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训练中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探究
作者: 鲍协满摘要: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生安全意识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发展。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具有天真烂漫、活力十足等天性。体育训练是初中生经常进行的身体活动,必然发生身体接触,如此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这种活泼的天性又加上安全意识缺乏,初中生认知体育活动的危险意识比较欠缺,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同时,学校对初中生的体育训练活动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以至于初中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体育训练活动安全需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加强学校对体育训练活动的管理,进一步增强初中生体育训练活动中的安全意识,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训练;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6-0122-05
一、 初中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体育训练活动的展开,以身体活动为主。这也是体育训练容易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上海市中学生意外伤害研究分析表明,体育训练是各类意外伤害发生概率最高的,达到 38.9%。体育训练中诱发意外伤害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有学生基本技能不标准、服装不合理、运动前的热身不够、场地不够宽敞、器材过于老旧、具体项目的强度过大、安全意识匮乏、推搡打闹引起意外伤害等。
如果学校的场地与班级人数不成正比,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扰。同时,由于体育器材有限,容易发生学生争抢现象,这就极易导致学生矛盾的发生。在全年段或全校运动中,由于参赛人员较多,对抗性较强,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很可能从身体接触发展到吵架、打架,甚至打群架。初中生天生自控能力总体较差,打起架来不管不顾,天不怕地不怕,这也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碰撞,也有可能使学生之间发生矛盾。
现今社会中,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溺爱,常常会在孩子书包中放一些零食,学生在体育训练时偷偷吃零食,没有及时饮水,也比较容易导致气管堵塞、食管异物伤害等事故,危害学生的健康。体育训练时,也容易发生一些突发状况,其中疾病是一大问题。学生体质千差万别,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学生曾有慢性病史的,极易在不适当的运动中引发病症。有的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会出现血糖低、昏厥、意识不清醒等状况,这也会对学生健康构成威胁。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还有很多,有的学校距离街道较近,在体育训练期间学生可能会趁机偷跑出去,引发安全事故。在最近的案例中,曾有陌生人闯入学校,无故对学生进行伤害,成为校园安全的隐患。
其中些许家长不太支持学生在体育训练方面下功夫,害怕学生受伤是其直接的原因。在体育训练中也不乏存在一些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当然事故的发生概率也会高一点,受伤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即便受伤较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感。更何况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多,家长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哪怕孩子本身只受一点点伤,但是有的家长就小题大做,比学生还要紧张。这样看来虽然是一种爱的表露,可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是不利的。而且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有的家长甚至大呼小叫,直接把孩子接回家疗养,这样不仅耽误孩子正常的功课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在训练中受伤害导致了许多家长不太赞同学生投入体育训练当中,成为体育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加强体育训练的安全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资金的大量投入,有限的资金来源与较多的投入方面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投入学校体育训练设备采购和维护的资金非常有限。
通过有效的调查,我们得知将近一半的学生觉得学校的器材跟不上他们训练的脚步,场地不足等因素也影响着他们在体育课上的锻炼。从平时的场景来看,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一到,同学们就欢呼雀跃着跑向操场,很明显能看出他们欢快的心情,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抢占训练场地的心理。这样看来,加大学校操场的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训练的环境得以较大程度的改善,比如用塑胶场代替水泥球场。
随着天气的渐冷,一部分学生害怕室外的寒冷,就选择了不出教室,如此便耽误了体育训练的进度。也有耐寒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出一身汗,在风吹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风寒感冒等症状。总而言之,在天气不作美的情况下,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都会在训练时受到影响,存在不稳定的安全因素。所以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室内训练场地的建设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让训练环境得以改善,还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二、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学校在进行中学生安全教育时,应该树立科学的安全教育理念。生命属于宇宙创造出的奇迹,在这世界当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生命了。首先,由于生命教育出现,因此生命至上的教育理论也慢慢被相关学者提出。生命价值的前提就是生命的存在。中学生是作为一个生命体而存在的,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就要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安全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属于一个长时间的教育过程。短时间的安全教育,不能保障中学生养成较好的安全习惯,从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应该做好打安全教育持久战的准备,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首先,教师的安全教育知识要掌握到位,特别是体育老师,因为他们直接领导着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各种活动,扮演着组织、管理、监督的角色。体育老师要主动参加安全教育的培训,自觉学习安全教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事故的预见性,预防事故的发生。
其次,学生的安全教育也要加强。中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学校必须加大对其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让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在危险发生时能够及时躲避,并且学会自救。安全教育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在采取相关的教育时要有针对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利用体育训练,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形式给学生灌输安全知识。
再次,也要与家长沟通协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着装,在学校不吃零食等,从细小方面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根据社会上的经验及督促,学生家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在教育安全知识上多多参与。如此一来,由家长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校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在危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快速地处理;同时,成立执行力强的安全组织结构,借鉴其他学校安全教育的成功案例来践行学生体育训练安全教育。
