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红梅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语文学科的初始阶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创建完善的语文学习方式。文章主要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040-05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

(一)阅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是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稍有欠缺,语文阅读能力有待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各地的教师资源不同,受到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仍然是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能接触到的阅读内容较少,若是教师和家长不对其加以引导,或者是不为学生选出正确的读本,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丰富的课外阅读。同时,部分学生对阅读产生较浓的兴趣,但由于其自身辨别能力不足,无法选出适合自身阅读的教育读本,则会使其阅读学习效率较低,对未来的语文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学生在课后缺少及时复习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遗忘曲线,这对其学习内容有所影响。同样地,语文阅读也存在遗忘曲线,遗忘曲线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尚未对知识进行反复记忆,会出现对于一些内容记忆混乱的问题,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因此受到一定阻碍。如果学生在课后可以得到良好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阅读学习到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减少错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关注

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应对写作练习,但是对于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又不得不完成,所以,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采用摘抄各类文章等方法,没有重视文章的逻辑性,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开阔的思维,也没有在阅读时进行思考,不重视积累写作素材。所以,难以写出生动、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存在口语化问题,在写作期间,大量重复利用同一词语,缺乏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词汇积累,所以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会导致文章变得更加冗杂。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自主阅读兴趣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中,对学生实行阅读教育是尤为重要的,起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理解能力的作用。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部分讲解以及字词部分考查倾注过多精力和时间,导致课堂时间不充足,只能草草带过阅读部分。并且与学生共同进行的阅读范围仅限于课本文章,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网络搜索或是生活延伸等方式,为学生寻找更合适的教育素材,促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与学生共同在文学中陶冶情操。

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其中都是一些我国古老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搜寻相关视频动画,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人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叙述方式的好奇心,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让学生有一个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便于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并能在课后促使学生自主搜寻相关主题或同类型的神话故事,在下节课中与大家共同分享,例如《共工触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

(二)加强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时,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情景教学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情景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该部分阅读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情感解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将这一方法融入教学当中,如教师在所讲课程之前,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探析与了解后,寻找相应的音乐、视频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在该部分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音频,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除此之外,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也要与学生家长适当地进行沟通,让家长督促学生回到家后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

(三)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对于写作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阅读也是我们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语文基础也不太好,面对写作,他们往往并不知道怎样去进行,他们没有可写的东西,看到题目他们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联想,所以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更多的形式来让学生去阅读,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阅读的时候会更加地积极,进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首先,在进行课堂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阅读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阅读,采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去选择阅读的材料;其次,对于课外阅读也应该重视起来,要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可以为学生筛选一些符合他们需要的阅读材料目录,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读书比赛这样的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去阅读,还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感想写下来,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说在讲解《不留余地的狼》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进行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积累素材,不要对他们的阅读有太大的限制,让他们在阅读中锻炼发散性思维。

(四)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形成方法

教师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激发兴趣的前提下,逐渐养成自己的读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还有,课余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要求,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读本让他们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习课外知识。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也能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发现阅读的好办法,创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阅读与写作的初始阶段,学生会将口语化表达转换成书面语言表达,此种转变将会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学生的情感感受,引领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育是学生、文本、老师之间的相互多边交流、融汇、升华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情感感受,是这一过程中走向良好状态的关键保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使学生从自主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主体认识和感受,并有所体验和思考,从而获得主体情感陶冶,得到思维启发,进而积累精美语句,获得审美情趣。但是,教师应避免将过多时间用于引导学生思考,而是应为学生创建更多的阅读时间,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不要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发挥。

(六)组织课外阅读感想交流会

教师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促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文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对课外文章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进行自主阅读的频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无法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进行盲目阅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外阅读感想交流会课堂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书籍观后感交流平台,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状况。

通过同学间对书籍内容的大致概括以及精彩之处的讲解,可以有效达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同学间就同一书籍中的人物或是情节进行交流探讨,也能大大提升班级中的书香氛围。喜欢自然科普类的可以阅读《读图识中国》《小彗星旅行记》《万物简史》《游戏中的科学》等;喜欢奇幻冒险类的可以阅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金银岛》《爱丽丝漫游仙境》等;可以通过为学生推荐书籍《我妈妈》《小熊和最好的爸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通过《春秋故事》《古代诗书与贤者故事》《三国演义》等,让学生站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古人的世界与情感。

三、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以读促写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提高“以读促写”的水平入手。由于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提高阅读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摆脱单纯的教学模式,走上“以读促写”的新阶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写作”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实行“以读促写”,改变以往的“模仿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另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不能只看成绩,要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创新“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读写合一”的教学模式是由老师主导的;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作为语文写作课的指导者,教师要把阅读的内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自觉地把阅读的内容与写作教学相融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寻找一种更加完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策略上进行有效的设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在写作教学中,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使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结构。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和领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技术,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结构和技巧更好地掌握的目的。

(三)借助深入阅读培养学生写作灵感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文章大意,概括其中的内容,还要深入阅读课文,感受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深入阅读,也就是创设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写作灵感,面对写作题目感觉无从下手,而深入阅读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深入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例如在学习有关实际生活或人生哲理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化原则,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景,在生活化情景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问题。学生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同时,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继而实现深度阅读目标。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联想到的生活情景,采用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用作文的形式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生活情景,并借鉴文章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创作中去。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灵感。

(四)与学生日常生活融合

写作是展现学生日常经历、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许多的优秀文章都是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诞生的,所以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不是在教师详细讲解写作手法和写作要求的束缚下诞生的,在当下的小学课堂中,许多语文教育者会在给学生布置训练方向后给予很多的限制条件,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自由拓展,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