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陈益球

摘要:基于“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小学语文教师用前瞻性思维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利用,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创新与改进,也对课下作业设计做到足够重视。教师站在学生成长角度,以“减负提质”为方向,对教学形式与内容大胆创新,同时让作业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人性化作业评价,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巩固,促进学生思维空间拓展,将作业设计与创新的应有作用全面发挥。基于此,文章分析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作业设计具体要求,提出“减负提质”背景下作业设计创新的策略,力求从不同角度实现语文作业质量提升,确保学生可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减负提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3-0022-05

在传统作业设计中,学生作业负担相对较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个性特点的释放,不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在“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走出固式作业设计模式,从不同角度入手对作业设计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与大胆实践,确保与学生成长及学习需求契合,同时也对“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双减”政策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作业设计具体要求,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实现学生潜在探索热情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旨在将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全面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适应社会环境的多种能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够突出,重复内容过多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往往是将多种作业形式进行全部组合,凸显出一定的随意性。部分教师未能在作业设计之前对教材内容深入与全面钻研,缺少对每位学生个性特点与真实能力的了解,从而导致作业设计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契合,同时也会出现过多重复内容,使得作业缺少层次性与有效性。语文作业内容与形式均未做到因人而异,学生面对背诵与抄写的作业会产生不同程度抵触情绪,不利于其探索兴趣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部分学生在机械式的背诵中忽略对文本内涵与情感的理解,虽能完成内容的背诵,但对重点部分并不了解。教师若要求学生背诵当中某一部分,学生将无法灵活应对,暴露出作业重点不够明确,同时也脱离教学实际目标,无效作业内容相对较多。

(二)学科联系不足,作业总量较大

在“双减”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对学生作业总量有一定要求。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完成作业设计,注意书面与表达等作业类型的及时调整。但部分小学教师之间未能有效沟通,各科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未能结合其他学科教师作业设计情况而作调整,缺少统筹管理。在没有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学生各科作业量相对减少,各科作业的总量未能有效减少,学生面对数量较多的作业无法主动完成,从而产生倦怠情绪,不利于其综合能力与潜在创新意识的全面发挥。

(三)缺少先进理念,评价方式单一

小学语文教师在“减负提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对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与人文知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具有高效性,能够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打造出高效化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提质”。但在作业设计环节,部分教师未能带着先进理念去优化传统作业设计方案,而是采用机械式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与此同时,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过多地重视激励式的评价,忽略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从有效层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多使用表扬式评价,反而会影响学生探究兴趣的持续激发,不利于其创新个性的释放与创新能力的强化,暴露出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不足的问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与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不相符合,未能做到古法新用,而是“炒冷饭”,教育理念呈现出滞后性,教学效果无法全面提升。

二、 “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具体要求

(一)视学科素养提升为根本

在“减负提质”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设计内容的改进可以将课堂教学整体有效性提升,同时凸显先进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形成涵盖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及具体目标,是阶段性的总结,对课堂知识作到有效补充。学生能够在新型作业方式下走入知识完善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以学科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主要方向,广开作业设计思路,依托实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获得语文素养水平有效提升。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具体设计要求,对学生记忆能力作好分析,掌握学生之间能力差异特点,通过作业内容的合理增减,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再禁锢其个性化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应注意设计要求的落实,减少以往的重复内容,使得书面作业量成功减少。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下去巩固所学知识,实现学习压力的有效减轻。

(二)以高质少量为设计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以“减负提质”为方向,保证作业高质少量,满足作业设计创新具体要求。那么,教师要确保作业设计具有指导性,完成高质少量作业的精心设计。首先,精讲精练,通过多层次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改变,使得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作业。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引入课堂,结合作业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作好讲练结合。其次,量身定做,结合课堂学习内容,保证知识与作业有效衔接,借助作业完成情况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通过分层、实践与探索等作业代替机械抄写与背诵等作业,释放学生创新意识。最后,整体协调,保证作业总量从根本上减少。教师应通过作业公示方式鼓励学生与家长进行监督,通过作业统筹协调机制的落实增强语文与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调整各科作业比例,明确作业细目表,不断调整作业总量。

(三)保证作业具有开放性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需要注意增强作业开放性,在创新中激发出学生潜能,使得学生可以走入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必须与实际结合,保证优化明显,避免过多限制学生发挥。学生能够在不受过多限制的作业中拓展思维,大胆通过口语表达或者写作等方式传递真实想法,开心与愉快地寻找获得新知识的新途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提质”。

