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钟勇强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重点教学工作之一。文章通过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接着提出了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意义、原则和策略,并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历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主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6-0153-05

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人物的年代、历史事件的背景等,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历史成长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并未得到顺利的开展,甚至是仍旧采用碎片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十分混乱,难以给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因此,针对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能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未能改革历史教学理念

通过观察,不难看出依旧有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存在未能改革历史教学理念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这部分教师的脑海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递十分重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该理念开展,忽视了历史理念的改革。同时,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改革理念会影响到基础历史知识的传递,所以他们更不会主动革新自身的历史教学理念。久而久之,教师的历史教学理念始终得不到改革,历史课堂也始终处于固化的传统教学中,无法促进学生的历史进步。

(二)未能创新历史教学形式

虽然说,有关于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多,但始终未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数初中历史教师所采取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出该模式的教学价值。很多时候,教师并未针对该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没能把握其本质,只是随意的开展,进而出现形式上的历史教学,无法引领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这样单一的历史教学形式比较枯燥,他们的学习兴致并不是很高,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提升。

(三)未能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通常都会忽视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延伸。其实,教师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就是历史教材,很少能适当向外延伸,进而对课堂内容造成了一种限制。而历史课堂,是学生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历史课堂被限制在历史教材中,那么学生的历史学习必定会受到限制,进而阻碍了学生历史发散思维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很喜欢趣味性的内容,而历史教材内容相对来说会比较枯燥,难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自然就会变得低下。

二、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以往的历史课堂通常都是不停地讲解历史知识,整体的历史氛围比较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历史学习效率。而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则以某一个历史单元作为基础内容,合理向外延伸和拓展,引入丰富又有趣的其他优质历史资源。基于这些丰富内容,历史课堂变得有趣、有诱惑力,容易触及学生的历史兴趣点,刚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生将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所以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传统历史教学理念下,学生都是依赖教师,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很难独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构建,不利于学生的历史进步。而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引导学生,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基于该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转变成主动探究,他们需要经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等一系列的过程。这时候,相信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端正学生历史学习态度

每当提及历史课程,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厌倦、畏惧。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比较琐碎,对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清楚地记住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历史学习态度。而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则将琐碎的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划分,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审视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使学生实现系统化、条理化的历史学习,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记忆,有利于学生消极历史学习态度的转变。

三、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放在历史课堂上,能让学生保持长久历史学习兴趣的秘诀在于历史知识的趣味性,这也是学生能否实现高效历史学习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时需遵循趣味性原则,尽可能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历史课程的学习趣味和魅力,使学生内心迸发出较为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在历史兴趣指引下而进行主动的历史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最终的历史学习效果才能逐渐趋于理想化。

(二)启发性原则

历史课堂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构建和升华历史知识,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时需遵循启发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启发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并结合具体的历史单元内容,决不能发生脱离情况,否则将无法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三)针对性原则

无论是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大单元教学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历史成长。换句话来说,所有的历史课堂教学都应当围绕学生个体开展,这也就是针对性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针对学生个体,所设计的历史课堂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其二,针对历史教材,历史课堂内容必须与历史教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倘若与历史教材发生脱轨,那么历史课堂将会失去开展的意义,只会浪费学生的历史学习时间。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时需遵循该原则,以此实现促进学生历史成长的目标。

四、 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历史单元主题

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关键在于历史主题的确定,这是保证后续历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历史单元主题。其实,历史教材的每一单元前都给出了一段导语,这可成为明确主题的重要方向标。所以,教师可结合导语内容以及具体的历史单元内容、历史教学大纲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并进行梳理和整合,设定出明确的主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将会对整个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既能决定学生下一步的历史学习方向,又能保证学生历史学习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历史大单元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本历史单元主题的确定。分析本历史单元的导语,作为明确主题的重要依据。在本单元中,一共由七个子单元组成,从“秦统一中国”到“秦末农民大起义”,再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接着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衰”“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最后到“两汉的科技与文化”。通过分析编排顺序和特点,不难看出,主要是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建立和巩固,那么这也就是本历史单元的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确定了主题之后,教师再围绕该主题设计下面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细致分析历史单元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历史单元主题,整个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向变得明确,最终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障。

(二)整合历史单元内容

上文已经分析到,不丰富、不合理的历史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到学生,甚至会对历史课堂的最终效果造成阻碍作用。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历史单元内容的整合与丰富。一方面,教师需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审视和分析历史单元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整合,推动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再根据具体的历史知识,引入与之相关的丰富内容,像图片内容、视频内容等。既能保证历史单元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又能提升历史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才能有所提升。

比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历史大单元的时候,教师需合理整合本单元内容,为学生高质量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教师需针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并整合:要求学生掌握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要求学生掌握“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后果;要求学生掌握五代十国的局面等。与此同时,教师还需适当整合其他内容,引入各种网络资料、课外读物等,像盛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鉴真东渡资料等,提升历史单元主题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时要尽可能保证价值性,这样才能不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阻碍作用。通过这样整合历史单元内容,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容易唤醒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

(三)合理设计单元任务

历史单元任务,是整个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学生开展历史探究的关键。倘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缺少了单元任务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历史探究将会失去方向,造成探究效果低下的情况。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合理设计历史单元内容。这也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和分析历史单元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探究能力,设计合理、科学的历史单元任务,进而促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而实现高效的历史学习。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历史单元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而且还可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较好发展。

比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历史大单元的时候,为了明确学生的单元学习方向,教师十分有必要给出合理的历史单元学习任务。在本单元中,主要有九个子单元,那么教师可针对这九个子单元设计历史单元任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特点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代主要取得了什么科技成就?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是什么?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清政府为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分别做出了哪些努力?清朝前期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表现有哪些?清朝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做出了哪些事情?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有哪些主要表现?接下来,再让学生一边分析历史教材内容,一边完成这些历史单元主题任务。这样不仅可推动学生围绕历史单元进行深入的探究,又能明确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向。

(四)创新单元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采用“说教式”的单一历史教学形式,造成学生兴致低下、效率低下的情况。对此,初中历史教师需注重大单元“主题”教学形式的创新,避免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而小组合作这种新颖形式,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构建和分析历史单元内容,又能锻炼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历史能力。那么,教师可合理引入该形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历史单元内容的学习和内化,进而促使学生经历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并获得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在学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大单元的时候,为了给学生提供主动构建的平台,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的新颖形式。在开始之前,教师须完成合理分组的工作。要想保证分组的合理性,那么教师需依据互补的原则,将能力不同、基础不同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表现自我。接下来,再让小组围绕本历史单元开展探究。这时候,教师务必给出足够的时间,鼓励小组积极探究、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积极围绕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生历史思维上的碰撞,并最终完成本历史单元的内化。通过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主动的历史学习方式,又能给学生提供历史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历史学习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