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赵远梅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凸显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针对教学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与创新。现如今,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引导法与情境激发法就是其中备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思维和情绪上的刺激和引导。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论性、逻辑性较强,且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鉴于此,数学教师借助问题,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中的故事承载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数学知识输入存在的枯燥性。文章从激励学生学习、思考和知识输出的三个环节入手,探究以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以期与各位小学数学教师就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故事的融入和知识的渗透展开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063-06
2019年6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重视情境教学”,情境化教学在各个学段、各学科教学课堂得到全面推广。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本质差异性,即使逻辑性是各学科的共同点,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理解和分析的程度和难度也不同。根据数学的逻辑性、空间性的特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最终的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在数学教学环节最为常用,是数学课堂的灵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参与、思考和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探索出一条问题情境法的有效教学路径,以下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基于现阶段教育界对问题情境法的研究背景,在分析问题情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起源于公元前800年,由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问题开始在教学环节得到广泛应用。苏格拉底倡导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交谈关系,在师生交谈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并获得答案,以问题思考和回答的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经过西方教育界和哲学界的研究和发展,如柏拉图、布鲁纳等的应用、研究和发展,“产婆术”的内涵和应用形式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问题教学法愈发成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相机教学”教育理论,问题情境的概念雏形已经出现,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放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能基于特定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其具有的启发性自古至今被认可。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问题情境法在正式进入我国的教学课堂,源于李吉林老师的推动,其作为问题情境法教学实践的先行者,从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出发,突出该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知识接收、脑内加工和知识输出不同学习环节的重要性,推进以问题为内在的情境教学法在教育界广泛应用。自此,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对问题情境法展开深入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一教学法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应用方法和流程得到更新和完善。近几年,在“问题情境法的教学实践”研究领域,邓靖武老师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明确了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过多、过碎、过杂”,认为“问题情境存在过多、过碎、过杂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大情境统领课堂”,摆脱情境碎片化的教学限制。
从教育界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家支持视野,2019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意见》强调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推动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探索构建问题情境的教学路径,从国家层面提出教育方针和政策,推动问题情境法植入我国教育界的土壤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思考伴随于语言转化全程,逐步具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国内外漫长的历史研究过程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内涵愈发明确,概念界定愈发科学。历史进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案例支持和经验支持。同时,我国教育界和国家层面上的方针政策,也推动小学数学教师从“知识搬运工”的身份摆脱出来,扮演好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合伙人等角色,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
二、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功能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引导要素,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师抓住问题这一灵魂,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设置合理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思考,具体的情境能与小学生受到兴趣驱使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相契合。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以问题为内核创设情境,能有效启发学生加工和思考知识,将知识转化、储备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中。《课堂教学原理与方法》的作者周成海在书中认为,“学生在学习环节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是‘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知困境、心理困境、数学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就要认识到问题情境的功能,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考。
