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研究

作者: 王美莲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走上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即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科的普及性、发展性,保证数学学科教学能够展现育人功能,面向所有学生,推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既匹配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展现出了数学学科的价值和功能,推动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概述了新课标执行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解析了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究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学生培养;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080-06

数学应用意识指代的是借助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的一种心理性倾向,是人类个体在面临一些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和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数学思维、数学角度和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而且,在数学应用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往往又能在解决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的同时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换言之,数学应用意识又是一种数学感知意识、数学感悟意识、数学共情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完成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助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数形结合能力、探索能力、数感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应用意识是极其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感悟数学之后利用数学解决问题、创新学习的根本所在。故而,探索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优化和小学数学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新课标执行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和实施之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要求,即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完成数学知识传输,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意识、空间思维、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需要注重生活化教育模式的落实,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课标明确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即小学生需要利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原理等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现象,并在数学知识实践和应用过程进行知识迁移。所以,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应当趋向于实践教学、应用教学,旨在利用小学生数学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应用意识的增强,进而让小学生感知数学应用趣味、数学知识魅力,发挥数学学科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数学学科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

当然,对小学生而言,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务必要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知识感悟、知识体验、知识应用和知识实践,进而养成数学学习创新化、数学学习生活化、数学学习实践化的数学学习思维。这样,通过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还能养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学习态度。整体而言,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向、新的改革思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培养思路。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务必结合新课标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数学教学调整更新,保证学生能够在应用数学过程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用数学,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升。

二、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论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

1. 意识的基本概念

“意识”是现代心理学的特有名词。通常来说,“意识”分为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宏观概念的“意识”指的是个人借助经验、思维的一种主观判断现象,具体表现在“知”“情”“意”三者合一。微观的“意识”指的是人类个体基于外界观察和自身身边的关注的一种程度。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意识都是人类个体基于心理维度的一种感知、感觉、情感,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自觉性和选择性特征。

2. 数学意识的基本概念

结合数学学科内容、数学历史发展、数学学科特征来看,数学意识从两个维度进行呈现,即“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指的是数学学习者在生活中遇见一些难题和现象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数学中的生活”指的是数学学科学习者将生活体验、生活感知与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有意愿地进行融合,进而构建数学图形、数学符号等数学语言。无论怎样,数学意识都代表了数学学习者有意识地将数学思维用于一些数学问题解答、数学现象分析,并将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进行融合的思维。

(二)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思维发展、心智发展、逻辑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学习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有一定的独特性。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人本教育”“五育融合”等教育理念,为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提供了支撑。首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是小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存在的疑惑、现象和问题的时候可以积极主动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并主动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和分析。其次,小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是存在大量数学现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即现实生活是与数学学科存在关联的。最后,小学生完成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及数学知识深度学习之后,尤其是感知到数学魅力和数学趣味之后,会产生积极主动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认识数学应用价值。

例如,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面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的时候,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思考“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使用人民币”“为什么人民币有不同的面值”“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如何进行换算”“人民币的价值如何展现”等。伴随着小学生的思考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探索、数学感知和数学学习,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人民币”解决一些“生活用品购买”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明白“人民币”和生活的联系,还能认识到“人民币”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也能够感知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数学,进而掌握了“数学有用”“数学应用有价值”的观念。

三、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

尽管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理论概念多、计算难度大、逻辑推理复杂的学科,教学难度和教学挑战依然存在。而且,小学生天性好玩,数学学科中的数学计算、空间图形、数据内容等较多,学生对数学学科存在天然畏惧心理,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结合新课标内容开展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能够真切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能够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会在教师引导之下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理论解决问题,并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进而多维感知数学应用趣味和数学学科魅力。这样,就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应用、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直线上升。

(二)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开展数学应用技能培养,其需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将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技能培养、数学学习素养发展、数学知识应用进行融合之后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即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新课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思路重构、教育教学手段优化。最为关键的是,每个学生的“意识”是存在差异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计算思维、数学思维等及时进行教学方案调整,以确保应用意识培养能够匹配不同学生实际。

(三)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图像”“空间”以及“信息”的学科,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学科不仅涵盖了基础数学知识、基础数学技能,还涵盖了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概述明确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即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计算能力、应用能力、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依托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就能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习、个性学习、创造学习,保证了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顺利进行。

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影响

“意识”是心理学维度的概念,数学应用意识也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自觉性和选择性特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过程,学习者会借助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知识迁移和知识体系搭建,这种原有知识结构体系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生活日常。所以,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经验、生活感知,遵循“数学即生活”的理念开展教学,以确保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在借助自身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构建、知识感知和知识应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二)学生学习行为意识的影响

结合新课标执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激发小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兴趣是首当其冲的。这是因为: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通常来说,因为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缺乏,大部分小学生在遭遇生活问题之后,往往不会产生利用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进行问题解决的内驱力,仅仅是将数学当作一门学科或者一种知识类型进行学习,很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故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过程就会因为学习行为意识的影响而导致培养偏差,且这种培养偏差还会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所在,进而形成一个长期恶性循环。最为重要的是,结合心理学概念来看,一旦缺乏行为意识,人的行动也将无法得到调动,即行为意识决定了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意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行为意识对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影响,需要积极借助数学实践、数学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行为意识。

(三)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了一轮又一轮,且新课标在“双减”政策、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等的加持之下得到了贯彻落实。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填鸭式”“教师为主导”“单向输送”“大满贯”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且“小考”风波带来的影响依然还在少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中存在。故而,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方法目标”作为了核心,甚至直接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等,也就忽略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不仅无法体会数学魅力、数学价值,更无法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和现实问题的功能。所以,新课标执行的大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认识到自身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影响,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确定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主导方向,加强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五、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构建数学应用情境,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思维发展、逻辑能力、数感意识、数形结合能力等发展初步阶段,尽管完成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知识应用的体验,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浅薄,对一些数学概念、数形结合知识等无法透彻掌握。构建一个匹配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应用特征、数学学科内容的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进行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沉浸到情境中进行深度思维、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并将自己感悟和感知的数学知识用于身边问题和生活难题的解答。而且,构建的数学应用情境越直观、越形象,学生越能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的相关背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数学应用情境呈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促使学生透过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来认识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