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剖析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的两种方法
作者: 张晓宇
摘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力学实验中的一个基础实验,既能应用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也在验证动量守恒、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中有应用。因此全国各地的高考中均涉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关键词:新高考;实验能力;打点计时器;光电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3-0135-04
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生通过学科不断学习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物理实验中是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呢?文章从物理教材以及高考题目中选择两个例题进行剖析,以求解决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类高考重点实验问题,不会解题方法的困境。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通常需测量两个重要物理量,一个是速度,另一个是加速度。通常对这两个测量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量,另一种是利用光电门进行测量,下面就这两种方法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全面剖析。
一、 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装置及注意点
(1)无须平衡摩擦。
(2)无需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3)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
(4)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距打点计时器近的位置。
(5)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6)在小车到达长木板前应让小车立即停止,避免小车与滑轮发生碰撞。
(7)小车的加速度应该适当大点,用来减小长度测量出现的误差。
(二)数据处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标准:若x2-x1=x3-x2=…=x6-x5=常量,则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要求x1、x2、x3、x4、x5、x6成等差数列。
(2)瞬时速度的计算: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2=x1+x22T,速度方向:由2指向1。
(3)计算加速度:逐差法:a=(x4+x5+x6)-(x1+x2+x3)9T2,该计算方法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以减小偶然误差。
(4)纸带推论:xn-xm=(n-m)aT2。
(三)误差分析
若交流电频率变大(但仍用50Hz算),则速度测量值v测=x1+x22T=x1+x22f,故v测偏小,加速度测量值a测=(x4+x5+x6)-(x1+x2+x3)9T2=(x4+x5+x6)-(x1+x2+x3)9f2,故a测偏小。
【例1】颖菲同学用如下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接(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当电压频率是50Hz时,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每打一个点隔秒。
(2)根据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从纸带上可以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 纸带位移B. 纸带平均速度
C. 纸带时间间隔D. 纸带瞬时速度
(3)下面关于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情况,正确的是。
A. 在测量物体速度时,物体先运动,然后再接通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B. 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2V以下的直流电源
C. 打在纸带上的点越密集,表明运动的物体越快
D. 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高,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时间间隔就越小
(4)实验刚开始,应把打点计时器放在小车附近,先再(“打开电源”或者“放开小车”)。
(5)颖菲同学将小车的运动情况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记录下来,已知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T=0.02s。在纸带上选取A,B,C,D,E 5个计数点,其中取每五个点为一个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测得相邻计数点间的长度。用纸带上所给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B点的瞬时速度vB=m/s,方向为(选填“由A指向C”或“由C指向A”)以及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2位)。
(6)颖菲同学改变悬挂在绳上的钩码个数,得到如图丙和丁所示的2条纸带,对每条纸带,每5个点作为1个计数点,用剪刀剪断相邻计数点间的纸带,在坐标纸上把这些剪断的纸条固定好,把纸条上端中心位置连起来,由图可知,丙图中的加速度丁图中的加速度(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7)如果当时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Hz,而计算时仍按f=50Hz处理,那么速度的测量值将(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解析:(1)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为交流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
(2)电磁打点计时器在随物体一起运动的纸带上每隔0.02s打下一个点,点的间隔就反映了物体的位置变化情况,所用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位移;通过数点的多少可以得到运动的时间间隔。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不能直接得到,故选AB。
(3)A. 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点稳定后,再让物体运动,A错误。
B.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低压交流电,B错误。
C. 打在纸带上的点越密集,说明物体在相同t内的位移越小,物体应运动得慢,C错误。
D. 由周期和频率之间互为倒数可知,电源频率高,周期小,纸带上的点时间间隔就越小,D正确。
(4)实验开始时,把打点计时器挨着小车,应将电源先打开再把小车放开。
(5)因为每5个点为1个计数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5T=0.1s,任意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其平均速度,算出B点的速度为:vB=xAC2×(5T)=0.138m/s,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定值,即为:Δx=a(5T)2,解得:a=xCE-xAC4×(5T)2=1.26m/s2。
