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作者: 张旭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和作业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打造,优化作业设计,辅助学生高效率学习知识,其中对学生作业时间、作业量都提出明确要求,教育者要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创新性,运用合理化设计方式,提高作业设计实效性。文章对“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要求进行梳理,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原则,论述具体作业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035-05
一、 引言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民教育观得到重塑,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教育规律的意识氛围,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如何把握作业设计要求、抓住设计重点、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压力值得思考。教育者应秉承科学的教学观念,从“双减”政策出发,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思路,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 “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设计新要求
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续,能够帮助教师检测课堂教学成效,以便掌握学情,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双减”政策提出以后,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要把握作业设计的全新要求,具体如下:第一,作业内容既要贴近课标要求,又要契合教材内容,还要辅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师要选择创新型作业,改进以往机械重复类型作业,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第二,作业难度的把控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特点,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探索和学习需求。第三,作业种类要丰富多样,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实践作业等,以上作业相互配合,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其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第四,作业量要适度。根据学生所处年段,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三、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课堂作业任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下,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要面向所有学生,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个性化、弹性化和分层作业内容,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爱动,对趣味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感兴趣,设置单一化的作业内容,可能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作业设计不可“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能力对难度进行合理把控,灵活调整作业量,确保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获得上课的学习体验,为基础不牢的学生查缺补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小学生普遍喜爱游戏,游戏类作业趣味性十足,在课堂当中应用能够辅助教师活跃气氛。所以,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尽可能选择游戏化作业,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绳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内容编成顺口溜,充分运用汉字的字形、发音和结构等方面属性,便于学生朗读和记忆;还可选择歌谣或者谜语的方式,设计课堂作业,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完成作业任务以后,教师还可在班级内展示,对学生采取激励式评价,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竞争的氛围内发散思维,记忆所学内容,展现游戏作业的应用优势。
(二)创新实践原则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师要尽可能避免设计重复、单调的作业,取而代之要布置创新型作业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想象力。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创新作业形式,运用多学科融合理念,将其他学科内容引入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要契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突出作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因为语文课程为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实践类作业,打破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思想禁锢,将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便于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事物的认知也相对缺乏,要提高其实践能力,需要教师转变作业设计思路,将作业选择的范围不断拓宽,除了教材中的作业任务,还可以设置动手实践作业,锻炼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在完成作业阶段与他人进行交流,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讲解完《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寓言故事,课后通过手工制作实践活动,将课文的寓意融入手工制作,书写活动心得,在实践当中获得认知,锻炼思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作业设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与传统设计模式的对比方面,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要突破单纯抄写、阅读等作业设计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观察实践活动,全面观察生活当中的人物和事物,找作业设计灵感,用创新型作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减轻其学习负担。学科串联就是作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涉及范围相对较广,以教材内容为基,通过拓展设计,做好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工作,锻炼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节课时,考虑学生理解课文相对容易,课堂上也能轻松朗读,笔者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之下,对文章结构和段落进行划分,指引学生参与写作实践活动,在生活当中寻找与课文相似的事物,模仿写作,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基础作业设计“少而精”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注意控制作业量、作业时长等,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作业设计要重视基础,从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设计课堂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作业设计总量的把控应适宜,教师对作业内容展开全方位思考,提炼出精华部分,作为作业设计依据。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涵盖字词、语篇、段落等方面。在设计阶段要采取如下方式:
