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李志江摘要:小学体育是唯一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关注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立足新时代背景,坚持正确方向与原则,多角度探索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实践路径。文章从吸收借鉴课外资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自主探索、设置多样课后任务、开展趣味体育活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六个角度,深入说明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体育;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6-0127-05
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以及体质提升的课程,其是培养学生正确运动意识与习惯的保障因素,但是目前其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有效性亟待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进行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有效尝试,同时也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教学方法传统低效、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以及学生缺乏正确意识这三方面问题的必然途径。为此,教师把握住新时代的脉络,结合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转变学生健康意识以及全面优化教学结构这三个教学方向与原则,从吸收借鉴课外资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自主探索、设置多样课后任务、开展趣味体育活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六个角度,深入说明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低效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听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多采取示范以及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条理性,但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并且当知识难度过高时,无法保证学生全面理解知识,从而使得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二)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教学模式往往受教师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论的影响,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没有运用学生喜欢且感兴趣的方法推进教学,致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无法配合教学有序推进,从而阻碍教学良性发展。
(三)学生缺乏正确意识
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前,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但是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学习意识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所以缺乏对学生意识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小学体育学习,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 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体育这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机能,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精神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质量也日益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达到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由于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中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显得过于单调、枯燥。而且教学方法基本上以口头表述、示范为主,这样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上学习状态过于被动,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育学科有很强的排斥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当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创新,推动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健康行为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向,也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完善体育结构,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发生,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兴趣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专注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了解体育课程的含义,在课上安排学生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并增加一些全新的体育项目,以个人、双人、小组、团队等不同形式来完成,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运动思路,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在体育锻炼时有效、有质,养成良好积极的锻炼习惯。
(二)培养运动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是每一名学生都必须要参与的教学活动,了解体育中各个项目、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教师应当融入更多新的理念,脱离以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突破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使其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提升学生体育综合水平。
(三)提高核心素养
体育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更深层次地挖掘体育知识,传播体育精神,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精神,也是培养学生精神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人物、故事等,让他们明白成功与否只是最终的结果,关键在于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始终保持“我要学”的态度。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体育作为身体训练的主要手段,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及方法,让学生掌握丰富多样、专业的内容,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彰显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主要能够强化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 新时代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向与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基本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学生发展为基本来设置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模式。
(二)转变学生健康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要求教师着手培养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意识,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健康意识”为原则,设置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教育以及身体健康发展。
(三)全面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良性发展。新时代发展脚步逐渐加快,推动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新理念与新方法,促使教师沿着“全面优化教学结构”这一方向创新教学。
四、 新时代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吸收借鉴课外资源,开阔教学视野
在教学中引入课外资源,是对课内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以及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多样性的课外资源,打破学生眼界的局限,在提高学生体育科目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提升。例如:教师从网络中搜寻体育名人小故事,在每次课堂的导入环节讲述一个小故事,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课堂中,此过程相较于教师直接开始讲解,更加容易消除课堂教学的枯燥感。除此以外,教师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带领学生在个人性质的比赛中树立良性竞争意识,并且在团体活动中树立互助协作的意识,以此教师不再将教学局限在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有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吸收多样的课外资源,对课内教学内容加以补充,着眼于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而不再将眼光仅仅放置在知识讲解中。
(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形式
教育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并且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与便捷性,所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是必然要求。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多将课堂设置在操场中,以口述知识和动作展示为唯一的教学形式,虽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无法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创新课堂形式,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感知体育的乐趣与魅力。例如,在学习“篮球运球”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PPT课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能够更有规划、更有条理地对篮球运球的动作要领、知识技能有深入了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篮球运球的手法、技能、规范等相关要领更加熟悉和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带来丰富、真实的学习体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短视频等工具让学生观看篮球运球的技术演示,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篮球场上精彩瞬间,为了能够构建趣味课堂,调动学生兴趣,可以把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播放出来,领略一下球场上的风采。最后,体育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课件等上传到云盘或者发送至QQ群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巧,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400米跑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检测成绩进行数据分析,据此来适当调整学生的训练强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400米跑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类学生要进行周详的计划,如划分为预备跑、途中跑、冲刺跑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加强练习,速度、力量都会根据环节的不同而改变,这样才能完整地跑下400米全程。教师将这三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在电脑之中,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训练情况,真实的数据反映出学生体育训练的成果,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具有直观展示性的信息技术工具,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逐步提高知识讲解的效率。
(三)关注学生自主探索,调动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打破学生被动学习模式的有效尝试。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从重视提问引导以及实现先学后讲这两个维度,阐述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 重视提问引导,激发求知意识
提问与回答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被动听讲而专注力下降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教师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驱动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导入以及教学收尾这两个阶段设置不同问题,帮助学生保持学习活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接力跑”时,首先,在未讲解知识前,设置问题:“观看过接力跑的相关赛事吗?你们认为接力跑的获胜要领有哪些?”随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出顺利交接棒、运动员的合理安排等元素,以此教师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意识,提高其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在讲解完本课知识后,设置问题:“你认为你在接力跑中应该处在第几棒?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回顾所学。
2. 实现先学后讲,强调学生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取“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放置在知识讲解之后,虽然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减少一定阻碍,但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转变教学顺序,推行“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活动前置,将课堂转变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场所,减少教学冗余,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抛接球”这一体育动作时,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并且将球分给每个小组,给予其5分钟时间在组内自由尝试如何进行抛接球,随后要求其在尝试完后在小组内讨论抛接球的要点以及自己遭遇的问题和难点,以此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本课知识;其次,教师在讲解知识前,邀请学生阐述其心得与体会,并且对教师提问,随后教师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规划,将重心放置在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上,减少讲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