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赵婷
作者简介:赵婷(1985~),女,汉族,甘肃永靖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采用专题探究教学,落实整本书的阅读,能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地阐释了专题探究教学的准备策略、过程指导策略和学习评价策略,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1-0041-06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要“探索个性化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但由于应试教育考试压力大、一线教师理论修养不足、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等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已陷入教学时间不足、教师态度上不重视、能力上不匹配、方法上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走向应试化道路的困境。
为更好地改进名著导读教学,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科书上的导读建议,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切实探究出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学策略。下面来做具体阐述。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专题
从教的角度看,专题是教师在充分研读名著文本基础上,结合具体学情,从名著思想情感、结构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色、阅读方法等方面对名著进行深入探究的角度和核心问题。
从学的角度看,专题是每个学生需要深入研究的名著阅读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自主生发、自我建构的,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有疑惑的问题。
结合起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就是教师在充分研读名著文本基础上,梳理出探究名著文本的核心问题,同时全面调研学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名著阅读问题后,师生共同确定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去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和核心问题。
(二)专题探究教学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是以“专题”为统领,以专题聚焦问题和任务,搭建学习支架,以教师引领下的自主阅读与研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成果展示与评价等活动为主线,教师指导学生建构并解决研究问题、形成研究成果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原则有:放权给师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与学习内容,以经典性为主要标准;将专题作为课程基本单位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任务群之间的相互关联;主张灵活变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要兼顾讲解和活动;注重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学生要围绕专题任务开展深度探究,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注重围绕学习成果开展展示汇报、质疑评价、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活动,研究成果要具有创造性、多样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教学准备策略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名著教学的建议:“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笔者本课题开展的研究思路与课标的教学建议相吻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名著,要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在积累运用中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法。同时采用专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解读和阅读体验。其次,要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导读包括标题提示、名家评论、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等六个板块,指明了该本名著的教学方向与侧重点。最后,要考虑和调研学情。名著阅读教学各个年级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同时教师所带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会有参差,所以一定要基于学情、设计目标,才能因材施教。如:《昆虫记》标题提示是“科普作品的阅读”,名著简介中重点强调了“《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所以《昆虫记》阅读教学的方向应是:引导学生掌握科普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学会赏读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文学性。教材的读书方法指导中具体给出了四点指导,专题探究为:跟法布尔学观察、学探究、学写作。据此可以设计教学目标为:走进昆虫王国,了解昆虫知识,领略奇妙世界;总结法布尔科学观察与探究的经验,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品味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一步学习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训练;认识“法布尔”其人,深入体悟法布尔对自然万物和科学真理的热爱与尊重。
2.确定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与专题
名著阅读主题的确定,可统摄阅读教学的全内容、全过程,是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的起点。如《西游记》的主题是“成长与成功”、《海底两万里》的主题是“科学与幻想之旅”、《简·爱》的主题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等。学生聚焦主题展开专题学习,可以明确学习方向,提升理性思维与语言感悟能力。尤其对初中生而言,主题的提炼能让学生更加提纲挈领地领会和把握名著的主旨。
专题阅读是主题阅读中阅读价值与问题的再次挖掘与聚焦,围绕核心问题与任务展开。教师可将学生自主阅读时发现的微主题处理为探究的专题,也可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内容来设计专题。
《昆虫记》作为一部科普作品,以其极具求真精神的科学性、充满诗意的文学性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性,誉满全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所以《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名著文本,独立思考,萌发了整本书的小主题、微主题,有《昆虫记》中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趣味”等。然后,在与同学、老师的深入交流中聚焦大主题,将研究的方向锁定为《昆虫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特点,确定研读主题为“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小主题便成为名著阅读与探究的核心问题,组成整本书阅读的专题,分别为“昆虫的奇妙世界”,探究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领域;“文学的灵动诗意”,品味《昆虫记》富有文学性的生动语言,感受其丰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学习写作技巧,体会文字之美;“科学的理性光辉”,知人论世,感受法布尔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真理的热爱。
精准设计主题与专题才能明确名著阅读的方向与意义,引领名著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程“星辉”,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发现里放歌。