第一,从教学难点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链条式”作业,辅助学生巩固字词、语篇等知识。对基础作业,需要教师转换思维,提取学习难点,设计链条式作业内容。例如: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三项作业:①“一字组两词”,要求学生将本节课一类词和二类词抄写下来,对易错字可以适当多写几遍;②“一字多变”,要求学生选择本节课难点生字,利用工具书查找和该字相似的字。如:学习完“豌”字以后,学生可以利用字典找到“惋、碗、婉、碗”等字,记忆汉字的字义和字形,实现拓展学习;③“造句练习”,根据本节课重点词语,自主造句。以上作业链层层递进,对学生基础字词知识的掌握有促进作用,作业内容精简、形式简单,契合“双减”政策要求。
第二,针对常规作业设计,要突出“用心”和“新颖”。针对常规的字词、句子和语段等积累,教师可以选择活动主题,设置作业,组织学习活动。比如:组织“我学古人写字”活动,以语文课堂为单位,还可以每周、每月为单位,鼓励学生模仿古人练字,练习书写,教师定期组织评比;组织“博古论今”交流活动,在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所学字词和语段进行交流和分享,选择文章当中的经典句子或者词语,帮助学生迁移知识。以上作业并非每节课都要做,教师可以定期设置,为学生搭建检验自我学习质量的平台,给予学生激励和引导,赋予基础作业趣味化特色,展现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的新颖化特征。
(二)单元作业设计“专而活”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之下,单元作业设计受到高度关注,该设计理念和大语文观大致相同。教师在教学阶段,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作业设计特色。例如:针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选择如下几种方式设计作业。
第一,确定设计目标,单元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精准把控,保证作业设计的高效性特点,挖掘单元当中的语文要素,将“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出来,确认教学目标。本单元主题为“乡村生活”,语篇内容优美,主要是从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活、景色进行描写,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赞美田园风光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笔者基于教材明确单元作业设计要点。在教学完《乡下人家》这节课以后,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关键句分析文本情感”的方法;教学完《天窗》这节课以后,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找出“文章当中隐藏的关键句子”;教学完《三月桃花水》这节课以后,通过作业设计“训练学生利用关键句阅读的方法”,形成迁移应用能力。整体而言,在作业设计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对单元的生字、优美句子进行记忆,抓住关键句进行联想,思考作者情感,运用关键词写某一处风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当中的乐园,表达自身快乐感受。
第二,搭建学习支架,作业设计要贴近教材当中的语文要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框架,使其能够有侧重性地进行复习。基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笔者选择阅读、写作两个方向为学生搭建作业框架。阅读方面,通过作业训练学生关键词语提取能力,感受课文传达的情感,在完成作业阶段,选择联想画面、分析作用、感悟情感的方式;写作方面,设计写作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表达自身感受。学生在完成作业阶段,可以发挥想象力,用脑海思考画面,感受自身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单元所有课时作业都可按照以上框架,设计层层递进的作业任务,锻炼学生阅读和写作等能力。
第三,循序渐进设计,在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要求之下,语文要素的呈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循序渐进。教学任务、学生素养二者之间存在“递进性”关系,对此,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也要有层次性,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注重二级支架的开发和运用,将支架融入课时作业的设计当中,促进单元整体目标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单元教学二级支架设置“围绕关键词写作”“利用感官感受语言美”“写乐园样子,描述自身内心想法”。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当中,主要描绘三个季节,有了课文内容铺垫,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作业,布置“描写冬天”作业任务,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为习作单元教学奠定基础。《天窗》这篇课文是以“感受”作为核心来描写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求其找到时间点和与之对应的心情,鼓励学生总结课文主人公的感受。课文当中的时间点包括“冬天”“下雨”“现象”“睡前”,作业设计与文本内容相贴近,学生通过分段阅读的方式,将不同时间点找出,总结文章描述的主人公的心情。在教学《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调动学生感官,选择“补充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积累写作素材。以上内容讲解,作业设计具有递进性特点,先要求学生阅读,后鼓励其参与写作,利用前置性作业为学生搭建支架,使其能够抓住自身内心想法,描述心情变化,在轻松的氛围内完成作业任务。除此之外,应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教师还要将课内作业适当拓展,设计课外作业,夯实学生阅读写作等基础。比如: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爱海的孩子》就是和本单元内容相契合的典型读物,学生阅读以后能够在读物和教材之间建立联系。因为阅读内容故事生动,运用独立故事将作者童年回忆串联起来,与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相符。在作业设计方面,从单元要素角度出发,设计层层递进的作业任务,不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与“双减”要求相符,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四,基于学情设计,应用单元整体设计思路和常规作业设计对比难度更高,教育者应秉承“双减”理念要求,结合学情设计分层作业。作业设计阶段,可以利用布鲁姆提出的能力目标分级,设计筑基练习、拓展练习。其中筑基练习所有学生均可完成,作业难度层次包括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语言能力,培养低阶思维。拓展练习侧重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进行分类,设计综合、评价等类型作业,启发学生高阶思维,用逐层递进的方式完成作业设计,逐渐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分层作业设置也要将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其中,不可一刀切。教师要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能力进行准确划分,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设置难度等级不同的作业。对后进生布置基础性作业,使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中等生可以布置难度稍高的作业,找到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对优等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任务,激发其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