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思考
作者: 王萍摘要:“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如何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高效学习,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学习板块之一,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引导小学生内化数学知识、迁移运用数学知识的主要构成,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有效模块。文章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思考进行研究,目的是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调整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推动作用。本次研究中,根据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综合与实践”板块——“制订旅游计划”,在教学活动中分析现存问题。之后以现存问题为视角,进一步提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思路,形成更丰富、高效的“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最后,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实施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086-06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应当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要求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框架式的知识储备;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内容;能够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关于这一点,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其表明“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利用“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搭建探索数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
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优化设计“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制订旅游计划”板块内容进行研究,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让学生合理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与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制订旅游方案、调整旅游费用预算。之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明确实践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对制订旅游计划任务产生好奇心,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对“综合与实践”的开发不够深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优化设计课程导入,采用大屏幕播放不同的旅游景点视频,搭建生活化情境,并且让学生思考:“大家喜欢旅游吗?以往去过哪些地方呢?在旅游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一名学生回答:“我们去旅游之前,会先了解这些地方的位置。爸爸妈妈会确定去旅游的路线,准备旅游地区的房间,还会准备相应额度的钱。”教师趁机提出制订旅游方案的要求:“为了我们有一个愉快的小学毕业旅行,我们必须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其实,旅游中的很多细节都与数学有关,请大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一个旅游方案吧!”教师这样设计,目的是以课程导入自然地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按照预期设计,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很自然地提出费用、旅游线路等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旅游细节,之后学生可以直接获取与分析旅游计划的有关信息。
但是,教师全过程中只是强调了“根据信息制订旅游计划”,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小芳一家人的旅游计划进行思考,并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自己制订旅游计划。这样的教学思路,虽然提到了生活问题,但是不够深入和具体,且学生们自主制订计划的操作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在计算、制订计划这一环节难以展开探索,从而出现溜号、敷衍了事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深入开发出这个板块内的活动元素和探索空间,没有真正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实践操作流于形式。
(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不足
完成课程导入之后,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分析。课堂上,教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教材内的旅游信息,提出问题:“图示信息就是小芳和父母准备出游的情况,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教材内的信息一一提取出来。学生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时间、交通方式、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角度入手,提取基本信息。经过研究,学生得出结论:“时间与交通方式的信息很好获取,但是费用的信息涉及不同的时间段和票价,十分复杂。”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请大家观看教材内的票价费用情况,根据你的经验,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合适的交通路线方案,并且计算这个方案的费用。”教师这样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并且整合已经获取的信息,开始计算。按照教学预期,学生应当经过计算选择最节省的交通方式,提出最优化的交通线路搭配方案。
但是,无论是教师最初提出的问题,还是之后提出的“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的引导,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受。纵观这段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比如:在“展示教材内的旅游信息”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展示视频内容,并且直接说出了“图示信息就是小芳和父母准备出游的情况”。这就等同于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中,需要利用数学计算方法解决旅游的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情况,从而进行探索,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形成丰富的探索体验,才能够得到数学思维、迁移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对课堂趣味元素的运用不足
根据本节课课堂中教师提出的教学模式,分析课堂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课程导入环节,还是在分析信息、制订旅游计划这两个环节,教师全程利用教材内的素材开展教学。比如:在“制订方案”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上一环节的思路,继续收集信息,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制订方案。教师表示:“请按照小芳一家人制订旅游计划的思路,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旅游地点,了解并且收集有关信息,制订出你的家庭旅游方案。”此时学生纷纷按照教师的要求制订“旅游计划卡片”,并且在卡片中标记出旅游的地点、时间、人数和基本交通路线选择。一些学生还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查找有关航班、高铁、普快(硬座、硬卧)、城际大巴、游轮等不同交通方式在不同时间段的价格。教师这样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教材素材完成旅游计划的制订,让学生形成对“制订旅游计划的内在原理”的理解,了解制订旅游计划时应当考虑的各项因素,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却由于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的内容少,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教材内素材本身只能起到引入、指导的作用,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需求。这就导致课堂中的“制订旅游计划”有关内容较少,局限性较强。同时,教师没有基于教材引入更多的有关趣味性元素与活动,也会限制学生的发挥,从而影响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基于问题提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方法
根据上述呈现的“制订旅游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中,主要问题集中在教材及课标解读、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课堂内容丰富性与趣味性等方面。
(一)研读新课标,深入解读“综合与实践”要求
教师要想高效开展“制订旅游计划”这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就要先理解教材内设置“综合与实践”模块的意图,深入研读新课标,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够精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建议教师根据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多多思考本册教材中提出“综合与实践”主题的目的,比如:“综合与实践”主题是“制订旅游计划”,其中包含了数学计算、信息提取与分析、信息运用、信息收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内容,这是为了锻炼与发展学生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迁移运用的认知。此时教师就可以把握这一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综合知识”“迁移运用”这两点,从而凸显六年级下学期“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二)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本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过程较为零散,课堂的连贯性与整体性较低。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方面,建议教师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为优化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制订教学目标,是加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控制的有效方法。教学目标是课堂中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成果的一种预设,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要求,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学生情感态度这四个维度入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为:①理解与分析教材中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与计算,解决旅游过程中费用预算的问题。②能够形成信息收集与分析思维,能够独立收集、分析与整理某旅游地区旅游的各类信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家庭旅游方案,并且估算旅游费用。③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综合利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④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发展与其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评价与反思,形成数学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建议教师根据“制订旅游计划”课程内容,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细化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学科整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逐渐细化分解目标。首先,在制订“制订旅游计划”的整体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分析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分析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经验,分析本次活动内容与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应当认真分析班级学生在分析旅游信息、制订旅游计划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制订整体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当将整体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模式设计与优化的依据,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佐证,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审视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开展。再次,教师应当处理好“制订旅游计划”中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依托目标创设相对应的课堂活动。比如:在“制订旅游计划”中,教师提出目标为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旅游计划,计算旅游计划的预算费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目标,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引入学生旅游的经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关于旅游计划,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呢?”以此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处理,能够始终保证“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按照预期达成目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契机,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深入开发“综合与实践”内容,强化课堂活动趣味性
要想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更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兴趣,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本身,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简单来说,教师应当开发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内容,但是必须要保证开发出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殊途同归、互为补充。这样才能够兼顾“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综合与实践”是教材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板块,教师开发这一板块的内容,应当围绕板块主题,多角度入手获取素材与内容。
根据新课标文件内容,教师开发“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应当将眼光局限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中,而是要遵循跨学科理念,广泛收集不同学科的素材,积极下载网络资源,选择适合学生的、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根据“制订旅游计划”教材内容,本节课的综合实践涉及旅游、数学、生活、交通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内容开发角度,利用互联网分别获取旅游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英语领域内容。比如:教师利用互联网下载高铁、飞机、轮船、私家车自驾、普通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运行时速、交通费用、运行线路等。相较于教材内单一的费用与时间方面的信息,教师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内容,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思考旅游计划中的交通安排,比如:学生可以对比高铁与飞机的时速、价格及乘坐服务,综合分析两种不同交通方式的性价比与体验度,根据自己看中的方向(侧重服务或者侧重性价比)进行选择。再比如:某名学生选择的旅游地点是日本,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入日本不同旅游景点的服务信息,并且引入“历史”“人文风俗”等内容。这种内容的引入,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从更多的维度思考旅游计划的制订,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