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蔡雪凡

摘要: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困境是功利性太强,直接对接高考考点讲诗歌理论知识和答题技巧,背离了培养学生古诗词素养的初衷,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文章尝试探讨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并在教学策略上从设疑激趣、诵读吟咏、兴发感动等方面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关键词:教学困境;设疑激趣;诵读吟咏;兴发感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6-0027-05

古典诗词是积淀于中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但是在现实中,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却面临尴尬的境地,老师费力讲授,学生却始终不得要领,难以登堂入室。古典诗词变成了高考试卷上一道枯燥的题目,着实令人遗憾。作为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教学策略层面进行摸索实践。

一、 新时代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其中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指向了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士人代代相传的使命感。无论是“天下万物、苍生为一”的自然观,还是“舍生取义、孝悌仁义”的道德观,抑或“恬淡合乐、融通坚韧”的生命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都在古典诗词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铸就了中华民族绵长深厚、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8中提到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来“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高中生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他们深切感受千年之前的那一股爱国热忱,从而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在认同中传承、在实践中坚定信心,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二)古诗词教学可以践行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习主席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下我们的高中教育恰恰在美育这一块上是有欠缺的。近几年的高考也已经特别重视美育,注重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全方位考查。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熏陶,古诗词可谓是不二之选。古诗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有着穿透时空的感染力。古诗词中的意象、手法、情感、语言都富于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熏陶和渗透。

二、 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从教师层面看

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总体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全程“满堂灌”,学生甚至都还没看懂诗歌字面意思,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讲授艺术技巧、思想情感,整个教学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没有依托。

(二)从学生层面看

以高三的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为例,整个复习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进行复习,古诗鉴赏一轮复习后看似满满的收获:从古诗词的题材类别到情感特点,从艺术手法到鉴赏术语,从常见题型到答题步骤,可谓是事无巨细,都背诵得面面俱到、滚瓜烂熟……

可是学生却仍然困惑:“我常常看不懂诗句的内容是什么;我不理解诗句内容之中作者表达的情志是什么……”

总结一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困境有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讲授多,解读示范少;

练习方面,题量多,思维训练少;

技巧方面,套路多,思考感悟少。

总之就是妄图以“共性”代替具体诗歌的“个性”。

这三个方面的困境严重背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使古诗词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和复习中性价比极低的一道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不禁让人思考:在高一、高二的教学阶段,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首诗?

三、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关于兴趣:设疑激趣,引导入门

诗歌其实是非常有趣的、鲜活的。那么多精彩的灵魂,把他们内心最深层的信仰、最博大的情怀,保留在诗词里面。我们绝不能错过祖先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真正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呢?

可以找一些相对浅显有趣的诗歌作为入门,让学生消除对古典诗词的陌生感和抗拒感。比如先隐去诗歌题目,展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学生很容易从诗中读出一个新婚女子将要拜见公婆的忐忑,然后再打出标题,原来是要表达诗人即将应考的畏惧心理,顿时就觉得颇有趣味。而张籍《酬朱庆馀》则巧妙地以越女“菱歌敌万金”来肯定朱庆馀的才华,让他安心。这种有趣的酬唱应和之作,容易共情,迅速拉近了和诗歌的距离。

之后再水到渠成地由张籍引出他的另一首诗《节妇吟》,也比较自然。这首诗内容简单,语言富有深情,内涵意蕴丰富。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诗,实际上是一首表明心志的诗。根据题目,学生很容易读懂字面意思,教师再结合时代背景讲解深层意思,学生就能感受到诗词在那个时代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对古代诗歌有了兴趣。

也可以从意象导入,“古典诗人对石头、钟声、森林、细雨、柴门、古船、灯烛等意象,情有独钟,吟咏不辍”,沿着一个个古典意象,可以走进古诗词的象征世界,探索诗人心灵世界。如上杜甫的《登高》,可以提问学生最喜爱哪一联,学生普遍回答第二联。由第二联的“落木”一词,提问“落木”的意思,学生回答是落叶,那么为什么使用有可能造成误会的“落木”而不直接用“落叶”呢?由此引出对落木意象的解析,可以参考林庚老师的《说“木叶”》,让学生感受一个简单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微黄、干燥、多风、疏朗的晴天”等,让学生感受意象的生成和多重意蕴,从而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凡此种种,都是具体教学实践中的灵机一动,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道。