(一)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促进主动学习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常关联生活素材,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渗透其中,或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读、分析和思考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基于实际情境的游戏,与其兴趣特点相契合,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分析和思考问题。对小学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年龄越小的学生,其知识输入越容易受到个人兴趣的影响。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的知识输入效果更好;同时,教师融合数学知识设计教学游戏,能为学生提供新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教学游戏植入其日常娱乐环节,实现课堂、课下的相互关联,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潜在的形式强化知识掌握程度,主动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节课为例,教师以学生一周内最常见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上学为情境创设依据,以小红为主人公,创设生活化情境:“小红8点需要到达教室,已知,小红起床洗漱和上学路上的时间一共为1个小时。小红睁开双眼,看到的时间为7:05,你能帮助小红判断上学是否会迟到吗?”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展示多个钟表的图片,或调整钟表的指针,随机请学生帮助小红判断上学是否会迟到。教师还可采用排火车的提问方式,随机变动钟表上指针的位置,以游戏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识表能力。或者,教师借助钟表这一工具,采用“击鼓传花”的课堂游戏,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传递手中的钟表,教师背对学生暂停音乐,音乐暂停的一刻,钟表在哪位学生的手中,哪位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师说出的时间,将钟表指针调整到相应位置,其余学生检查该生调整的指针位置是否正确。这一课堂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紧张感,从而在课堂上全神贯注于教师发出的指令,强化数学课堂的参与度。此外,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的游戏方式,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借助钟表,设计游戏,在拥有良好游戏体验的同时,主动巩固钟表相关知识,明确钟表指针的实际意义和在不同位置所代表的意义。
(二)渗透数学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在情境中全面渗透数学知识,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在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首先,教师播放校运动会的音乐和入场视频,营造健康、青春、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以音频、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信息刺激,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产生一定影响,为后续创设运动会情境做准备。其次,教师展示动画版的运动会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视频中参加田径比赛、啦啦队、跳绳比赛、跳远比赛的学生人数。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教师作为比赛的统筹管理者,亟须了解参加各个比赛的学生人数,你作为教师的小帮手,能帮助教师完成这一项工作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参加各项活动的男生和女生人数,通过数一数或加法运算,将参赛人数统计好,并提交给教师,扮演好教师“小帮手”这一角色。如,啦啦队内包括女生9名、男生6名,参加田径比赛的女生6名,男生7名,学生根据观察获得的统计数字,列出加法算式9+6=15(人);6+7=13(人)。最后,教师从“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着手,带领学生对加法算式中的数字进行拆解,以火柴棒或动画人物的形式,展示运算过程。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将“9+6”拆解为“9+1+5”,将数字9与数字1组合在一起,以两个个位数数字组合形成一个两位数数字10,将10与5相加,得出运算结果15。笔者通过教学观察和案例分析发现:抢答类问题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促进思考方面具有一定教学优势。在小学低段和中段教学环节,教师可在相应的情境中,设置抢答类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知识问答。例如,教师选取10名学生分别扮演1~10间的整数数字,教师扮演数字9。教师在10名学生的周围踱步,随机停在一位学生身边,搂住该生的肩膀,其余未扮演任何数字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计算教师与学生代表的数字相加之和,教师作为游戏主体参与其中,能发挥并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将知识教学植入快乐的课堂土壤中,以学生感受到的良好情绪,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三)蕴含启发性问题,激发思维能动性
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调研发现,教研组内的教师均在积极探索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经研究发现基于难度适宜问题的数学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思考方面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青蛙歌》,播放音乐“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青蛙的简笔画,重点标准青蛙的嘴巴、眼睛和腿;同时,从1~10写好标号,在标号1的后边依次写出数字1/2/4;在标号2的后边依次写出数字2/4/8。教师播放音乐的同时,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信息,将关键数字呈现在白纸上。教师播放到“5只青蛙”之时,停止播放音乐,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6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吗?那么7只青蛙、8只青蛙、9只青蛙呢?”学生根据总结的规律和乘法口诀,思考并进行运算,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随着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愈发熟练,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难度也应相应增加,若将问题看作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教师要设置学生“蹦一蹦”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能设置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目标,否则将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思维启发、思考促进作用。仍旧以《表内乘法》为例,教师提出问题:“班级内一共有几位学生?”学生根据实际人数回答问题。教师基于班级实际人数,从反用乘法口诀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问题。例如,某班级的学生总人数为53人,教师创设情境“学校决定在下午大课间设置加餐环节,今日加餐的食物为比萨。已知,每盒比萨可分为六块,按照一位学生分得一块比萨的标准,班级应该预定几个比萨才能让班级内的学生人手一块比萨?”这一题目对学生乘法口诀的掌握熟练度要求较高。学生根据“6的乘法口诀”,通过尝试运算和思考,得出答案“需要预订9个比萨才能满足班级53名学生的加餐需求”。
(四)提供知识应用机会,引导学以致用
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重点关注实际生活,将生活素材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领域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课堂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可联系近期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基于学校评选出的18幅美术作品,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打算将 18幅作品制作成一面展览墙,每幅美术作品的纸张大小相同。每幅美术作品的长为56 cm、宽为 36 cm。学校打算在展览墙的周围悬挂彩灯条,那么如何设计展览墙所需要的彩灯条的用料最节约?请你从节约用料的角度出发,为学校提供设计方案。”这一问题的设置与学校正在开展的艺术节活动相衔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还能以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知识,动用自己的大脑,合理设计美术展览墙。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将18幅作品分为两行,每一行作品9幅,长度和宽度相加,得到展览墙的长度为504 cm、宽度为 72 cm,展览墙的周长为1 152 cm,需要的彩灯条长度为1 152 cm;有的学生提出可将作品分为3行,每行作品6幅,则展览墙的长度为336 cm、宽度为108 cm,展览墙的周长为888 cm,所需要的彩灯条长度为888 cm。对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到用料最少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