三、 “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策略

(一)创新作业形式,凸显作业趣味性

在“减负提质”背景下,作业设计被赋予新的意义。作业设计的创新,能够从不同层面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成功激发。学生也可以在具有创新意味的作业中走入深度探索与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看到自身努力的收获,带着成就感去接触与学习新的知识,获得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全面创新,通过作业形式的改变让作业形式凸显出极强的趣味性,直接吸引小学生。学生面对趣味作业将集中注意力并投入大量精力,带着创新意识去完成趣味性作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作业形式创新。

第一,创新情境,增添情感元素。小学语文教师对现有作业类型深入分析,掌握常用两大类型,即作业本练习与思考题。在教学改革中,作业虽已具有一定生动性,但依旧无法与学生真实需要完美契合。因此,教师需要将情境融入作业,保证作业不仅生动,而且能够凸显出极强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学生在真实情境当中可以带着热情完成不同类型的语文作业,成为提升作业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意识到这是革命体裁文章,学生对革命人物形象的体会不够深入,不仅因为时代不同,也因为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情感认同上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尝试融入情境:“同学们,现在的生活如此美好。这都是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学生会回顾日常生活,感受没有战争的生活,萌生感激之情。此时,教师接着融入情境:“现在,我们为烈士们颁发一个奖项,你们会选择什么奖?”“在颁奖过程中,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会选择自身喜爱的烈士或者人物,融入真实情感撰写颁奖稿。此时,学生的思绪将穿越时空,走入革命年代,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革命烈士,感受他们的努力与牺牲,带着崇敬之情让颁奖稿具有真实情况,让听众声泪俱下。

第二,层级创新,融入趣味元素。个性化与趣味化教学成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要载体。在此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走出整齐划一的作业设计模式,融入创新意识,改变千“生”一律的形式。例如,教师在完成《七律·长征》内容的讲解之后,设计具有创新性与层次性的作业。对学困生,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方式完成课文背诵,尝试分享自身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对中等生,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前提下调动信息能力收集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并抄写下来,在课堂中分享。对优秀生,则是讲述长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录制小视频、制作PPT或者拍照记录,也可以绘制成小报展示给学生。

在形式丰富的作业中,教师让学生走入作业情境,学生可以自行发挥并运用自身能力选择完成形式新颖的作业。每个层次学生探索知识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尊重,稳坐学习主体位置,成功实现“减负”与“提质”。

(二)创新作业内容,彰显作业多元性

学生对不同事物均有一定的好奇心,同时也好玩和好动。传统作业设计与学生身心特点不相契合,必须创新作业内容,使得学生的天性得到不断释放。学生能够在多元内容的作业中投入一定精力,大胆进行创新,在作业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设计具有思辨特点的作业,通过思维空间拓展与思维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思辨作业中,学生思维能力可以从不同层面得到强化,学生借助智慧性思维活动,从多角度入手,依托认识、对比、分析、整合、实践等多个环节获得新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有效融合,能够灵活与准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学习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推动“提质”目标的快速实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思维特征让作业具有思辨性。例如,教师从单元整合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完成《北京的春节》《藏戏》等文章的阅读。学生在对比中主动思考,从不同层面去看待文本内容,主动分清内容当中的主次部分,掌握主要部分的写作意图与写作手法。教师设计填表格式的作业,分为三个栏目:一是课文名称,二是找共性,三是找不同。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方式中完成。学生能够回归阅读,从文本中寻找内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不同,也发现表达上均是详略结合,表达方式具有一致性。学生还主动对表格内容进行扩充,做到异中求同,也可以同中求异,走入深度思考状态,有利于其思维深度的持续发展。学生在具有思辨性与新颖性的作业中深入阅读,有足够时间静心思考,获得能力提升,实现“减负提质”。

其次,教师意识到学生获取知识时会调动自身认知并通过真实感悟去理解。因此,教师以“减负提质”为方向,设计体验性作业,引导学生在不同体验当中领悟新知识。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凸显出的身心特点,增强学生在作业中的体验感。例如,在学习完《观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想象对文本画面进行初步把握。在作业设计时,融入想象元素,帮助学生将文学、现实成功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激情,被折服。教师要求学生在父母帮助下寻找海宁潮视频,也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入旅游景区观看真实的潮水,将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学生无论是在视频中,还是景区中均可以感受到潮水奔涌的感觉,从而对文本当中的词句有新的理解,做到“提质”与“减负”。

最后,让创新作业设计思路在实践作业中体现,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带来有力推动。教师结合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以“减负提质”为方向设计实践性作业,不限制作业时间,鼓励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通过连续性的作业让学习范围扩大。学生在课内获得的知识可以在课外灵活使用,走出书本内容,走入真实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运用价值,依托自身语文能力完成作业,实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