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钟德魁

摘 要: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水平还不够高,而语文学科是培养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优势学科,丰富的语文知识和优美的文章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其意义以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提出策略性建议,以推动学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024-06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个科目教师的研究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模式的整体发展方向。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而小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均未成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础目标,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开发、进步、成熟和发展,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最早是由西方教育学家提出的,西方教育学家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为不同学科的“关键能力”,流传至我国后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核心素养”概念。它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中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能力,具体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或在实践活动中,将语言知识不断积累、丰富、整合、梳理,掌握语言的逻辑,对语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沟通交流中自主、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流。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进阶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活跃自身的思维,实现自身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学生要能够运用语文思维看待问题或思考问题,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对优秀的语文作品进行品鉴,发现语文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自身的审美想象力、体验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学生还需要在发现美、认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弘扬。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应当表现出优秀的文化自信态度、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广阔的文化视野。

二、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只能单方面地听教师灌输知识,自己并没有对语文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过于片面,且会受到教师的主观性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运用语文思维更客观、更透彻地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学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看待课文中的人物或各种现象,从而对课文有更全面的理解,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必然要求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弱,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对事物开展深刻的思考,并且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其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勤用脑、多思考,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推动学生在思维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最大化地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的提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文阅读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直接将课文蕴含的意义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告诉学生,没有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遇见问题更希望教师给予答案,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探究知识。而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遇见问题时主动思考,通过思考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符合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我们不再追求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强调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模式,必然使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进而提高其理解及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思维得以发展,综合素质得以全方位提高,这符合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

(五)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强化语文教学效果,还能够使小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提升,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以思维引导实践,这也可以看出思维能力对实践能力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小学生实践过程中缺少思维引导,会影响小学生最终的实践效果。

(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如果只是依靠书本教学内容,无法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也难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还要结合小学生个性特点,丰富语文教学形式,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

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教学内容或教学组织形式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整体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这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或者运用更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有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透过教师的讲解感受到属于语文的魅力,真正地爱上语文课堂,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意把控整体教学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利用成年人的思维对事物产生认知,所以教师需要把控整体的教学难度。首先,如果教学难度设置得过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接受,会导致学生害怕学习语文,降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如果教学难度设置得过低,则会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无聊的,同样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妥当把控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的占比,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自主探索,也不能让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师把控得越精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也就越好。

(三)注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的互动性非常低,甚至几乎没有互动,学生往往仅靠个人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学习。因此,必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思维上的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注意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针对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较为严重的教师来说,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从传统的成绩导向的应试思维中解脱出来;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意识和交往能力还较为薄弱,并且会受到年龄、社会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课堂学习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导致小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度不高。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较为沉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对教师存在较高的依赖性,如果学习中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出现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学习的情况。同时,由于课堂上师生之间沟通较少,且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存在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在课堂上核心地位的情况,使整个语文学习较为枯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语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不高,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师生交流,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使小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过强,会让学生难以实现自主学习,也无法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同学交流、沟通较少,缺乏积极思考问题和发表观念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逐渐减弱,学习知识点时只靠死记硬背,不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思维能力培养资源挖掘不够深入,主要是围绕语文课文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固化,会制约学生个性和思维发展。

五、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构建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效的语言学习需要生动、形象的场景,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在于课堂中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构建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内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的《草原》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大草原的视频,让学生对草原形象有初步了解,并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草原的风》,让学生加强对情境的代入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保持代入感的基础上开始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学习“绿毯”“柔美”“热乎乎”等新词,并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经过视频、音乐以及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草原已经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那么假如现在自己在大草原上,此时应该是什么景色呢?草原上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呢?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描述出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将脑海中的画面感表达出来,如草原上有很多牧马人、草原上能看到蓝色的天和白色的云等,教师通过构建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草原景色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