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作者: 孙启艳

摘 要: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中。文章笔者从幼儿音乐教学的语言、规则、社会性价值进行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融入心理学元素、游戏化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得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助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163-04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地位提高到更高层面。

幼儿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美育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培养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幼儿都爱音乐,更爱音乐游戏,因为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将音乐融入游戏形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编动作,从而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因此,加强与改进幼儿音乐教育至关重要。

但是,幼儿的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音乐学科本位教学较为严重,不能有效走进幼儿的生活,不能将音乐教学游戏化、活动化。音乐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教育性还有待于提高。为了更好地探究与提升幼儿音乐教育,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案例进行阐释,以期引起共鸣,为未来筑起美的殿堂。

一、 幼儿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虽然大部分都是以唱的方式呈现的,表达的是真善美。但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相比小学生有些弱,但是,可以借助唱与快说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仅能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真实培养幼儿的真善美。音乐学习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方式。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而且能够发挥音乐活动带动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其中,语言在音乐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重视语言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在音乐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语言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准确处理好音乐中旋律和语言的关系,有意识地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音乐教活动中去。比如,《说春天》这个音乐活动,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旋律进行创编,并引导幼儿和同伴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展示活动。这个目标就是给幼儿创造想说、喜欢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并掌握用词的押韵。比如,我们班级的妮妮小朋友说:“春天就像一个花仙子一样,到处开满了鲜艳的小花。”程程说:“春天就像绿色的地毯一样,到处都是绿色的小草,我们走在上面就像踩在绿色的地毯上。”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创编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幼儿自信表达的勇气。

(二)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教师而言,还是非常困难的,幼儿的认知处在“去自我为中心”的路上,大脑抑制能力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很难禁止一些行为。因此,真正能唤起幼儿规则意识还是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其亲身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情境中与同伴交流、与教师互动,来共同实现一定学习目标,这需要幼儿的参与,这里就有一定的协作,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规则中生成的。因此,不要小看一次小小的合唱、表演,这些都是规则内化的表现。

比如,在奥尔夫音乐律动《老狼老狼几点了》过程中,幼儿要学会从1开始数数,接着是2,3,4,5,6,7,8,9,10,11,12,或者也可以从1开始数到任何一个数,比如5,然后直接跳至12,数到12意味着天黑了,老狼开始抓小羊,被抓到的小羊就要停止参与游戏中。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幼儿要遵守数字的规则,按照顺序进行数数,而且是从小到大数数;其次是被吃掉的小羊不可以在队伍中,要离开小羊的队伍,站在队伍外面观察游戏,遵守淘汰的规则。

又如,在组织韵律活动《小精灵》时,要根据音乐节奏感受魔法棒指挥下进行动作的变化。当魔法棒指示幼儿变成鸭精灵的时候,所有的幼儿要表演鸭子的动作和声音,如果表演的是其他小动物则被魔法棒冻住,不可以再变化动作;如果魔法棒指示变出兔子精灵,那么幼儿就要变成小兔子蹦蹦跳跳。音乐律动结合小动物认知活动,让幼儿把声音、动作和小动物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提升幼儿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并遵守自然界动物之间差别的规则意识。

建立规则并要求幼儿遵守规则,不仅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音乐活动的审美秩序,而且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建构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责任感,形成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建立音乐活动中的规则,使幼儿明白这些行为规则对其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意义。

(三)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音乐活动是在集体、小组中进行的活动,需要的是角色扮演与协作。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幼儿园的课程如何进行推进由幼儿的兴趣和合作过程中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决定,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是观察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幼儿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观察模仿创造一些动作和语言,同时还需要进行合作完成音乐活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社会性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比如,小班音乐活动《拉个圈圈走走》,幼儿需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顺着一个方向行走或者唱一唱、跳一跳、跑一跑、蹲一蹲、圆圈变大变小等。可以结合韵律加入一些舞蹈动作,也可以更换小伙伴拉成大圆或者小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和同伴一起游戏互动的乐趣,更加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中去,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又如,在进行音乐游戏《狮王进行曲》活动时,狮子王角色表现出来的是雄壮威武的形象,而小动物们表现出来的形象是调皮可爱又对狮子王充满敬畏的样子,幼儿通过表演表现出不同小动物的形象,感受动物独有的特征,对不同动物的情感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再如,在进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游戏中,小娃娃和小熊要一起完成舞蹈动作,协调一致,这就需要幼儿去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小伙伴进行动作的配合、协调完成舞蹈。在音乐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

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之后,教师把音乐活动变成与幼儿一起玩耍的活动方式,幼儿的社会性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给音乐活动增加了新的特质和内涵。成功的音乐活动,只有教师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才能让幼儿在宽松自如、轻松愉快的艺术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让师幼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 音乐教学的对策

