浅显,整体的教学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所发挥的宏观导向作用以及检测作用比较有限。
二、 “双减”背景下以“重在改善,意在发展”为评价观的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
从考试内容上,教师需要将区别对待和综合考查相结合,全面细致地分析语文试卷,了解试卷的内部组成部分。字词句等知识点的掌握最为关键,是必答题,在改革语文考试时,教师需要坚持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综合分析主观题和客观题。将单项题与综合题融为一体,既需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科学设置不同的语言情境,将其融入语文考试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将其作为阅读题中的重难点,设置激励性题目,不再机械限制题材,让学生自由选择、有感而发。
从考试形式上来看,教师需要注重单一向多元的有效过渡,凸显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比较显著,考试及笔试最为重要。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能力测试活动时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作文阅读基础知识和口试融为一体,结合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的考查方式。
从评定成绩来看,教师需要坚持删繁就简的准则,综合系统地权衡答题质量。不再过多关注百分制。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对比、理性剖析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评定要求,尽量避免模糊生硬。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考试提纲,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元化的评定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践行“重在改善,意在发展”的评价观,确保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工作能够发挥必要的作用,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方向指导。
三、 “双减”背景下以“重在改善,意在发展”为评价观的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价值
(一)有助于打造完善的评价机制,充分凸显学生的优点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小学阶段的低年级考试测试直接被取消,教师需要结合作业完成时间的硬性规定全面改革评价模式,深入研究学生的测试形式以及测试标准,坚持全面性的考查准则,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说,考试改革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的真实表现,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的选拔、甄别、改进和激励作用,尽量避免重结果、轻过程。调整传统的评价模式,展现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助力。
(二)有助于提升素质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会将“双减”与教学评价工作相结合,抓住语文考试改革的重难点,高度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劳动教育评价、美育评价、体育评价、德育评价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提升品德修养,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教师会在条件成熟后适当提升学业考试检测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评价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践行铺路。
(三)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多维度和多角度的评价
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诉求,将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自主反思,让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实现快速成长。在开展自主评价活动时,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在某一阶段的综合表现,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积极优化自身的学习模式,意识到个人的不足。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明显。
四、 “双减”背景下以“重在改善,意在发展”为评价观的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考试与笔试的无缝对接及紧密结合,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要求和重难点,以此作为考试改革的关键点,实现对症下药。其次,教师应注重集中与分散的结合,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尽量避免学生疲惫应付、临阵磨刀,确保学生能够注重日常的学习,实现融会贯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着重考量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创造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全方位把握多种教学对策以及评价手段。
五、 “双减”背景下以“重在改善,意在发展”为评价观的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对策
为了突出重围,实现现代化教学评价观的有效践行,为“双减”的顺利落实做好准备,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综合对比多种考试改革策略的优缺点。将教学评价工作与学习活动相结合,全面细致地记录学生的成长,将更多的创造性元素融入教学评价中,逐步改善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及考试制度。
(一)践行现代化的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提升学生学习分数上,以此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及目标,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成绩。采取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向,考试成为甄别以及选拔的重要武器,学生比较被动和消极,过多关注自身的名次。还有的教师将学习成绩作为自身的业绩考核标准,实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比较僵化及传统,教学观落后于时代,所发挥的评价功能比较单一,不适应新课改的实践需要。在“双减”的大环境下,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师生角色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不再过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而是综合系统地改进以及调整语文教学方向及思路。这一点要求教师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流程,综合分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成长发展需要,尽量避免教学评价工作局限于简单的选拔和甄别。结合这一教学变动,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评价模式,综合分析教学评价结果,不再机械性地划分优劣等级,在“重在改善,意在发展”评价观的导向下分步骤、有目的、有意识地推进学科考试改革,凸显教学评价的宏观导向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了解文本中所讲解的基本内容,鼓励学生分段朗读并顺势导入与保护环境相关的知识。在语文课后习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自由发散,设计开放性的题目,不再直接要求学生写出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大胆作答,教师都应该针对性地给予表扬,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教学考试改革及优化升级。在积极践行现代化评价理念时,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深入浅出地分析以及思考各种教育现象和评价现象,想方设法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不再机械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具体要求,全面改善教学评价模式,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助力。在全面改革语文考试标准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评价工作的核心及重点,分析当前语文考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矛盾,积极解决教研问题,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评价模式来引导学生。比如在某一次小学结业写作考试题中,题目要求学生谈一谈理想中的语文教师以及语文课,通过阅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期待,意识到个人与学生理想教师之间的距离,进而大受启迪,主动调整教育思路。另外,在开展听力测试时,学校要求学生针对性地评价教师的朗读情况,大部分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教师的不足。教师则需要进行主动反思和调整,在现代化教学评价观的导向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顺利实现“双减”。
(二)全面优化评价方式
为了确保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及成效,教师需要积极改进评价方式,为学科考试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尽管“双减”明确强调了减负增效的教育要求,但是当前的教育环境比较有限,大部分教师仍然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效,有的学生以及教师存在考试综合征。为了打破这一现实困境,教师需要从评价方式着手,转变“试卷面孔”,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以全新的姿态组织开展考试工作。首先,在书写评价导语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成为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拉近师生距离,在真心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及认知。命题者可以通过导语的形式了解基本学情,积极淡化考试,让学生能够深度思考人生并获得更多的启迪。比如在五年级语文考试中,命题者设置了“别忘了要把字写漂亮,保持你的卷面整洁呀”这一导语,学生能够主动调整个人的行为举止认真书写、认真考试。教师则可以着眼于评价板块全面提升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凸显全面性评价的价值,结合“双减”的实践要求全面改革考试模式。语文考试包含不同的评价模块,与听说读写密切相关。比如边听边悟、练好基本功、开卷有益以及小笔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认知偏好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积极收集多方教学信息,全面强化双基教学,逐步优化评价板块。通过对评价板块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书面评价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评价以及验收语文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其中语文交际、课外阅读、背诵朗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存在明显的主观性,无法实现完整评价和科学考核。教师需要综合分析语文考试评价的基本特征和学科属性,紧密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采取定性评价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课内外表现合理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全面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一致性。
(三)注重层次化评价
层次化评价符合大势所趋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在低年级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活动化的准则,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以及思维层次,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科学设置趣味十足的评价活动。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自觉完成自我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放风筝”这一主题开展评价活动,学生完成某一项考试就如同放了一只漂亮的风筝上天。形式多样、色彩艳丽的风筝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自觉完成测评任务,接受教师的指导,近距离接触传统的民间文化。有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逐步调整活动方向及思路,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全面提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工作的积极性。比如串项链、摘果子以及放飞小鸟,这些活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及负担,避免学生出现考试恐惧症。其次,在中高年级评价时,教师需要注重主体化,着眼于某一个人生主题开展综合系统的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以及个体差异性。低年级评价活动存在明显的虚拟性,游戏化元素较多。在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层次以及认知经验科学设置人生主题,组织综合性的学习及评价活动。比如在设置系列主题活动时,教师会根据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置“探索的眼睛”“语文的魅力”“学会珍惜”以及“让爱永相随”等主题。紧密融合导语以及多个评价板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在开展综合性主题评价活动时,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做人做事道理,深受启迪,主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美好。重拾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文听说读写的乐趣及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