(6)如图将纸带上端中心连起来,得到的倾斜直线,图像表示纸带的v—t图,加速度由图像斜率来表示,所以丙图中的a丙小于丁图中的a丁。
(7)如果当时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1Hz,f>50Hz,那么实际打点周期偏小,根据运动学公式a=ΔxT2=Δxf2,真实的加速度值将大于测量值,所以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加速度的真实值相比会偏小。
点评:本题从实验原理、仪器选择、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同时在数据处理上还对该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即将纸带剪断后用相同的坐标纸粘贴,然后纸带上端中心连起来,形象地得到了v—t图像,从而可知其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
二、 利用光电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工作原理
光电门工作原理当光源发射的激光被传感器接收到时计时器不工作,有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挡住激光时计时器开始工作,当遮光片离开后激光再次被传感器接收到,计时器就停止计时,这样计时器就记录了遮光片的挡光时间Δt。
(二)两种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方法
1. 测量遮光时间Δt
瞬时速度:v=dΔt,d为遮光片的宽度,遮光时间Δt越小,速度测量越精确;
加速度:a=v22-v212x=dΔt22-dΔt122x,x为两光电门间距。
2. 测量两次经过光电门的时间间隔t
x=v0t+12at2,得xt=v0+12at,作出xt-t图像,故当t→0时,瞬时速度v0为xt-t图像纵轴截距,斜率为12a。
【例2】某中学物理小组用光电门测定重力加速度,他们讨论出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小组一利用图甲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固定底座、小钢珠释放器(可使小钢珠无初速释放)、网兜、小钢珠、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实验过程中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用光电计时器记录小钢珠从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
(1)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小钢珠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t、h、v、g四个物理量之间关系为h=;
(2)记录多组数据h、t,由实验数据作出ht-t图像,根据图乙图像(横、纵轴截距为t0、a),利用图线可算出小钢珠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3)考虑小铁球直径对实验的作用,由ht-t图像测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选填“无影响”“偏大”或“偏小”)。
方案二:小组二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直径为D的小球静止下落过程中,先后通过光电门A、B,用小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小球球心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光电门测出小球通过A、B的时间分别为tA、tB。测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h,则:
(1)小球通过光电门A时的瞬时vA,小球通过光电门A、B间的为。
(2)当地的重力g为。
(3)小球通过光电门A的A(选填“>”或“<”)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A点的vA。
(4)仅考虑小铁球直径对实验的影响,g的测量值(选填“偏大”“偏小”“无影响”);仅考虑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g的测量值(选填“无影响”“偏大”“偏小”),该误差属于(“系统误差”或“偶然误差”)。
解析:方案一:(1)由逆向思维法,h=vt-12gt2;
(2)由(1)可得:ht=v-12gt,故纵轴截距v=a;斜率12g=at0,得g=2at0;
(3)由表达式ht=v-12gt可知,斜率与小球直径无关。
方案二:(1)小球通过光电门A点时vA=DtA,通过光电门B点时vB=DtB,小球通过光电门A、B间=vA+vB2=12DtA+DtB;
(2)2gh=v2B-v2A计算可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v2B-v2A2h=DtB2-DtA22h;
(3)由于钢球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小于中间位置的速度,故有小于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A的瞬时速度;
(4)作出小球作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A、B间距h指小球经A开始计时,到经B结束计时的位移,而vA、vB对应的真实间距为C、D间距。
重力加速度测量值g测=v2B-v2A2h,而其对应的真实值g真=v2B-v2A2h真。由几何知识可知,h真=h-S1+S2=h-(S1-S2)。S1=vAtA2-g2tA22,S2=vBtB2-g2tB22。故S1-S2=vAtA2-g2tA22-vBtB2-g2tB22=vAtA-vBtB2-g2t2A-t2B2。
又有:D=vAtA=vBtB,∴S1-S2=-g4(t2A-t2B),而tA>tB,∴S1-S2<0,从而可得h真>h,故有g测>g真。
点评:两种方案均结合自由落体运动情境采用光电门测量重力加速度,该实验方案较为新颖,符合新高考对情境化理念的要求。方案二计算钢球速度时,需要考虑钢球自身直径对速度测量的影响,结合v—t图像可分析出:重力加速度测量产生误差的原因是计算初、末速度与实际位移不对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相较于传统的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的实验方法,借助光电门测量使得实验操作更加简洁,结果更为精确。光电门测量加速度的方案,符合新高考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借助图像进行误差分析考查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及科学思维。
三、 结语
以上两个示例通过多维度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该实验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全面复习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教材实验方案采用打点计时器和创新方案采用光电门测量速度,进而测量加速度。复习过程既全面,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对理解,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唐黎明.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物理第一册:必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吕俊君.通过“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物理教师,2020(12):90-94.
作者简介:张晓宇(1984~),男,汉族,黑龙江北安人,柳州铁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