正所谓“教无定法”,每位老师都有独属自己的学识积淀和生命体验,可以从自己感受最深的点切入,吸引兴趣,引导入门。

(二)关于诵读:因声求气,诵读吟咏

我们的问题:讲解太多,感受太少。

蒋勋说过,“我会用两种方法来对待自己最喜欢的诗,一种方法是有时候与朋友一起喝了酒,然后朗诵出来,还有个方法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用毛笔抄写——抄写是另外一个进入诗的方法。”足见诵读的重要性。

1. 诵读——让此景此情借口而出

(1)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形式、固定的句式,讲究押韵与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朗朗上口,这种音乐美适合学生在诵读中感知。

(2)诗人用最凝练的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富于形象感和跳跃性。这种画面美适合学生通过诵读,在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同时进行加工,补充空白,使诗中的景、事、物变得真切清晰完整。

2. 诵读指导——品读感悟、嗟叹咏歌

我们所见的诗歌教学中的读,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更多的是走过场。我们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至于怎样才能有感情朗读,怎样才能通过音长、音高、音调、音速、语气等方面的调整、通过平仄、顿挫的变化读出诗的韵味方面却缺乏指导。

古诗词诵读,有默读、自读、听读、品读、赏读等多种形式,读中解、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要多重指导,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诵读对学习诗歌的特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习惯,逐步形成诵读的能力。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嗟叹、咏歌和手舞足蹈都是吟诵的外在表现。

笔者不禁想起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记述了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所做的一次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任公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特别是他对古诗《箜篌引》的朗诵,把仅仅十六字的诗,诠释得活灵活现,从背景到情节到人物到情感,让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极致哀伤。以至于梁实秋回忆多年以后在茅津渡候船渡河时,看到黄沙弥漫的苍茫景象,顿时忆起梁启超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足见古诗词朗诵恒长绵久的艺术感染力。

咏歌的力量也不可小觑。近年来掀起了一股文学音乐之风,比如央视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把古典诗词与音乐融合,进行创造性改编,诞生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比如凤凰传奇唱的《将进酒》、尚雯婕唱的《木兰诗》等,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把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咏唱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股文学音乐之风,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让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还有曾经的直接给诗词谱曲的经典曲目,比如《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曲调婉转悠扬,曲词诗意浪漫,又比如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虞美人》等,都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引入,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熏陶。

3. 诵读指导范例

李白的经典名篇《将进酒》很适合作为指导诵读的范本,这首诗感情大起大落、汹涌澎湃。

全诗长短句式自由变化,声韵流转自然,情感跌宕起伏。作者时而悲叹时光易逝,时而纵情豪饮欢歌,时而激愤怀才不遇,这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切体会。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活动来引导学生把握悲→欢→愤→狂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李白怀才不遇又渴望入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三)关于情感:兴发感动,融入体验

如何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有两种比较权威的理论,一是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二是孙绍振的“还原分析法”。下面重点以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来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情境来体悟诗歌的情感。

“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够得相同之感受,是谓之诗。故诗之最重要的质素,即其兴发感动之作用。”

叶嘉莹认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如何养成体认和衡量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是赏鉴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要基础。

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引起内心的兴发感动呢?

那就是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启“生命化”诗歌教学,即在古诗词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代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解读古诗词,去感受生命情怀、体悟生命哲理。《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一书中,叶嘉莹老师认为:“真正值得一读的好诗词,都是从生命里出来,是一个真诚且深刻的生命在面对人生各种情境时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在读诗时要设身处地,自我代入,去感受诗词中的生命思考。

《蒋勋说唐诗》中提到“诗歌只是在你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经验。”阅读者积淀在心中的审美经验和人生体验,兴发了感动,理解了诗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触发学生审美经验和人生体验的那个“开关”,从而兴发感动,理解诗意。

1. 调动印象

鉴赏者的体验感受、知识储备、文化积淀等是走进诗歌的重要“印象”,成为鉴赏古诗词的审美经验。

如教《归园田居》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体验感悟的兴趣。笔者提供了一组关于“归”“田园”的诗句,帮助学生唤醒“印象”: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王勃)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李商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