3.设计适切的专题研读任务
首先,根据类别,针对阅读方法进行名著教学。教学设计中要贯彻落实教授该本名著采取的读书方法,如《傅雷家书》的选择性阅读方法,且从方法中来,到方法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品类型相似的名著教学,专题研读可采用任务驱动式,对比研读,构建“1+X”阅读体系,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阅读一本名著,学会这一类名著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和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体会批判精神。同时,可以阅读《围城》《格列佛游记》,对比三本名著讽刺艺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对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更全面的认知。
其次,参考教材名著导读的内容,设计研读任务。其中的“专题探究”部分更是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合理利用可以使研读任务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丰富和具体。如《儒林外史》的专题二就提供了探究讽刺艺术的方法:抓意蕴丰富的细节;采用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积累理论材料;借助专业资料,深化自己理解;通过洞彻儒林文士的灵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都是很好的研读任务。
最后,专题研读任务群的设计要注重探究性、实践性与关联性,学习任务彼此关联(主题—专题—主问题—引导问题),由浅入深,将阅读知识、技能素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编织起来,促使真实阅读的发生。如图1中《昆虫记》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以关联和思辨为主要抓手,将课下的自主阅读与课上的集中研讨相结合,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专题的阅读任务之间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情境化阅读任务和活动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开展整本书的阅读。
4.创新设计整本书阅读任务单
创新阅读任务单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与思维支架,引领和指导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任务,使得阅读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激发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创造力。任务单有导读式、读书笔记式、任务驱动式等形式。阅读任务单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探究、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圈画、批注、写笔记等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阅读《昆虫记》这类科普作品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庞杂的科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笔者设计了读书笔记式阅读任务单,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等特点,包括昆虫的外形图、名称、住所、食物、特长,它的死亡等。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法布尔观察、探究昆虫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经验,笔者设计了任务驱动式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总结法布尔野外观察的经验、实验探究的步骤和科学精神,并用具体的事例来做说明。学生总结了法布尔实验探究的步骤有“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如:提出假设:蝉的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补充尿袋,供给生命且用作筑穴。实验过程为实验一:他把一个从地下钻出的幼虫捉住,放在试管里,用高1.5分米的松土将它掩埋。实验二:他拿一个刚开始准备蜕变的幼虫做同样的实验,此幼虫尿袋是满的。实验结果为实验一:幼虫由于尿袋是干的同时无法汲取树汁,未能爬出浮土,最终死亡。实验二:幼虫“精打细算”,利用尿液挖洞,十天后,爬出了地面。得出结论:假设成立。除此之外,学生还提出了“蟋蟀是用鞘翅发出不同声音来迷惑入侵者”“蝎子不是胎生而是卵胎生”等假设,以及“象态橡栗象为什么要在橡栗上钻孔”等疑问。通过填写这些任务单,学生能跟着法布尔细致地经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直观感受法布尔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同时这种集邮式的学习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而且阅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任务单中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5.制订整本书教学课时计划
教学构想是宏观思考,在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了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后,要拟定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实施层面对教学构想的分解和落实,是开展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作战地图”。
制订课时计划,首先要了解课程实施的环境。第一,调研学生的阅读基础。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作者和名著文本的了解程度,以及文本对学生而言难易的程度。据此确定课程开展计划。第二,了解阶段性考试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为考试复习留足时间,以免增加学生压力。同时,了解考试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能力要求,在进行专题探究教学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甚至可融入专题探究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要了解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安排,如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时间上要做好协调。
其次,做出任务和课时的规划。第一,根据调研制订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计划,比如一周阅读多少章节,需要完成哪些阅读任务单等。第二,安排专题探究教学的课时和内容。要细化到具体需要多少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课时。如成果展示环节,要预判到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时间、制作宣讲课件的时间等。
最后,简单撰写课时计划。包括课段名称、起止时间、课时安排、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等基本内容。然后,告知学生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
(二)过程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单篇课文的学习当作整本书阅读的发动机。要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教师就要重视《蝉》的教学。这篇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教师要从教学的整体观上对《蝉》进行教学,以“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为切口,引导学生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过程,学习法布尔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同时,鉴赏精彩语段,学习法布尔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以此点燃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热情。