最后,学校对学生长期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使学生正确分辨事故的危险性。但有时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无法预料的,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学会一定程度上的自救技能,如此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安全事故,在危险发生以后能够及时处置,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在教授初中生安全技能时,主要包括自救能力、简单伤势的处理能力、互救能力等简单救护技能。在自身受伤时,能够及时止血,正确处理伤口等。在安全技能教授的过程中,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培训,也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模仿突发事故的发生,或者在体育课上用体操、田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技能,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除了常设的体育课,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全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知道在平时的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了解哪些活动不适合自己,哪些活动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哪些活动不能够单独进行,并且学会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还有如何处理事故以后的情况,这样才能让初中生更好地规避事故的发生,真正地做好预防安全工作。
三、 科学设置活动内容,确保项目的安全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体育训练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开展多种样式的体育训练活动,对体育训练加强制度化、有序化的管理,使学生能养成主动、积极、自觉的训练习惯,掌握训练的技巧。据分析,相互推打、追逐碰撞是事故中对学生造成伤害最大的两种情况,占据了事故案例的90%左右。只要杜绝追逐打闹,基本就能防止校园伤害事故。从平时体育训练活动中得知,学生的课间活动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学校的管理人员经常在伤害事故发生后才出现,但是那时已经为时已晚。从学校管理方面来分析,在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管上存在漏洞。这就反映了学校在课间活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不够完善,学校和老师对这方面的监管不够。为了增强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管,学校一般把这一责任强加给班主任,如此就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学校应合理分配资源,实行轮流管理的方法。
在体育训练活动的设置上,学校应将活动的安全性放在首位,那些对抗性比较强、危险性比较大的运动应尽量避免。而那种最常见也最受初中生欢迎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在学校的合理安排下进行训练。除此之外,在时间和程度上也要注意,体育训练活动的强度过大也会导致学生的体力、注意力下降,上课效率难免会受到影响。活动强度过大自然会让初中生出一身的汗,发病或者感冒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适当地设置体育训练活动成为一门学问,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活动的时效性、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强度、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场地的因素、学生的体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参与度等,也可以让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老师和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身心,有了老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会提高,学生体育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让学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够放松身心,进而更有效率地投入学习中。
四、 合理布置场地,确保器材设施安全
体育训练的安全开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器材的设施和场地的合理布置,安全隐患也隐含在了其中。不平整的场地,坚硬容易滑倒的水泥地面,都是引发学生容易跌倒的不安全因素,这些损伤其实都是可控性的;防护栏在跌倒损伤方面起到了规避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设置;场地布局的不合理性同样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尤其学校在规划场地时并未按原预定实施,占用安全场所,最终引发了学生训练过程中不必要的伤害;还有最显而易见的是老旧的器材,在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导致老化、易坏,在学生使用时导致意外伤害,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根据事实出发,学校在操场用地应当注意事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性,器材设施要定期维护更新;及时清理场地的硬物、异物;提醒学生及时擦干鞋底的积水,避免滑倒;定时检查维修破损的窗户、围栏;值班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有问题及时解决,提前预防,避免安全事故。
在体育训练开展的同时,体育设施的充足性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因此学校在体育训练设施方面要加大投入,首当其冲的是一些硬件设施,像训练设施、训练场地等,在改善训练的环境后,相应地也要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在政府方面也应配合资金投入工作,尽全力加大扶持体育训练优化的力度,保障体育训练活动顺利进行。
五、 合理组织管理
研究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提出相应的安全意识的对策。基于学校的角度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完善安全教育体系以及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课程,从而全面增强学生体育训练安全意识。基于安全意识的内涵而言,各个学校应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教育形式,贯彻落实常规管理,进而建立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制订培养初中生安全意识的原则、自下而上制度,从而制订相关培养方法以及措施。在体育训练中,增强初中生安全方面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教育课是掌握安全技能的重要途径。当然安全教育课程并未真正地纳入课程必修行列中,在设置时较为敷衍、随意,教材也并未足够系统化,教师的安全培训显得尤为不专业。
体育训练中,学校和老师直接影响到了训练的效果,同时也保障了训练的安全性。在体育训练的活动管理中,首先,应建立由班主任、体育老师和学校领导三方共同组成的管理组织,三方互相分工,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各司其职,体育老师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指导,以及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维护等;班主任负责执行活动方案,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体育训练;学校领导则负责活动的协调,并监督学生、老师的安全。其次,学校也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班干部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学生配合老师开展活动并及时进行安全检查。体育训练既要避免散乱无章的“放羊式”活动,也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在科学组织的坚持及体育训练的管理下,达到体育训练的有序安全,就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体育训练有序、安全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