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应用情境教学法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作者: 方燕和

“双减”背景下应用情境教学法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初中语文课堂正在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建构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则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要立足“双减”政策的落实,探索情境教学法的科学应用。文章阐述了“双减”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并从赏情境、画情境、议情境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双减”;情境教学法;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6-0032-05

“双减”政策是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正式登上教育舞台的开端。“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需要在深度领会“双减”本质的基础上探索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课堂内容通过创设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能够顺应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通过建立鲜活的立体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赏情境、画情境、议情境,以此发挥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 “双减”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意义

(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兴趣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权威式授课法,树立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理念。情境教学的应用目的是以活化处理语文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展开互动,促使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索中。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知识的探索者。情境教学法是疏通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隔阂的新教法。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优化学习方案,建构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减”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基础环节。情境教学法便是一种从学生兴趣出发,激活课堂氛围的新教法。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核心是借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熟悉的生活、生动的语言等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情境教学法中教师会结合课堂内容,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然后创建适合的课堂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理论知识,而是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课堂产生探索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内在动力。

(三)建构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知识大多是在教师专业的讲解中得以呈现的。学生在课堂上需要通过被动倾听来机械地学习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课堂是较为死板的理论知识传播平台,课堂缺乏人文气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则是对生硬的语文课堂进行了灵活性、人文化及立体化的处理。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化元素,教师将语文理论置于鲜活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借助情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温度。这样学生就能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特点。这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建构人文性立体化的课堂模式,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通过“赏情境”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赏情境意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体验中感受到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意境及表达的深意。初中语文课文描述了更多复杂的自然人文现象,集聚了形形色色的词汇语句。初中语文更具抽象性与理论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来深刻感悟文本,更难通过课文中的语文描述来赏析蕴含的情境。因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降低。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能够建构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学习为例,本堂课程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美的措辞将对春天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春》是学生在步入初中阶段后学习的第一课。这时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加深学生对文字内容及相应情境的体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寻找春天的印记。通过细心地观察,学生可以看到树枝上刚刚长出的鲜绿明艳的叶子、天空中成群飞翔快乐鸣叫的小鸟、草地上缓慢爬行四处张望的昆虫,并感受到芳香四溢的桃花香以及温柔拂过脸庞的和煦春风。学生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中能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欣赏感悟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赏情境对《春》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实物情境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赏情境不仅是对情境的直观体验,更是对情境内涵的深度理解与体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度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体系形成认知,然后再对其进行头脑加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才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实物情境能够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对实物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达到赏情境、深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借助实物情境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的学习为例,这篇课文既是一首现代诗又是一首歌词。课文以慷慨激昂的词语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品格,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与爱国之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理解黄河蕴含的文化,体会黄河的精神内涵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很多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并不全面,再加上很多学生没有实地欣赏黄河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基于这个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在对黄河的实物欣赏中触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黄河的情境欣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让学生感悟黄河奔流过程中展现的磅礴气势,深刻地体会黄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通过对黄河实物的观察,学生能够被黄河的源远流长及恢宏的奔流气势所震撼,从而深刻理解课文中对黄河的描述与歌颂,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课堂重点与难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创设语言情境拓展学生语文思维

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赏情境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来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引导性,通过创设语言环境来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这堂课程中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围绕思维导图来拓展思维,生动地欣赏中国的名著故事情境。在学生的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展现如下思维导图(图1),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多角度思考这篇名著。结合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同学们,《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笔下的杰作。它曾多次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这张思维导图从多个角度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进行了概述,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部作品的呢?”借助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导图展示的多元化角度来对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考。如有的学生从作者老舍先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出发,认为《骆驼祥子》是其作品中的巅峰之作。有的学生从祥子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出发认为这部作品刻画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有的学生从每个人物的性格两面性出发,解读了作品的真实性。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点评与交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实现了思维的拓展,促进了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 通过“画情境”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美术情境带领学生感悟细节

感悟课堂细节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带领学生感悟课堂细节,于点滴细节积累中建构扎实的语文基础,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情境教学法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创造中感悟细节之美,体会语文细节的微妙。语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美。这与美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文与美术的融合能够由内而外全面呈现表述对象的美。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美术情境,借助美术的直观形象特点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语文中的细节。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的学习为例,这篇课文中作者将对白杨树品格的赞美融合到了对白杨树外形细节的描写中。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细细品读文中白杨树的细节描写是学生掌握本堂课程精髓的关键节点。教师可以创设美术情境,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需要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具体的观察,通过绘画发现白杨树的各个细节,从而深刻感悟作者笔下白杨树的细节,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绘画时学生通过绘制白杨树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笔直挺拔,通过了解其生长环境感受白杨树的坚毅及强大的生命力,通过绘画白杨树的树叶感受叶子的平展光滑。这些细节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坚强及上进的生命力。创设美术情境,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画情境中加深对语文细节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创设开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想象

“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侧重的教学任务。通过组织学生“画”情境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创造无限的想象,运用语言描绘丰富的想象,以此实现运用想象“画”情境。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的学习为例,文章主要讲述了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的经历。文中详细陈述了航天员杨利伟乘坐飞船的亲身体验,飞行期间所见的太空奇观及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危险与痛苦。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外太空的环境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从而产生无限的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未来世界进行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让学生理解当前我们所常见的科学技术在很久以前都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想象。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堂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的世界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开放性的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描绘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学生想象着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亲历杨利伟的经历,进入太空旅行。我们未来可以去其他太空进行短暂的居住。太空飞船也将会成为人类比较常见的交通工具等。通过创设开放的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想象,让学生在“画”情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推进高效课堂的建构。

(三)创设表演情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建构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要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逐渐提升。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生对特定的内容进行表演。创设表演情境,教师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表演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的学习为例,这一课收录了《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经典的文言文。为了借助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表达对这两篇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表演舞台,然后以莲花、古屋等画面做背景创设一个氛围浓厚的表演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篇文言文进行表演。学生可以选择古筝曲或者琵琶曲作为背景朗诵其中一篇文言文。学生还可以身着传统服饰,一边表演书法、绘画等传统才艺,一边诵读文言文。擅长茶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茶艺来还原文言文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配以文言文诵读。在文言文的表演中,学生能够“画”出与课堂相关的情境。在表演情境中,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表演的创设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进而使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