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蓝良娇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阅读习惯、语言知识基础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上述学习要素,并且在阅读的同时自主思考,才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阅读效率以及学科素养。文章以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基于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内涵和关系,结合案例,突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并从挖掘教育资源、育人目标和多元类型非连续性文本,探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3-0016-06

一、 引言

新课标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侧重于学生获取、整合、归纳总结、表达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故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出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认识语文学习价值,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探索精神,提供了条件和指导。但当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并未对非连续文本阅读有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足。基于这一问题,聚焦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及不足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采用单个或多个列表、图文等构成的阅读形式,与“以字词、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有所区别。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优势,不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能为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便于学生综合汇集各类信息,深入阅读和体会文本内涵提供指导。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局限: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整合意识薄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渗透非连续文本阅读的频次有限,对其投入时间和精力少,无论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还是设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计划、制订育人目标,都注重采用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融入,从而导致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局限,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和育人目标。但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蕴含极强的生活气息,涵盖旅游、影视、医药等各个领域,以说明书、票据等不同形式呈现,所以教师如果运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可以引入生活化图文信息,让学生从生活视角认识这一类教学方式,并将生活图文信息与课文信息结合,找到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然而教师认知不足,也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失去应用契机。

其次,学生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形式,导致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认识存在于浅层次理解层面,认识不到位,在实践应用中也是屈指可数,同时,学生长期习惯于采用连续性文本阅读方式,学生容易固化思维,形成思维定式,想要突破思维桎梏,调整难度大。

最后,缺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法。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连续性文本,很少突出非连续文本。即便部分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指导,采用的教学资源也来自课本,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延续传统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法进行,未能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采用相适应的教法。

三、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关系

连续性文本的内涵是小学语文第三及以上学段中“以段落组成的文章”,称为“连续性文本”,实际上,这些“由段落组成的文章”是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的文章。而非连续性文本与“以段落和句子组成”的“连续性文本”相对,依托数据表格、图文材料、调查报告、凭据单、产品说明书、地图、路标、广告等内容组合成的文本,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明晰性的特征。相较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对学生更为适合,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降低学习语文知识的难度。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宏大主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的课文,借助形象、直观的图文解字的方式,要比教师单一的语言讲解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身临其境感受语文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天都峰》《观潮》等写景类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借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式,注重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关系,呈现与不同课文内容契合的图片,展示场景,让学生结合图片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激发情感。

四、 针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采用的常规教学策略主要按照“三步走”教学法来实施。首先,引导学生熟悉一遍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大意;其次,精读课文,聚焦课文细节,着重阅读、体会和思考;最后,归纳总结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明确课文情感内涵。但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局限性,侧面反映了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存在忽视现象,不善于利用图文资料丰富阅读教学。

案例分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落花生》《桂花雨》为例,部分教师按照上述提及的常规“三步”教学法来设计教学,先导入教学主题,围绕课文主题,采用问题引领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按照“三步”教学法来实施:第一,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教师采用问题激发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文章大意是什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分为几个层次来展开?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大意和行文脉络有所掌握,从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精读、细读课文,按照课文写作层次逐层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继续采用问题引领方式,为学生创设探讨的机会,并设计问题点。如“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笨笨的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外,结合文中语句深入品读。如“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语句、语段,思考这句话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分析当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能够从哪些字词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第三,继续上一阶段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围绕课文主旨,以情感态度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情感。以《落花生》为例,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内涵和情感思想,思考自己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此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将来成为有价值之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深刻理解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从而拓宽课文学习边界,使学生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按照上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展开似乎没有不妥之处,每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能相互衔接。但问题是教师完全没有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图文信息。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落花生》文章中展示的插图,图文内容是在漆黑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凉亭中,桌子上摆放着花生,父亲在向孩子们讲述花生的来源,并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论花生等四个过程来阐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回想自己曾与家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花生时言欢意惬的场景,以此从插图中直观地凸显课文主题思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对连续性文本的辅助作用,通过课文插图来引领学生思考课文中心思想,使学生立足非连续性文本,结合图文中的环境来体会情感,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并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唤起每位学生对家乡的思念,感受与家人相处的点滴美好回忆。

五、 依托非连续性文本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从文本中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1. 挖掘教材资源

结合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编排情况来看,各个单元都有对应的导语,这是引导师生开展阅读教学的索引和提示。导语与阅读内容形成对应,并且这些内容也会以整篇或者段落、语句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任务需要,引导学生收集具有直观性的图片、图表、数据等非连续文本信息,当教师重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深入交流,在互动交流中,促使学生彼此交换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方法,从而锻炼学生阅读、信息整理等多方面能力。但同时教材目录也是重要的阅读文本,常常容易被忽视,其具有承载育人目标和学科信息的作用。因此,教师开展非连续性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借助目录信息,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比如,教师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抓住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善于利用教材目录信息,带着问题思考能够从目录中发现什么。经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多数学生都能发现目录中包含课题以及页码,也有少部分学生发现目录排列顺序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结构,涵盖知识基础识记部分、课文阅读部分、语文园地部分等,并且各单元还分别设计了课后综合训练、语言练习、写作训练等。当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和复习目录,并对照课文阅读等不同学习部分,深入思考,或者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组员之间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出新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教师还可以立足教材文本,提炼主题,并基于主题导向,收集同类型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关于写景类文章,如《观潮》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按照课文行文顺序,展示导览图,让学生根据导览图的指引,理清课文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内容思想,提高非连续文本阅读的应用性。

2. 融合其他学科图文资源开展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并非仅限于语文学科使用,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起到教学效果保障作用。比如,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都可以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来设计教学活动。因为这些学科教学内容都要运用到图形、图表、文字、图片等信息,教师可以适当引进和变化,使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但在使用中教师需要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点,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为指导,实现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效渗透和转化,以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以“自然”为核心的单元主题,明确定位教学目标,即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基础上,适当导入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如将自然科学中荒漠化、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北极冰川融合等知识引入语文课堂,并为学生收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如下: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实现良性发展?阅读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以及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后,产生哪些观点和想法?以问题激发方式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思考,深入学习。又如,教师可以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结合现代社会“低碳出行”理念、“绿色发展”政策等,引入《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图文广告,引领学生观察图画暗示信息。如图画中自行车的车轮、把手和坐垫等都是利用鲜花和藤条编织而成,画面只有红色和绿色,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图画中蕴含的主旨,即运用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人对大自然造成的污染,将保护自然环境践行于行动。

3. 引进现实生活图文信息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不仅体现在教材中,还广泛分布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教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图文信息,并与教材阅读内容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视野不仅局限于教材、围绕课堂教师的讲解,而是拓宽学习边界,将学习视野聚焦于生活,并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以此提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诸如生活中随处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包含药品说明书、安装图、景区导览图、服装商标、电影券、广告宣传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此外,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并结合教材中的游记类文章。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观潮》《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属于游记类范畴,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各旅游景区的图片,建构生活化教育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视角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生活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假期旅行中,如何读懂车票信息,车票中都包含哪些重要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视觉化呈现方式,让学生了解车票中涵盖车次、车厢号、座位号以及发车时间等信息,并且在假期旅行中,需要在出发前了解路程、预订好车票、住宿的地方,还要制订好旅游线路,查询旅游攻略。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教育边界,让学生知识视野从课内转向课外,提高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拉近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还能在非连续文本阅读中让学生立足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