(一)将积极心理学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的情绪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一个积极、阳光、活泼可爱的音乐教师呈现在幼儿面前,他们的情绪会被感染,忽然间将他们带进音乐的殿堂,学生与教师没有了心理距离,很想与教师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彼此活动之间的快乐。同时,这时的幼儿也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学起来、跳起来。幼儿时期是对教师情绪非常敏感的时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所以我们能直观地呈现给他们的是微笑、掌声、大拇指竖起来等一些能带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即使你不高兴,也不能将情绪写在脸上,因为你面前是一个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的幼儿。那么,积极的情绪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呈现的呢?笔者认为爱幼儿是积极情绪的源泉,当你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宝贝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想抱抱他们,想与他们唱歌、跳舞等;其次,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都能将积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带进幼儿的身边。作为教师,无论你年龄大小,我们应该产生“共情”,与他们一起笑一起跳,你与他们一样,还是一个“孩子”,感知他们内心的跳动,这才是最好的氛围。

譬如,中班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活动开始的导入环节,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你们喜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喜爱呢?”教师用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和分享自己爱妈妈的情感和行为,用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引导幼儿对家人表达感情,增进亲子关系。在音乐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歌曲旋律,感受歌曲表达的含义。有的幼儿伸出双手做出拥抱的动作,有的幼儿则双手放在胸前做许愿的模样,有的幼儿则拉着同伴的手说悄悄话,还有的幼儿则抱一抱小伙伴。教师对幼儿表达和创造的行为方式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自信、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教师还可以自己创造优美的动作进行歌曲或者旋律的吟唱,给幼儿营造温馨、舒适、恬静的氛围。幼儿在这种氛围环境中,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作品中表达的含义和情境。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学生好“动”的现象,作为教师不能着急,更不能产生负面情绪,可以用变换节奏与活动方式的形式来调节幼儿的注意力,确保整个学习过程是欢快的、愉悦的,更不能用否定的口吻来约束他们,甚至用负强化的手段来控制他们。音乐学习是一个身心共同参与且合一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内化的过程,中间缺乏一种美的氛围与环境,很难达成美的教育。

(二)让游戏走进音乐教学,提升音乐学习的综合性

大部分的儿歌都是来自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尤其是在幼儿边做、边说、边动的过程中,音乐都带来了特定的内容与意义,让其在欢快的环境中尽情地释放,这就是幼儿的天性,需要尊重与呵护。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尊重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一定要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去发现、改造、创新一些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提升在音乐教学中的角色认知以及价值的体验感知。

比如,在音乐活动《跳舞毯》中,教师随意用自己创造的舞蹈动作进行表现歌曲的旋律,请幼儿大胆用语言和动作进行分享交流自己想到的动作。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引导其他幼儿进行思考,想出不一样的动作,相同的动作需要重新思考换一个。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中,积极举手参与并请幼儿进行动作的点评,教师进行改进。教师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使得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幼儿的能力不仅局限于分享交流展示,还可以进行整体和个别的评价,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综合性发展。

又如,《有趣的报纸》音乐教学活动,我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各种游戏,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将报纸铺在地上然后听教师的口令:“跑跑、跑跑跑”,幼儿围着活动室进行跑步锻炼,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幼儿的脚必须踩在报纸上,没有踩到报纸的被游戏淘汰变成观众。接着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将报纸揉成小球,根据音乐的律动进行扔报纸球的游戏,看谁扔到筐子里去,没有扔进去的被游戏淘汰。另外,还可以用报纸进行变变变,根据音乐的节奏让报纸变换造型,看谁做的造型独特有趣。

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式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多个领域相互互动,让音乐教学活动丰富多彩,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音乐节奏感知、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

(三)让评价贯穿音乐教学,提升音乐学习的成效

幼儿园的幼儿大部分都喜欢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喜欢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体验。作为幼儿教师要牢牢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将及时评价、有效评价、积极评价贯穿始终。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可以在活动之前将教师对幼儿的期待和评价的结果告诉他们,以期幼儿有积极的表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实施多元评价,看到个别幼儿很努力,很专注地练习,都可以用语言与肢体语言予以大声表扬,比如,可以表扬幼儿认真听讲、大胆表现自己、音乐感受力特别强、音乐节奏感很好,歌词记得非常清晰等,也可以采用拥抱、竖大拇指、给予肯定的眼神等方式给予幼儿不同的鼓励,对其在具体的学习中呈现的方面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其他幼儿听后向他学习,这就是评价的目的,以评促学。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将学习成果予以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这些方法的应用会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潜能。为了将学习成果及积极向上强化,可以对学习进步大、成绩突出的小组与个人用“星”“红花”“勋章”等方式进行表扬。

三、 结语

总之,音乐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感受能力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元素、加入游戏成分、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将音乐融入幼儿的各个领域教学中,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去提升幼儿音乐教育价值认知,践行新时代美育教育的精神,将幼儿放在音乐课堂中央,去体验、发现、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季媚,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郭磊.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J].学周刊,2019(13):139.

[4]王思童.论音乐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开展策略[J].科教汇,2019(12):25.

[5]李会宜.幼儿音乐教育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与教学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7:164.

[6]刘丽.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19(3):105.

[7]吴燕.生活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渗透与实施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20(5):59.

[8]马辉.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8(6):43-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